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古港新声——罗源牛坑湾填海工程施工侧记
闽台资讯
沟通、传播、服务闽台交流
2024-09-05 11:50
关注

引语

这里是“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的实践地;

这里是福建六大天然深水港湾之一;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填海工程——福建罗源牛坑湾港口及加工物流区填海工程。

罗源湾口小腹大,状似葫芦,风平浪静。从南宋时期通过海路出口南洋、阿拉伯和欧洲的罗源碗窑里村窑,让罗源窑生产在明代达到巅峰,到久负盛名的罗源传统“盐田灌海水”晒盐远销国际,罗源湾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海运门户。

把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作为“3820”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城市发展思路,以天然良港作为依托,南翼有福清、长乐、平潭,北翼有郊区、闽侯、连江,前俯大海,后靠罗源、闽清、永泰,搭建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

2024年8月,一条吹砂管线布设于牛坑湾水域,正式奏响了福建罗源牛坑湾港口及加工物流区填海工程项目(简称“牛坑湾项目”)的序曲。

吹填造地 古港新声

罗源湾港区为天然“U”型大面积开敞式海湾,三面环山。牛坑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外侧护岸、内侧边界围堰、青屿水道护岸、分隔围堰,在这里,要将779.457公顷的海域,吹填出1.2万亩土地,可供连片开发的沿海区域项目用地。

向海要地,要吹填出720万平米的土地谈何容易。

中交上航局牛坑湾项目负责人指着远处的鸡笼屿告诉导报记者,吹填造地是百年疏浚企业——中交上航局的看家本领。

吹填造地,将近海浅滩淤泥填垫,排除淤泥中的水分,在达到一定标高后,使之具有可利用价值。罗源湾海岸以及岛屿周围滩涂面积比较大,且绝大多数为沉积淤泥,土质颗粒细粘,这为吹填提供了优质的条件。

720万平米的陆域形成将采用海上吹填和陆上回填两种方案。

海上吹填是在吹填范围合围后进行施工,吹填料包括罗源湾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的疏浚土、围堰开挖基槽疏浚土和海砂。海上吹填采用大型船舶工艺,利用挖泥船操纵灵活、舱内运输、施工更有连贯性的特点,接管艏吹进行吹填施工。船舶可以在指定水域采取定点吸泥向陆域进行吹填,可有效提升施工效率。

吹填疏浚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渗透系数小的特性,一般呈软塑到流塑状态。为了改善吹填土的工程性质,提高吹填土的承载力,还需要降低吹填土中的含水量。吹填疏浚土后进行真空预压处理,吹填海砂后整平场地;在吹填砂料完成后,再进行陆上回填开山土,填土填至当地理论最低潮位面以上8.3米后,表层播种绿植形成陆域。

踏浪听潮 只争朝夕

牛坑湾造地项目吹填疏浚土达千万立方米,陆域地基处理百万平米,吹填砂千万立方米。披星戴月,使命在肩,项目部16名青年突击队员、12位党员扛起了牛坑湾党支部的一面大旗。

涉海施工深受潮汐变化的队员们紧抓作业窗口期,潮水凌晨3点落,小伙子们经常在凌晨3、4点起床;潮水中午12点退,就顶着大太阳施工。根据各工序施工条件要求,小伙子们追赶潮水轮班值守,紧抓施工进度。夏季天气多变,作业期间,他们经常面临暴雨浇灌、烈日暴晒等各种自然因素的考验。夏季高温的灼烤下,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被海风一吹,泛着一层又一层的盐硝。

太阳炙烤着滩涂,密不透风的水衣让人有些窒息,一湾湾海水折射出刺眼的光,淤泥没过脚踝,滩涂像吸盘一样让每一步都艰难无比。几位90后施工员一脚深、一脚浅地在滩涂里的测量、取样......每次作业既是挑战,也是历练,越是充满挑战,越要知负重负,这群“牛坑湾的赶潮人”踏浪听潮,只争朝夕,吹响中交人“海的号歌”。

而今,海天朦胧处,入海口围堰已具雏形,牛坑湾的“蓝色聚宝盆”未来正向海而生,焕发新的活力。(记者 李雪梅 通讯员 邓常宝)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