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天地|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中的“国潮”美学
人民艺术家杂志
用艺术构建中国的社会图景
2024-07-17 11:25
关注

编者按:2024年恰逢著名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为致敬这位杰出女性的传奇一生,北京舞蹈学院原创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震撼上演,每一幕都美到窒息!在“春的光艳中”,在国标舞的创新叙事中,一代才女正以蹁跹舞动之姿,再次回到我们的视线中……《人民艺术家》杂志2024年第6期“流金岁月”栏目特邀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主创人员和舞蹈学者倾情撰文,从不同视角解读这一极具东方美学的精品力作。本刊新媒体平台正陆续刊发该专题系列文章,以飨读者,共赴“人间四月天”。

本文原载于《人民艺术家》杂志2024年第6期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中的“国潮”美学

撰文 / 毛雅琛

在“国潮”美学热的当下,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温度唤醒的是当代中国人所共通的民族记忆。那么,如何跨越时间的鸿沟向当代观众展现古老而悠久的传统文化,便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难题。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就是这样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舞剧作品:以中国传统审美为基调,以“中华第一才女”林徽因为核心人物,更以舶来的国标舞为主体语汇,构建出了中西合璧的奇妙景象。

▷ 国标舞与“国潮风”的璧合珠联

以竞技性为主的国标舞自传入中国以来,历经了舞厅舞、交谊舞等不同时期的形态演变。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标舞中的艺术表演舞开始在我国崭露头角,再到《红舞裙》《花样年华》《长恨歌》等国标舞剧的诞生,带有鲜明中国意味的国标舞作为表演艺术正式亮相于中国舞坛。尽管国标舞在我国一直是“竞技性”与“艺术性”相辅而行,题材、内容也愈加多元,但限于国标舞过度程式化、套路化的桎梏,在很多作品中或“只有国标没有人物”,或“只有人物没有国标”。难得的是,在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中,既保留了国标舞的风格属性,又以国标舞的动作语汇塑造了人物、铺陈了情节、表达了或浓烈或细腻的情感,可谓是对国标舞现有创演秩序的突破之举,引领着新时代国标舞的创演风尚。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 国标舞元素与林徽因的角色塑造

仅以国标舞元素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为例,作品以多支国标舞为基础,展现林徽因不同时期、不同故事之间的叙事可能,并将拉丁舞和摩登舞作为情感交流的主体语汇贯穿始终,以优雅、流畅的动作质感和舞者间的流转、起伏,展现林徽因与梁思成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琴瑟和鸣的感情,并共同投身建筑事业。在林徽因与徐志摩交织着激情与矛盾的情感纠葛中,又以国标舞特有的贴身步伐、眼神交流、身体对抗,以及强烈的情感张力和瞬间的进退变化,展现两人内心深处的纠结与挣扎,以及在理智与情感间的痛苦抉择。

作为“太太客厅”的主人,林徽因彼时在文化界的地位与影响力亦在舞剧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编导选择稳重、典雅的国标舞步来展现林徽因在社交场合与文化沙龙中从容不迫的智性魅力。借由国标舞自带的社交属性,以及炫目的旋转、变幻的节奏,再现了文化沙龙中博古通今的思想碰撞与激荡热烈的艺术交流。更以活泼、明快的国标舞步展现林徽因在学术探讨中的才思敏捷与神采飞扬。在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中,国标舞不仅是叙事的主体语汇,更是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的核心载体:华尔兹的典雅、探戈舞的激情、伦巴舞的悠然、恰恰舞的灵动……国标舞元素的巧妙融入恰如其分地展现着剧中不同情境下人物的细腻情感,赋予故事以丰富的层次感和动态美。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 作品中的“国潮”审美

如何将来自西方的竞技性舞种与中国审美相结合?如何用国标舞的语汇讲述林徽因的一生?这可能是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的主创团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最终,在不破坏国标舞审美的前提下,编导以带有林徽因和时代印记的独特文化符号在作品中融入了浓郁的“国潮”审美和民国风情,并通过对各类传统符码的再现、强调与叠加,营造出作品如老电影般别样的色调与美感,其中的中国意味体现在舞剧表达的多个层面。

首先,在舞蹈语汇的选择上,虽以国标舞为主体,却在国标舞经典语汇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古典舞、现代舞、阿根廷探戈舞、弗拉明戈舞、美式摩登舞等众多语汇元素和韵律风格,尤其是在《营造学社·榫卯》和《梦回佛光寺》两个段落中,中国传统舞蹈元素的融入使舞段既符合形象、角色的身份设定又符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使来自他国文化的国标舞具有了浓郁的中国风情。

其次,舞剧的音乐编配也同样贯通了东西方的多种元素,是古典与现代的交织,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交相辉映,既烘托了国标舞国际化的特质,又呼应了林徽因所处时代文化交融的属性。而音乐与舞蹈、情节的高度融合,则进一步强化了舞剧的情感表达与叙事效果。

此外,该剧服装、化装、道具的设计也颇具匠心,旗袍、西装、长衫、中山装,配以建筑图纸、榫卯结构、古籍等道具,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历史真实感与角色代入感。尤其是简约的舞美设计,复古而又不失现代感,以淡雅色调和灵动线条展现四月春光的明媚与清新。舞台布景在光影效果的配合下,时而是北总布胡同的诗情画意,时而是佛光寺的古朴庄严,时而是清华学堂的蓬勃朝气……作品以精雕细琢的文化符号营造出不同时期独属于中国的韵味。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 舞蹈与诗文的双重叙事

