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7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问道古韵,傩戏寻踪”赴河北省武安市社会实践小队前往河北省邯郸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于武安傩戏历史发展与传承脉络,旨在探索武安傩戏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并从传统民俗与农耕文化的角度深入学习,进一步培养对农耕活动的敬畏之心。
武安,被誉为中原民俗的“博物馆”,拥有“傩戏、赛戏、土山诚会、骈山黄河灯会、快板、民间社火”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其中武安傩戏为黄河流域唯一现存古傩戏,被称为“中国傩文化的活化石”,它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影响和启发了中国戏曲的产生和发展。
傩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不仅是中国古老黄河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仪式戏剧”的活化石。武安傩戏作为傩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了解北方祭祀文化、河北戏剧原生态的形成与演变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同时,它也为研究当地民风民俗、探索傩戏形成发展的条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傩戏演出活动既有对人们进行孝道等伦理道德教化的作用,又表现了农耕社会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社会安宁的美好愿望。武安傩戏是为黄河流域唯一现存古傩戏,与7300年前的“磁山文化”一脉相承,为研究农耕社会文明史、社会发展史、民俗文化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2006年5月20日,傩戏(武安傩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安傩戏的面具和服饰 刘忻一摄)
团队成员联系了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固义村武安(固义)傩戏传承人马增祥老师。马老师带领实践团成员来到固义村实地考察。固义村的胡同小巷,到处充斥着与村落生生相息的傩文化。进村必先经过一座石拱门洞,门洞上面是灰瓦起脊的阁楼,里面供奉着不同的神祇。村民称此建筑为“阁”。实践团成员跟随马增祥老师从西阁深入固义村。村中古老的石子路、传统村落布局结构无不彰显着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村民行走、车辗马踏的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街道,狭窄曲折,街石油光发亮,倒映着岁月的沧桑;阁下的石板古道,更被辗出两道深深的车辙。
从戏台出发,沿着主路,逆着游神路线穿梭,沿路的住户或是鼓手,或是大鬼、二鬼的传承人之家,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着傩事大小商议之事。固义村中,有供奉观音菩萨的卷棚、东阁,大小十几座小庙;有经过重建后焕发容光的龙王阁;更有多座供奉刘关张的三贤阁。固义村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这些古老的建筑见证了村庄的兴衰变迁,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实践团参观固义村并了解固义村傩戏文化 刘忻一摄)
此次走访固义村,让实践团成员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实践团意识到,每一个古老的村落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马增祥介绍固义村傩戏现场 刘忻一摄)
行程将要结束之时,马老师带领实践团爬到了固义村最高处——佛堂寺。源自明朝的牌匾领实践团深谙此处历史底蕴之重。马老师深切表示,固义村与傩戏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傩戏既是这个村落的信仰,更是这个村落的纽带。在最后,马增祥老师怀着崇高的敬意、百分的祝愿,重重的敲响沉睡已久的铜钟,钟声在夕阳下回荡,在整个村落中低沉地回响。
由于武安(固义)傩戏主要流传于乡间,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和新娱乐方式的涌入,使得武安傩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模糊的记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加之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武安傩戏的传承一度面临断代危机。但传承人马增祥等老一辈艺术家积极投身于傩戏的传承事业中,他们通过举办培训班、传授技艺等方式,努力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
(马增祥介绍傩文化面具 刘忻一摄)
实践团成员来到武安市马增祥老师的家中,与马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据马老师所说,他亲自操刀制作了固义演出团队目前演出所用面具。马老师向实践团介绍了面具的制作流程,大致可分为制模、裱纸和镂空三步。马老师创新地在传统面具的基础上做了创新改进,加入了透气的网纱面料,在不影响面具呈现效果的前提下,增加了夏季演出时演员佩戴面具的舒适感。
(马增祥整理傩面具 刘忻一摄)
马增祥老师提到当今武安傩戏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因为武安傩戏传统传承方式是家族传承,孩子沿袭家中长辈扮演的角色,外地人鲜少能够接触到这门传统艺术。但马老师开始推行相应的校园相关活动,从祖国的花朵抓起,让小朋友们也能接触到傩戏,感受其中的魅力。当问到马老师是否考虑过将武安傩戏与直播相结合时,马老师表示实施的难度较大。首先,傩戏的知名度在民间不高,历史上多为宫廷祭祀所用;其次,傩戏在直播平台的受众少,年轻人不爱看戏;此外,作为富有地域特色的剧种,唱词为方言,如果没有字幕等提示,理解难度大。其中最大的阻力是,武安傩戏的演出流程是固定的,剧目也较少,创新发展的困难性很大;同时,传承人无法依靠演出来维持生计。但即使面临重重困难,实践团在采访中可以感受到马老师对武安傩戏的热忱,也正是这一份初心与执着深深打动了实践团的每一名成员。
实践团成员还采访了固义村理事会的尹冀生先生,了解了关于傩戏传承发展的官方意见。他表示,固义村全体村民以及村委会、理事会对发展傩戏都给予了大量支持与帮助。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村民们集资进行傩戏活动,迎送神、祭祀、演出。这些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不靠演技,靠心灵的契合,进入情境和角色。而现在,傩戏活动走向世界,固义村的人们感到骄傲,同时也在保护与傩戏相关的各个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次实践,实践团成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讯员:刘忻一 曹楚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