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恰逢著名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为致敬这位杰出女性的传奇一生,北京舞蹈学院原创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震撼上演,每一幕都美到窒息!在“春的光艳中”,在国标舞的创新叙事中,一代才女正以蹁跹舞动之姿,再次回到我们的视线中……《人民艺术家》杂志2024年第6期“流金岁月”栏目特邀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主创人员和舞蹈学者倾情撰文,从不同视角解读这一极具东方美学的精品力作。本刊新媒体平台正陆续刊发该专题系列文章,以飨读者,共赴“人间四月天”。
本文原载于《人民艺术家》杂志2024年第6期
四
万古人间四月天
——评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
撰文 / 廖燕飞
梅子四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给人带来无尽暖意。百年前,这诗意的暖阳也曾伴随着一位享誉京城的民国才女,并映照了她的一生,她就是林徽因。为纪念这位中国首位女建筑学家、作家、美术家诞辰120周年,北京舞蹈学院于2022年4月启动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的编创工作,历经两年的创作、排演、首演、修订,几易其稿,作品终于在这芬芳倾城的四月得以与观众正式见面,并在其后开启社会公演和全国巡演。的确,四月对林徽因是极特别的,她在四月离开人世,也在生前留下一首关于四月的诗。诗里尽是温暖明媚,正如她留给世界的背影。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 拨云雾,舞剧演绎拳拳爱国心
谈及林徽因,人们常将她同“太太客厅”联系在一起,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似乎总是些才子佳人的情感纠葛。尤其在今日泛娱乐化的语境中,林徽因更是成了一个被误读的角色。其实,“太太客厅”中那个衣食无虞的“时髦学者”,仅仅是她生活中的一个截面。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学业出类拔萃的林徽因与梁思成一道,放弃建筑事务所的邀请返回时局动荡的中国,只为将“一种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建筑理论”[1]带回国;回国后,她走进穷乡僻壤,跨越艰难险阻,寻访古建筑遗存,一点一点地写就中国建筑的历史;九一八事变后,林徽因与营造学社的同人抢在日本炮火的轰炸之前,加快勘测古建筑的步伐,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祖国的一城一池;在兵荒马乱中,林徽因克服种种困难参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编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她拖着病弱的身躯为景泰蓝工艺的传承设计图稿,也为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透支着本就“千疮百孔”的病体……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的总导演梁群,文学台本金浩等主创人员,重读历史,拨开云雾,期望用舞蹈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徽因,让观众看到她柔弱身躯之下藏着的那颗拳拳爱国之心。最终,舞剧通过《游历欧洲》《康河柔波》《皆有成因》《婚礼》《营造学社·榫卯》《北总布胡同》《梦回佛光寺》《八个飞行员·胞弟林恒长空陨落》《李庄撰书》《学府明灯》《景泰蓝·和平鸽》《星河麦浪·纪念碑·国徽》《信仰之灯》这13个章节,讲述了林徽因的传奇故事,讴歌了其在研究、保护古建筑遗产等方面的杰出贡献。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的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交流
除将笔墨施于叙事主角林徽因的传奇人生外,这部舞剧也为我们观察那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及其在国家生死存亡时刻的心路历程,提供了生动的舞台形象。譬如,梁思成在纷飞的战火中愈加坚定了对中国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中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中国建筑史》;林徽因的弟弟林恒为抗日救国,从清华大学机械系转考航空学校,与林徽因所熟悉的八位飞行学员共同保家卫国,最终在空战中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该舞剧聚焦林徽因的家国情怀与爱国情结的同时,也用肢体语言细细雕刻出那一代知识分子赤诚报国的英雄群像,让人们看到在中国最艰难困苦的时刻,仍有一群人在用知识点燃生命的火光。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 拓维度,国标舞从赛场走向剧场
国标舞是一种较为新兴的舞种,它于20世纪由舞厅舞发展而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标准舞(又称摩登舞)、拉丁舞两大类别和十个舞种。其中标准舞类别中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舞、狐步舞和快步舞,拉丁舞类别中则包括伦巴舞、恰恰舞、桑巴舞、牛仔舞和斗牛舞。每个舞种均有各自的舞曲、舞步及风格,其规范性和套路性较强。
随着拉丁舞于1960年被列入世界锦标赛,国标舞于1992年被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国标舞在人们心中主要被视为竞技性的体育舞蹈。如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所说,“国标舞主要被认为是体育舞蹈”,如何让国标舞与“更广泛的、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的需求相对接,让它进入舞台、进入剧场,让它演绎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故事……使它由体育舞蹈向剧场舞蹈拓展,是学院派国标舞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国标舞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国标舞正在向着竞技和表演,体育和艺术等不同方向同时迈进。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从赛场走向剧场,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主创团队面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竞技场上的国标舞是一场无须讲述故事情节的表演,但舞剧需要讲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如何用当代的国标舞动作塑造民国时期的人物形象?如何用国标舞讲故事?这不仅是专业人员会产生的思考,现场的普通观众同样带着狐疑走进剧场,甚至在观演前直言:“用国标舞演林徽因的故事,这太难了,不会有违和感吗?”
