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县且拖村:“茶金山”谱“茶文章”
云上凉山
在这里,看凉山,爱凉山!
2024-09-02 13:47
关注

茶农忙碌采摘茶叶。

秋时已至,但在凉山州喜德县且拖村连绵成片的茶叶园区里,依然可见工人身背竹篓,沿着一垄垄茶树采摘鲜茶,一叶叶细芽随着灵巧的手指飞入背篓中。

“采摘夏茶的价格虽然没有采摘春茶时贵,但平均一天也能挣400多块钱。”村民惹古破硕告诉记者,他已经连续采摘了一个多星期,挣了4000余元。

近年来,喜德县且拖村立足于山地生态资源优势,以绿色经济为着力点,依托孙水河流域生态人文优势,聚焦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开发,大力发展茶产业,绘就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高山云雾育好茶

且拖村,距离县城7公里,老成昆铁路线、孙水河穿境而过,海拔1850至2400米,高山谷地结合,年平均气温14.1摄氏度,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出优质茶叶。

“我们春、夏、秋的茶叶品质都非常好,每斤能够卖到1000元。”茶叶基地负责人唐小强介绍。

自托底性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喜德县抢抓机遇,依托优质资源,在各级帮扶力量支持下,引进喜德县玛果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分两期在且拖村试点打造“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示范新村”。

其中,一期投入资金2300万元,重点打造人居环境、生态治理、微田园建设、民族团结、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产业发展等,目前已全面完工。1240亩的茶叶产业园区便是其中之一。

“且拖村有3棵野生古茶树,如今已有100多年树龄,承载着喜德县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喜德县且拖乡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与公司合作的基础上,近年来,且拖乡依托古茶树,科学规划,在且拖村建设了3000亩生态茶叶示范园。

截至2023年底,已种植茶叶1540亩,并配套建设节水灌溉、水肥一体、水保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成投运一个现代化茶叶加工厂,采取“党总支+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生产运营模式,提升了茶叶生产水平,实现了茶树育苗、种植、加工全链条本土化。

满目绿浪满目“金”

“孙水河中水,灵关古道茶。”走进且拖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茶园。茶园依山而建、层层叠叠,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绿色阶梯。

采茶、过秤、装车……茶园连绵,茶农们穿梭其中,一派繁忙。

茶农曲目阿依是其中之一。只见她微微弓着腰,随着手指在茶树间轻盈跳跃,一片片嫩绿的茶叶便被轻巧地摘下,落入竹篮中,动作十分娴熟。

2018年,在且拖乡党委政府的指导和亲友的建议下,曲目阿依家成为且拖村最早试种茶叶的农户。

从最初开垦的一亩地,发展到如今的18亩,曲目阿依家每年的采茶收入也从几千元跃升到5万元。

“最早是我公公在种,试种后发现种茶收入高,后来我们全家都开始种了。”喜悦之情在曲目阿依的脸上蔓延开来。

如今,且拖村1540亩茶田有300亩进入采摘期,预计每亩产值6000元左右,带动当地茶农户均增收10余万元。同时,依托茶叶园区实现就近就业223人,人均务工年收入将达1万3千余元。

文旅融合串珠成链

随着茶叶产业的兴起和农文旅融合的加速推进,且拖村一个个农家小院被精心打造得如诗如画。

近年来,且拖村依托茶产业,积极带领村民标准化建设500亩露天蔬菜种植园,打造露天有机蔬菜园,鼓励村民开办民宿、建农家乐等服务产业,带领村民创业增收。目前,已建成皂角茶香小院、竹影茶绿小院、彝茶梨花小院3个高标准民宿点,引导村民开设农家乐2家。

“今年暑假,前来这里游玩、入住的游客络绎不绝,客房早早就被预订一空。”喜德县且拖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今年春节正式对外营业以来,这里成为成都、广州、宁波及周边城市学生寒暑假研学的目的地以及游客度假地,让乡村“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

“采茶特色体验游、田园文化体验游、生态文化养生游、绿色健康养生游……”喜德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依托茶产业,做好系统规划、做优产业文章,在整合茶果特色、加强宣传营销、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拓展新业态,增强农文旅融合吸引力。

文图 |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江滢 王维华 米赢 你阿木

编辑 | 阿木日尾

责编 | 李洁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