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孙女来体验了非遗项目,了解了非遗的有关知识,近距离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我觉得特别好,应该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共同传承非遗。”上个月,在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街道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内举行的新城区“城东印象·幸福街坊”第一届非遗文化艺术节上,华清学府城居民李月英阿姨近距离感受和体验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韩森寨街道立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依托“城东印象·幸福街坊”文化特色品牌,持续整合运用好辖区华清学府城社区全省首批“非遗在社区”示范社区、新园社区西安市首个“非遗在社区”生产性保护示范点和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非遗文创展示中心”等资源优势,开展非遗文化宣传、非遗传承、非遗生产性保护等工作,把非遗文化盛宴送到居民家门口,让非遗回归民间、扎根社区、融入百姓生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与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
让非遗助居民“再就业”
在彩色的布上描绘出龙的身体轮廓、五官、鳞片等,用剪刀将其剪下,再一层层堆叠出完整的图案……在韩森寨街道新园社区,居民们通过非遗“布堆画”项目,不仅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为自己增添了收入。
今年3月8日,西安非遗保护协会首个“非遗在社区”生产性保护示范点落户韩森寨街道新园社区。“社区为非遗传承人打造了两个工作室,引进了‘布堆画’‘关中绣球’‘皮影剪纸’3个非遗项目,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针对地选择合适的项目。通过非遗项目,一方面可以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能增进社区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还能让居民学习新的职业技能,为就业困难的家庭提供灵活就业的机会和增收的渠道。”新园社区党委书记高静说,“非遗在社区”既帮助社区居民实现了灵活就业,也帮助了有能力的传承人实现产业化转型。据了解,新园社区“非遗工作室”目前着重培育“布堆画”项目,共举办“布堆画”培训三期,参与人数60人,学成出师10人,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真正实现了增收与创新并举。
让非遗更具传播活力
“去年以来,韩森寨街道进一步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立足实际、牵手能人、挖掘特色、打造品牌,从‘寻根’‘铸魂’‘传承’三方面入手,增强非遗文化在社区中的传播活力,让非遗保护在辖区‘开花结果’。”韩森寨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人王莲会说。
通过前期“寻根”摸排,韩森寨街道汇总辖区内非遗传承人8名、文化类企业14个、“非遗+”落地非遗项目共计33项,建立起非遗传承人及非遗项目落地资源库,充分发挥资源利用及链接。“在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中,加强守牢中华优秀历史传统,大力弘扬精神文化之魂,让非遗不仅是好玩、好看,更要贴近群众生活,让群众从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延伸全方面做深入了解,最终弘扬非遗文化内涵。”王莲会介绍,为了让非遗能够真正走进老百姓生活,韩森寨街道还通过一系列活动,推动非遗生活化、时尚化,让更多的群众、年轻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强化非遗活态传承的能力。
让居民感受非遗魅力
“以前觉得非遗离自己很远,现在日常身边就有很多非遗文化可以体验和感受,也让我对非遗有了浓厚的兴趣。”华清学府城社区居民刘晓敏说。6月15日,新城区“城东印象·幸福街坊”首届非遗文化艺术节在华清学府城社区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启动,当天,舞狮表演、川剧变脸、戏曲荟萃等精彩非遗节目引来观众掌声不断。同时,省、市、区非遗传承人现场还展示了烙画、缠花、漆扇、糖画等非遗项目,让群众近距离感受和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
华清学府城社区党委以丰富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非遗文创展示中心”的特色优势,开展多样的非遗文化宣传、非遗文化传承等工作,相继举办中华非遗之刺绣“妙手生花”DIY香包活动、中华非遗之“时光印记”活动、“感受非遗魅力·传承华夏精神”第一届非遗焕新文化节游园快闪活动等,充分展现出全省首批“非遗在社区”示范社区的文化魅力,积极满足居民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期待,促进优秀非遗文化在社区新发展。韩森寨街道依托“城东印象·幸福街坊”文化品牌,目前共开展各类非遗专题活动6场,社区非遗讲堂、非遗项目体验活动共计22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擦亮韩森寨特色文化名片。
韩森寨街道立足辖区居民文化生活需求,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转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我们将继续链接多方资源,持续开展非遗文化传承系列活动,在华清学府城社区建立‘非遗博物馆’、打造‘非遗之家’品牌,同时将非遗文化传承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居民在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共同提高辖区文化底蕴,不断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王莲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