随着大幕拉开,观众的担忧烟消云散了。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舞台的场景,该剧在叙事场景的设置上,为国标舞提供了合理的用“舞”之地。舞剧将多个场景都设置在了西方诸国,其舞台环境与国标舞的风格十分契合。舞剧第一幕便是在欧洲的街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携女远游欧洲,以养成其“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编导以热情洋溢的拉丁舞展现着欧洲街头形形色色的人们,清新欢快的舞步也为该幕的舞蹈风格和舞蹈情绪定下了基调。第二幕《康河柔波》的场景设置在雨雾蒙蒙的伦敦,翩跹回旋的华尔兹为观众营造出波浪翻滚的意象。第三幕《皆有成因》,缓步而行的华尔兹,呈现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相互支持、赴美国学习建筑学的经历,在旋转的舞步中,他们如同在建筑的世界中遨游,而建筑似乎变成流动的音乐,在他们的世界里回旋流动。此外,无论是北总布胡同的文化沙龙,抑或是林徽因向梁思成介绍建筑学时,环绕两人的西方建筑背景等,都为国标舞提供了适宜的舞台氛围。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为使赛场表达转向剧场表达,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的编导打破了国标舞的舞种限制,根据人物性格、情节内容的需要,寻找与其相关联的舞种或是舞步。譬如,林徽因初到欧洲时,牛仔舞轻盈欢快的跳跃生动地表现出林徽因好奇、雀跃的内心和开放的心态。《八个飞行员·胞弟林恒长空陨落》一幕中,林徽因的胞弟林恒与八个飞行员努力操练,学习飞行技巧,刚劲有力的斗牛舞充分展示了飞行员的威武刚强,以及他们不畏牺牲的勇气,配以激昂有力的音乐,更为振奋精神、鼓舞人心。尤其在双人舞的编创中,编导刻意为林徽因与徐志摩,以及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双人舞选择了不同的舞种,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人物关系。第二幕《康河柔波》中,曼妙缠绵、若即若离的伦巴舞将林徽因与徐志摩,从相识到离别的情感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徐志摩的激情、热烈以及林徽因的理性与克制。第四幕《婚礼》,林徽因穿着带有东方风格的婚纱与梁思成结成伉俪,飘逸优美的华尔兹舞动起来,令他们如同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建筑与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而飞旋的舞裙也像是绽放的爱情之花。
编导还打破了竞技舞的传统演绎方式,或是改变双人舞的握持方式,或是将双人舞形式改为单人舞和组舞,或是改变动作的力度、幅度、速度等以贴合人物的气质,又或是将国标舞蹈动作进行解构、重组,甚至适度吸收其他舞蹈元素及生活动作来丰富语汇,以弥补国标舞语汇在表达复杂内容或情感上的不足。这些处理使作品中的国标舞语汇具有了传情达意的功能,不仅在剧中交代了故事背景,推动了情节发展,更塑造出了典型的人物性格。与此同时,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也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以国标舞讲述故事情节、从赛场走向舞台的可行性。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 融中西,国标舞与中国审美相映生辉
回望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的创作历程,不难发现,继解决国标舞能否叙事这一问题后,国标舞的领军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是:国标舞能否说中国人的事?即能否用国标舞传播中国人的文化,表现中国人的情怀?
