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阵风吹过,一棵树正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正推动另一朵云。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暑期,浙江大学学生三农协会爱心支教中心在浙江大学求是学院蓝田学园的指导之下,发起了为期14天的“耕读者”暑期支教社会实践活动。浙大学子走进“齐鲁大地”——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杨村煤矿中学,深入发掘山东当地的文化特色,为70名杨村的小朋友策划了一场古韵悠长的“儒乐彩影”活动。他们以儒乐、儒画、儒礼为三大主题,通过音乐课、美术课、科普课的形式,帮助小朋友了解儒家文化,埋下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的种子。
儒乐声声清入耳
小朋友开始制作不同的乐器
课堂上,小朋友们正在兴致勃勃地制作着乐器。“老师,我这个怎么吹不出声音?”“老师,我也是!”几个小朋友疑惑地举手问。医学本科生邓蒋书语正穿梭在小朋友们身边,捡起散落在教室地面的皮塞,向小朋友强调:如果不塞住塑料管的一边,排箫是无法吹出声音的。
小朋友举手提问
制作排箫需要将塑料管依次呈阶梯状插进准备好的排孔中,但是塑料管前后端难以区分,很多小朋友都将塑料管插反了,邓蒋书语及时发现了问题,俯下身耐心地指导。小朋友恍然大悟,又聚精会神地投入了乐器的制作。
“音乐课少有实践机会,所以我专门设置了这样的环节,让小朋友亲手制作简易的排箫、古筝和编钟,体验一番古人奏乐的乐趣,感受儒家的雅乐之美。”邓蒋书语说。
邓蒋书语在音乐课前介绍孔子
而在实践之前,小朋友需要对“儒乐”有基础的了解。邓蒋书语从有关“儒乐”的句子入手,着重介绍了《乐经》中的“八音”,告诉小朋友们“八音”依据制作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是指八类不同的乐器。
邓蒋书语介绍《论语》中对“乐”的形容,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理解
“笙、埙、磬……”课堂上不仅播放着八类乐器的音色音频,还有古乐团的演奏视频,让小朋友分辨不同乐器,帮助他们在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区分“八音”。小朋友全神贯注地听着、数着,有的还为了听得更清楚凑在讲台前。
“这节课真有意思!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么多乐器,还亲手制作了排箫,我要拿回去吹给我妈妈听!”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
雅乐正声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小朋友的性情,涵养着他们的德性。
儒礼姿姿学入心
由于日常生活中了解儒家礼仪知识的渠道有限,加之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行礼画面,海洋学院本科生雷金行萌生出向小朋友科普儒家礼仪的想法。
小朋友学习礼仪动作
身体要保持挺立,平肩正背。男生要双脚自然分开,约一拳距离,不过肩宽;女生并腿,夹臀收腹。课堂上,小朋友们积极地跟随着雷金行的讲解和示范学习调整着。作揖姿势,要大拇指相对,男生左手覆盖右手,女生反之。小朋友认真地学习着,有的还能及时发现同伴动作的错误,主动指出。课堂氛围其乐融融。
“我最开始就想上一节高互动性的科普课,小朋友可以站起来和我一起练习不同的行礼方式,让枯燥的知识活起来。”雷金行说。备课前期,他不仅查阅了大量有关“儒礼”的资料,还参考了各平台的礼仪科普视频,为小朋友科普正确的儒家礼仪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帮助小朋友将礼仪知识内化于心,雷金行还在课堂中开设情境小剧场。“毕业两年,想向老师表达崇高的敬意应该行什么礼?老师又如何回礼?”……小朋友们抢着举手上台,分饰角色,展示着他们的答案。
小朋友根据课堂所学上台进行情境演练
在“儒乐彩影”科普课结束的第二天,小朋友纷纷在雷金行进班上课时用儒家见面礼(上揖)向他问好。“那一刻,我真的特别开心,感受到了小朋友们在科普课上收获颇多。”雷金行说。
儒画卷卷浸入情
管理学院本科生徐晓是负责此次“儒乐彩影”活动的美术志愿者老师,她采用日常阅读所需的书签作为绘画载体,“希望书签承载着儒家文化精髓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持续地对小朋友产生影响。”
徐晓在课堂上和小朋友交流
这节美术课的主题是制作儒家名句书签。课堂上,她引导小朋友讨论金句的内涵及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
理解了基本含义之后,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金句制作书签。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金句誊抄在空白的书签上,一笔一划书写得十分工整。他们有的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的选择“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还有的选择“言必信,行必果”……富含儒家精神内涵的句子落在笔尖,也渐渐印在小朋友的心中。
随后,他们用志愿者提供的水彩笔、贴纸等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书签上装饰蓝天、鲜花……徐晓则陪伴在小朋友身边,观察他们对书签的整体构图、装饰样式等,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最后,她还准备了一根长长的麻绳,将制作好的书签挂起,成为了教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对我做的书签非常满意,我之后都要把它夹在书里!”一位小朋友激动地告诉记者。
儒家文化结合个性化设计已然与小朋友产生了情感上的联结。每当他们翻开书,这些句子跃然眼前,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被再次强调,儒家文化的内涵也慢慢影响着小朋友的行为与思考方式。
小朋友制作书签
这个暑假,浙大学子与杨村的小朋友在儒家文化的悠长意蕴中不歇漫游,还一起探索了海洋、生物世界等知识的奥秘,共同度过了14天的美好时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乡村教育振兴任重道远。不只在杨村,浙大学子的脚步还遍布中国各地,他们用赤诚之心埋下一颗颗种子,期待着长成参天大树的一日。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人民号学生记者 何昕怡 图片由浙江大学学生三农协会爱心支教中心提供)
责编:吴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