作者:王伟 张成东 杨峰
姜军宏,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乡山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中共米脂县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代表、高级职业农民,获得“全省返乡入乡创业能人”“第十届榆林好人最美基层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米脂县乡山红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为宗旨,坚持以农民、市场、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探索出“种养结合+有机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建成高标准山地苹果基地400亩,千只湖羊养殖场和千头种猪场各1座。合作社通过猪场和羊场为果树、农作物提供沼液、沼渣等有机肥,玉米、作物秸秆为牲畜提供饲草饲料,带领周边农户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新路子。
一、返乡创业,合作办社
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米脂是中国山地苹果核心产地和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具有生产山地苹果的最佳光、热、水、土资源组合状态,符合苹果生长7项指标,所产苹果品质独特,含糖量达16度以上,酸甜适口。小时候,姜军宏站在山上望着山连山的黄土高原,想知道山的外面有什么。通过努力,他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繁华美好,但是小山村的质朴和宁静一直萦绕脑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老乡聊起家乡的惠农政策,觉得非常心动,于是回乡详细了解了新时代农业发展情况和惠农政策。近年来,米脂县委县政府紧抓陕西苹果“北扩西进”战略机遇,通过建立“建园直补”制度,出台了山地苹果“全过程”扶持政策,养殖方面坚持适度规模养殖,积极推动畜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出台贷款贴息、用地审批、保险兜底等支持政策,发展现代农业空间广阔。于是,姜军宏下定决心辞去从事5年的工程机械工作,回乡创业。
在姜军宏的家乡,农民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产业规模小,效益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外流,老龄化严重,农户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农业产业发展愈加困难。姜军宏经常说:“自己富是有限的富,能让更多的人富起来才是有价值的富。”
为解决群众收入低、出资难的问题,姜军宏决定与志同道合的村民创办农民合作社,不仅能带动群众发展现代农业,还可以创造务工机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顾家赚钱两不误。
刚回到村里,面前除了一片片荒山,其他一无所有。姜军宏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在平整土地种植山地苹果的同时,他开始筹划完善基础设施。村里只有一台50伏的变压器,无法为大功率农用设施提供电力,经过一次又一次往返供电所协商,姜军宏终于将整村电网改造完毕,增加了两台变压器(50伏和100伏),保证了农业生产正常用电。由于对果树的习性和生长规律不了解,养殖场防疫保健、饲料配比、日常管理做得不规范,导致状况频出。后来,经多方取经,他建立自己的山地苹果技术规程和生猪、湖羊养殖技术标准,提升了种养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姜军宏在自我进步的同时,还免费将合作社探索出来的成熟经验和技术向农户传授。在他的带动下,60多户农户参与山地苹果种植,户均增收2万元。合作社成立6年来,平均每年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累计发放工资380多万元。
二、多元发展,增产增收
1.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合作社经过多方取经,掌握了一套科学成熟的果园栽培技术标准,具体就是“膜、肥、水”一体技术和“七个一”栽植模式。“七个一”指选一个壮苗、挖一个大坑、施一筐粪、施一碗磷肥、浇一桶水、铺一张地膜、竖一根竹竿。按照这个通俗易懂的科学栽培标准,投资400万元,建设高标准山地苹果园示范基地400亩。基地果树易成活,保墒蓄水,精品果率达85%以上。
2.生态种养,绿色发展。借着新网工程、榆林市羊子“双千万”工程、贷款贴息和保险兜底等政策机遇,合作社建成千只湖羊场和千只种猪场各1座。目前,养殖母羊300头,年出栏羊羔1000多头,养殖培育纯种母猪300头,年出栏后备母猪7000头左右。通过发展种养结合有机循环生态农业,牲畜的粪便发酵成沼液,再成为果树的养料,果园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的豆类、谷类的秸秆通过无公害秸秆处理及综合利用又成了牲畜的“口粮”,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推动了绿色循环农业发展。
3.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针对大多数果农不想做或者做了不划算的农事,合作社充分整合资金、技术、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组建起自己的服务团队,带动全村发展山地苹果1700亩,实行统一整地、统一建园、统一整形修剪、统一花果管理、统一土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让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农户进得来、稳得住、能致富。针对出资困难的养殖户,姜军宏主动与村集体对接,由村集体做担保,将湖羊羔和猪仔以比市场优惠5%的价格,无息赊销给农户,养殖户以劳务还钱,或者收益后返还。
4.打造品牌优势。合作社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把农产品每天的生产过程进行记录,规范档案管理,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注册自己的商标“乡山红”,拥有独立的LOGO。山地苹果种植通过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5.线上线下直销。随着山地苹果进入收获期,合作社投资100万元建设500吨冷藏库。在生产中与果农达成共识,建立“合作社+农户”的供货方式,通过签订协议,由合作社统一品牌销售,不仅保障苹果品质,还实现货源稳定,可以持续供货。同时,姜军宏走访榆林、延安各大苹果销售市场,了解苹果市场现状,与苹果采购商、经纪人建立广泛联系。通过西域美农线上销售培训及榆林供销品牌推荐,合作社与亚果会采购商签订每年6吨山地苹果订单。2021年,合作社售出山地苹果80吨,销售额高达60万元。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为合作社果园及周边农户增收近10万元。
三、人才培养,培训先行
让有技术的年轻人加入合作社并留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大山里生活,要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为此,姜军宏从培训出发,推进人才培养。
除了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合作社平均每年组织农户培训5场,累计培训500多人次。一是走出去学习。组织成员先后到访山西贾家庄、陕西汉中南郑区、洛川、榆林本地等优秀同行的基地观摩交流学习。二是请进来学习。邀请省市县科协、果业中心、试验站等的技术人员和榆林市经济学会、榆林学院的专家学者到合作社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提高农户种养技术水平,让农户不盲干瞎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益。三是线上线下自学。新冠疫情期间,姜军宏组织成员在云上智农平台学习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课程。每年合作社还会举办成员培训会,坚持科学管理,用科技指导生产,在生产中实践科技。
合作社还注重成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省市县举办的高素质农民、耕耘者计划等培训,现拥有党员3人、高级职业农民1人、中级职业农民2人、初级职业农民7人、大专以上学历4人。
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培养合作社人才,姜军宏认为成立合作社服务中心,健全合作社辅导员队伍,不仅可以增进社与社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资金、农资购买、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上相互取长补短,还可以利用大众资源培养更多的农民合作社人才,从而实现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本文摘编自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主编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发展研究(2022)》〕
(作者单位:王伟,陕西省榆林市合作经济与改革指导中心;张成东,陕西省榆林市农业农村局;杨峰,陕西省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