北京舞蹈学院国标舞学科创建人张平教授,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在创作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他说:“2002年在德国的一次国标舞比赛给了我很大震动。一个德国编导用闽南音乐、旗袍、斗笠等中国元素创编了一个表现南海风情的舞蹈……当我们还在犹豫是否能用国标舞表现中国题材的时候,别人已经把这样的作品摆在了你面前,我当时感到很耻辱。”[2]此后,北京舞蹈学院便于2002年推出了一台表现中国题材的国标舞作品,又于2009年推出了国标舞剧《长恨歌》。此次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上演后,北京舞蹈学院外国舞党总支书记张立重申:“我们把西方的舞蹈语汇与中国的审美结合,最后为中国的大众服务,来讲好中国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的主创与演员们在排练厅
在用西方舞蹈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审美意蕴的道路上,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在舞蹈本体层面上,再次迈出了难能可贵的一步。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根据剧情所需,巧妙地在舞蹈中融入了大量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元素,使作品更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如《营造学社·榫卯》一幕中的“榫卯舞”。榫卯是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也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着力研究的内容之一。它常常使用于柱、梁、斗拱等构件的相互接合中,其特色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连接方式,让结构牢固而稳定。该舞段采用较为硬朗的动作质感,加入些许古典舞的上肢动作,利用舞伴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推、拉、引、带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各种具有稳定感的托举造型,以动作表现出榫卯结构的坚固。在悠扬婉转的古琴声中,舞者们如同一件件榫卯,通过相互间的连接,形成一组组斗拱,继而在集体的托举造型中成为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再如《梦回佛光寺》一幕中,日本学者对中国已无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伤害了林徽因的民族自尊心,她极力想要证明这个结论的错误。历经艰辛,她终于来到佛光寺,当她抚触女施主宁公遇雕像时,心动神摇,似回到了繁华大唐的建筑现场。该段落中雍容的唐代舞姿让观众感受到大唐盛世的辉煌。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该剧尤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双人舞,即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测量建筑时的双人舞,编导巧妙地将建筑结构的特点与两人的性格特点融入了舞蹈动作。两人于斗拱间的狭小空间中起舞,梁思成的动作沉稳大气,犹如建筑的梁柱,林徽因的舞蹈灵动优美,如同精美的飞檐。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诗意灵动,在常年的默契配合、互相扶持中,让世界知晓了中国古建筑的辉煌,了解到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地位。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 筑未来,“学院派国标舞”培根育苗
北京舞蹈学院无疑是国标舞教育领域的领头羊。1989年,国标舞作为一种专业的规范化舞蹈被引入中国后,北京舞蹈学院迅速将国标舞正式引入学院派的殿堂。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中专、本科、硕士一体化的舞蹈教育体系,培养出一批在国际、国内大赛上获奖的优秀选手。以黑池舞蹈节为例,2016年,该校的拉丁团体舞《活着》荣获黑池舞蹈节世界团体舞大赛亚军,2018年、2019年,拉丁团体舞《丝路·行》、摩登团体舞《士》先后荣获两届黑池舞蹈节的冠军。这些成绩足以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并且,与非学院派的国标舞教学相比,北京舞蹈学院不囿于将学生作为赛事选手培养,而能将学生视为舞蹈表演人才,通过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等多舞种教学,使其具有更为全面的舞蹈素养。此外,学院也根据实际需要,展开舞蹈史论课、戏剧课、表演课、编创课的教学,以开发舞者的舞台表现力,培养其二度创作的能力。
学生舞者赛场风采
随着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国标舞系加入世界大众舞蹈与国标舞联合会(WD&DSC;今世界舞蹈总会,WDC),该院的舞蹈教学日益与国际接轨。学院也以其开阔的国际视野,聘请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等各国的舞蹈大师和编导,使学生接触世界最前沿且多元的舞蹈风格,增其见识,拓其眼界,以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端艺术人才。
所有这些努力,让学生们从理念、认知到身体各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这些技能仅仅沉淀在他们的身体中,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的创排为他们整合、磨炼和发挥这些技能提供了可能,他们既是选手,又是演员。舞剧创作必然打破他们所学的动作程式和套路,而对于经年累月的舞动习惯而言,这样的改变是巨大的。学院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帮助他们通过对剧目的理解和角色的剖析,进行二度创作,实现了身份和角色的转变,也完成了从选手到演员的转变。如张平教授所说,“当这些转变真实发生的时候,中国国标舞的天空就打开了”。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参考文献
[1]张清平.林徽因传[M].北京:中华书局,2023:51.
[2]梅林.用国标舞述说中国故事[J].舞蹈,2009(8):12-15.
(廖燕飞,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