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龚友国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4月,四川海特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特高新”)的年报显示,海特高新总资产达73.78亿,比刚刚上市时的2004年的5.06亿,翻了近15倍;净资产42.54亿,比2004年的4.14亿,增长了近10倍,营业规模达10.53亿,比2004年的1.36亿高出了8个多亿。
国产A320neo全动飞行模拟机通过中国民用航空局D级鉴定
这一年,海特创立33周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民用航空业处于两头受限的局面,不仅依赖于国外采购飞机,而且飞机的维修也靠国外保障,维修费用高、周期长且技术一直受限。我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航空检测和维修技术产业。
李再春、李飚父子敏锐地看到了国家的需要,把握住市场的机遇。1991年创立海特,进入中国航空电子维修业。不久,海特模式得到民航总局的肯定,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4年销售超5000万。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成功,带动了一大批民营航空维修企业相继产生,我国的航空检测和维修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到2024年7月21日,这家以维修飞机起步的企业,上市刚好20年,已经发展成了参股或控股公司40多家,员工超千人,拥有无数个“第一”荣誉的企业:海特高新是国内第一家获得中国民航局CAAC维修资格许可的民营航空维修企业,国内唯一同时拥有运输飞机、公务机、航空部附件CAAC、EASA、FAA许可的民营航空企业。中国最大的第三方飞行员、乘务员培训机构,民营航空维修第一股……
回望创立33年,上市20年的发展道路,海特一直跟随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新产业,在高端装备研发与保障、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赛道上深耕,通过持续科技创新,掌握了一系列前沿技术,突破了多个空白技术,获得核心竞争力,以实际行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产业:跟随国家发展战略满足国民需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提到的“新产业”,是指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
作为科技技术型公司,海特自创立以来,始终响应国家战略发展和国民需求,不断进行产业创新。从做飞机维修起步,到飞机改装、直升机大修、航空研发、D级全动模拟机研制、高端核心装备研制与保障、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第二/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制造业务领域等,海特“高端装备研制与保障、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三位一体的战略与国家产业发展高度契合,与国民需求息息相关。
2010年后,随着物流运输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对货运飞机需求的巨大市场空间。于是飞机客机改货机的需求应运而生。然而这是一个牵涉飞机结构大幅改动和飞机用途改变等复杂问题,当今在全世界,能进行飞机客机改货机的企业基本都是飞机维修MRO的头部企业。
海特再次看到了这个领域巨大的发展空间,决定迎难而上,啃下这块硬骨头。
2016年公司合作成功开发波音B737-700、B737-800客机改货机方案,取得美国FAA和以色列民航局的补充型号合格认证(STC)及改装能力批复,并获得中国民航局VSTC合格认证,是最高等级的MRO工程技术能力。2023年公司和EFW正式签署A321客机改货机(P2F)改装协议,成为EFWA321机型客改货项目全球的第一家。
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同时执行B737NG和A321/A320系列两种主力窄体机型客机改货机的MRO企业,维修综合实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朝着窄体机维修与改装卓越中心的战略目标迈进。
几乎与此同时,海特前瞻性地进入了高性能集成电路行业,进军高端芯片设计制造领域。
经过艰难的技术研发和攻关,建有由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的国内首条6吋化合物半导体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国家和行业在5G、光通讯等领域对6吋半导体晶圆的需求,参与了5G器件标准制定,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是化合物半导体制造业务领域的开拓者。
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海特还和eVTOL头部企业从分系统的仿真模拟和系统集成仿真模拟进行广泛合作,配合主机厂开展适航取证工作。这将对模拟机研制、飞行员培训、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等带来积极的影响。
“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大爆发的时代,创新发展是民营企业拉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应该敢于在一些时代前沿科技领域展开探索,以拥抱的姿态来迎接科技时代。”海特创始人李飚表示。
发展新技术:十年磨一剑,突破核心技术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之一,是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科技创新,特别是发展原创性、颠覆性的新技术。
一直以来,海特在“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通过渐进式的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公司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15年“某型发动机工程”荣获国家工信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11月获得国家集成电路生产企业认证,2017年12月建成“先进航空发动机控制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18年建成四川省航空动力控制系统工程技术中心,2019年入选工信部公布的《2019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2022年,公司被工信部评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多个子公司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如今,经过三十三年持之以恒的研发和创新,海特在航空发动机、电子、机械、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模拟仿真、航空工程与技术、芯片制造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优势。
先进的科技创新理念、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持续的研发投入,使海特在行业内始终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如今,海特被公认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飞机大修、客机改货机、整机喷漆、飞机拆解、航空部附件维修民营企业,大中华区维修能力最强、工时量最大的公务机技术服务商,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能力最强的D级飞行全动模拟机研发制造商。
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创新促进国家强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要求“高质量”、“高效益”,不再一味追求经济“量”的增长,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多年来,海特以产业思维,以科技推动产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构建立体化产业体系,以产业强国报效祖国。
李飚曾表示,“我坚定的就是以产业思维,加强基础科技建设,增强核心科技投入,让科技推动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的强盛。”
海特进入的航空及装备产业,投资大,研发和能力建设周期相对于其他产业长。海特在装备研制与保障、民航工程与技术服务进行了较多布局,随着航空产业的发展,海特的项目、能力及产能将不断提升及释放。
李飚坦言,“我们是一家上市企业,会考虑股东利益,但如果只是满足短期利益,做的决策可能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盲目投机。要想把企业做到伟大,让企业在产业发展中有意义,只有去走那条最苦的路,就是实实在在地投入和发展。
7月11日晚间,海特高新(002023)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21.04万元至5710.82万元,同比增长47.70%至99.82%;预计扣非净利润为3336.49万元至4514.07万元,同比增长172.38%至268.51%。
“海特在刚刚创业的时候就已经把目标确定为,在航空技术领域为国家航空科技产业解决问题。后来,在进行产业升级时,国家提出要做航空强国,要在技术的自主可控上加强,我们就组织了海特的研究院,希望为我们国家的新一代的飞机去做些事儿。海特又在2014年进入了芯片制造这一核心科技领域。这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领域。海特是一家科技公司,我们有使命感。”李飚在一次分享海特集团创业30年来的商业经验时说。
他表示,我们正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到了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民营企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制度自信,全身心投入到全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继续沿着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思路,做精主业、专注实业,不负时代。
2010年后,随着物流运输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对货运飞机需求的巨大市场空间。于是客运飞机改货运飞机的需求应运而生。然而这是一个牵涉飞机结构大幅改动和飞机用途改变等复杂问题,当时在全世界,当今在全世界,能进行飞机客机改货机的企业基本都是飞机维修MRO的头部企业。
海特再次看到了这个领域巨大的发展空间,决定迎难而上,啃下这块硬骨头。
2016年公司合作成功开发波音B737-700、B737-800客机改货机方案,取得美国FAA和以色列民航局的补充型号合格认证(STC)及改装能力批复,并获得中国民航局VSTC合格认证,是最高等级的MRO工程技术能力。2023年公司和EFW正式签署A321客机改货机(P2F)改装协议,成为EFWA321机型客改货项目全球的第一家。
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同时执行B737NG和A321/A320系列两种主力窄体机型客机改货机的MRO企业,维修综合实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朝着窄体机维修与改装卓越中心的战略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