作为舞剧创作中无法规避的重要环节——“叙事”在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中也有着别样的呈现,以舞蹈和诗文的双重叙事展现林徽因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心怀“国之大者”,为民族而设计的文脉传承道路。虽然这样的叙事策略,很容易喧宾夺主,但也极大地规避了舞剧叙事中难以用舞蹈言说的人物关系和不断转换的场景、情节,使作品可以专注于舞蹈本体的表达,并以自传体的形式极大地彰显了林徽因如丝如缕的笔歌墨舞。

○ 舞蹈与诗文的“互文”

如前文所述,舞剧在叙事形式上采用了舞蹈与剧情梗概和画外音并行的双线叙事模式,以具象的语言文字介绍每一幕的情节线索和众多出场人物,以及人物间纷繁的身份背景及相互关系,同时用画外音的方式以林徽因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仿佛是一篇写意的自传式散文,作品由林徽因开启又由林徽因落幕。如果说林徽因的文字是舞剧的一重叙事,那么舞蹈则像是文字的延展与变奏,作为另一种叙事语言,以精准的舞步、婉转的身姿、细腻的情感,将林徽因的内心世界转化为直观的舞蹈意象,并以肢体的律动与空间的转换,对林徽因的话语进行视觉与情感上的再次诠释与升华,使林徽因的文字与舞者们的身体语言产生强烈共鸣。

舞蹈与文字的互文关系,使得叙事在具象与抽象、写实与写意、视觉与听觉之间自由流转,文字为舞蹈赋予了明确的情境和情感基调,而舞蹈则以身体语言将文字的内涵具象化与意象化,使之跃然于舞台之上。这种情感共振使得文字与舞蹈在情绪上高度统一,增强了叙事的情感穿透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编织出一个多维立体、意蕴丰富的叙事空间,也形成了作品独特的叙事美学。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 叙事聚焦与群舞叙事

在叙事聚焦上,作品采用了内聚焦中的固定式聚焦模式,以剧中人物林徽因的口吻讲述其一生的起伏跌宕。贯穿全剧从《游历欧洲》到《信仰之灯》的13个段落,舞剧所选取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林徽因一生之中包括成长、求学、情感、婚姻、事业、成就、信仰等在内的所有重要时点与事件。她的“声音”甚至是她曾经发表过的文字,宛如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穿插于不同的舞段之中,将观者带入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去感受独属于林徽因的喜怒哀乐与精神世界。观者在欣赏国标舞艺术的同时,沉浸式体验林徽因的人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之中,深切感受林徽因文字中的诗意之美。

每个段落中的群舞则以其群体叙事的力量,拓宽了叙事维度,深化了主题表达,为林徽因的个人叙事提供了宏大而生动的社会背景。在某些关键情节中,群舞成员以角色转换与象征手法,瞬间变为林徽因内心的多个“自我”,通过舞蹈动作的放大、对比与冲突,表现她在理想与现实、爱情与责任之间的挣扎抉择,以及内在自我的不断成长,这种深层次的心理叙事赋予了舞剧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 林徽因:万古人间四月天

舞剧《人间四月天》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舞步与诗韵之间悄然展开,其中的核心人物——林徽因生于民国烟雨,长于诗书翰墨,集建筑师、诗人、作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她的诗文如梦似幻,她的风骨清雅独立。她踏着诗行般的舞步,与光影共舞,游走在现代与古典、东方与西方之间,留下无数令人神往的篇章与设计。她的世界,恰似中国的国标舞,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既蕴含东方的含蓄内敛,又闪耀西方的热烈奔放。

○ 诗心独步:辞藻里的生命哲学

林徽因的诗文,犹如暗夜的星辰,深邃而明亮。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将林徽因的诗意融入国标舞的举手投足之间:每一次转身、每一次握持、每一次眼神交会,都如同诗行在空气中流转,无声地诉说着林徽因对美的追求、对爱的执着、对知识的渴求、对信仰的坚守。衣袂飘飘的舞者们,如同林徽因笔下的诗篇,时而轻盈如云,时而浓烈如酒,时而静谧如水,时而激昂如风,展现出她丰盈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 建筑之魂:砖石中的诗性空间

作为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先驱,林徽因将诗人的浪漫情怀倾注于冰冷的建筑之中,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与独特的灵魂。她以建筑师的严谨,勾勒出空间的秩序与结构之美,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光影的变化与砖石的质感。从《营造学社·榫卯》到《梦回佛光寺》到《李庄撰书》,再到《景泰蓝·和平鸽》与《星河麦浪·纪念碑·国徽》,作品将建筑艺术与诗篇完美相融,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性与哲思的空间艺术殿堂。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 时代风华:婉约背后的独立精神与家国情怀

林徽因的一生,恰逢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她以才女的风骨面对动荡的时局,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与坚韧的精神。她的诗文与设计,既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时代精神的回响。她以诗笔为剑,直面生活的艰辛与困厄,颂扬民族的尊严与抗争。她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性光辉,展现了她作为知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与宏阔的家国情怀。

正如林徽因所言,“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是一场诗与舞的交融,是一次艺术与灵魂的碰撞,是国标舞与林徽因跨越时空的对谈。而林徽因,这位早已远去的诗人,也仿佛穿越时空的长河,借由国标舞的言说,再次向世人展现了她那永恒的诗魂与信仰。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毛雅琛,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完)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