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周口 | 李家小磨香油:石磨推出全国顶流
周口日报
周口报业集团旗下主流媒体-周口日报
2024-09-05 09:24
关注

开栏的话:

在快速更迭的时代洪流中,每一座城市都以其独有的方式诉说着过往与未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便是那串起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璀璨珠链。今日,我们郑重开启“非遗周口”专栏,旨在深度挖掘那些隐藏于街巷深处、流传于百姓日常中的文化瑰宝,探讨它们如何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激发新的文化活力。

在“非遗周口”栏目,我们将走进匠人的世界,聆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坚持与创新。“非遗周口”专栏的开启,是我们对周口文化之根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文化繁荣的美好展望。我们诚邀广大读者、学者、非遗传承人及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携手并进,在这个专栏中留下您的足迹,分享您的见解,共同书写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让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中,共同筑造一个多彩、和谐、充满活力的文化梦想。

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启峰 刘俊涛 文/图

说起中原地区代表性的土特产,小磨香油一定名列其中。

小磨香油由芝麻炒制、研磨而成,又名“麻湖”“胡麻油”“脂麻油”,在包括周口在内的许多地方,它被简称为香油。

物质不发达的年代,小磨香油是平民百姓家中珍贵的调味品,清汤寡水的面条、素颜朝天的凉拌蔬菜,只需淋上些许小磨香油,立即变得喷香,它有一种化平凡为神奇的力量。

川汇区人李永生年少时,跟着父亲学做小磨香油,推着车到周边集市贩卖。石磨悠悠转动,车轮轧破了时光,李家的小油坊如今发展为一个年产万吨香油及芝麻酱的大工厂,产品卖遍了全国,踏上了“一带一路”。当年懵懵懂懂的卖油郎李永生也成长为成熟稳健的企业家,李家传统石磨香油生产工艺已荣升市级非遗,这项古老的技艺正在焕发前所未有的光彩。

五代传承 于斯为盛

李永生很遗憾找不到祖传的那盘石磨了,如果存在,它应该将近200岁了,见证了李家香油的兴起。

李家传统石磨香油生产工艺始于清朝末年,当时商水县练集镇耿楼村南李庄人李世凯(1846~1893)、李世海(1849~1903)兄弟田产颇多,秋季多种植芝麻、花生之类农作物。李家有家传石磨一台,兄弟二人潜心研究小磨香油生产工艺,所磨香油色如琥珀、质地醇滑、入口清香绵软,被众乡里相传,纷纷上门相求。

李家香油第二代传人李长连(1875-1934)扩大小磨香油生产规模,建起几十间房屋,开办手工作坊,李家香油行销周边县乡。当时项城人袁世凯权倾朝野,多有京城权贵携重礼赴其项城老家拜访,袁家人往往给来访者送几瓶邻县的李家香油作为回礼。李家香油就此传到京城,广受赞誉。李长连顺势而为,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开设分号,李家香油走出河南,为国人所知。

至李家小磨香油第三代传人李好俭(1901~1966)时,战乱频仍,生意衰落,李家香油又回归到小作坊式经营,勉力支撑。

“文革”期间,李家香油第四代传人李忠郎(1949~)被分配到大队部磨油,李家石磨香油工艺得以存续。

在第五代传人李永生(1980-)手里,李家香油又得以盛大发展。李永生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粮油行业,成立周口市老磨坊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简称“老磨坊”),采用压榨工艺生产食用调和油,“东方秀”这个品牌曾经风靡周口。但是,随着金龙鱼、鲁花等大品牌的强势入驻,李永生发现在调和油这个赛道,自己很难与这些行业巨无霸相抗争,它们依靠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严重挤压着小油厂的生存空间。2017年,李永生第一次创业转型,着力生产家传手艺的小磨香油,开辟新的赛道。他引进先进机器设备,建立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两次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以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替代人畜共用生产模式,生产效率大大提升,成本有效降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凸显。

芝麻可以做香油,还可以做芝麻酱。2020年,李永生深入研究市场,发现全国火锅店大约50万家,年消费额约6000亿元,其中不起眼的芝麻酱消费量达30多亿元。他注册了“李家芝麻官”品牌,着力提升芝麻酱的工艺、产量,并确定了主攻B端客户(企业用户)的经营思路。经过几年发展,“李家芝麻官”芝麻酱进入全国3万多家火锅店,其中不乏“海底捞”“巴奴火锅”“三全食品”等知名企业,在芝麻酱调料这个细分赛道,已经做到河南第一、全国前三。

原料考究 地标产品

东经114.63°,北纬32.97°,这是项城市贾岭镇的地理坐标,也是全世界白芝麻带的中心位置。

时值8月下旬,三伏天行将结束,艳阳高照,微风正好,李永生穿行在绿油油的芝麻地里,与团队成员直播芝麻生长情况。“要想芝麻好,伏里晒太阳。”李永生对着镜头说,“项城白芝麻是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好芝麻才能出好油,李家小磨香油、芝麻酱用的都是国产白芝麻。”

项城白芝麻,色泽白润,香味纯正,籽粒饱满,皮薄肉厚,历来是制作小磨香油、芝麻酱的绝佳原料。数年前,有人向李永生推荐南非芝麻,价格低、出油量高。但是李永生用南非芝麻做过实验,发现磨出的香油不香,便放弃了南非芝麻,只用豫东产的白芝麻。

目前,周口“老磨坊”借助自身产能优势,建立起“农户+基地+工厂”的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经营模式。目前,企业有6个合作基地,合作农户5300多户,合作种植面积两万余亩。下一步,李永生计划将合作种植面积提高到6万亩,以宜机收芝麻为主,不仅保证原料供应充足,还将带动本地白芝麻种植再上一个新台阶。

严谨工艺 香醇安全

厂里又进来一批白芝麻,繁忙的生产没有间断。

小磨香油是传统工艺,周口“老磨坊”生产车间却很先进,全行业首家引进华为5G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操作,还做到了30万级无尘(医用级别)生产。公司现拥有200余台石磨,年生产香油、芝麻酱1.2万吨。机械化、智能化改造让香油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以前一人推一盘磨,一天下来劳累不堪;如今一个工人可以照看50盘电气化石磨,却依然轻松,产量大增。

在推进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过程中,李永生秉持古法工艺,又进行了技术革新,将老九道工艺细化到十二道,新增了三道除杂工艺,让产品变得与众不同。

在筛选工序上,李永生独家发明“匠心筛”,不仅筛去杂物,还能筛出大小芝麻,把大小芝麻分开炒制,确保口感稳定一致。

炒熟的芝麻皮会产生一种名为“苯并芘”的致癌毒素,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李永生对熟芝麻脱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发明出熟芝麻脱皮机,对芝麻进行二次除杂。这项工艺被他写进《高营养食用油脂加工工艺研究及推广》论文里,获得周口市2023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周口“老磨坊”成为同行业首家解决“苯并芘”毒素超标难题的企业。

熟芝麻用石磨磨出酱后,再往其中加水,水比油重,以水带而油出,古称“水带法”,这是石磨工艺与压榨工艺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水带出的油,含有少量的酱和杂质,李永生又定制了一套除杂设备,将香油输送其中,循环除杂,共计360次。

无论是香油还是芝麻酱,全过程不加任何添加剂、助香剂,芝麻原有营养成分未遭到破坏,所生产出来的香油色如琥珀,质地浓滑;芝麻酱色泽金黄、口味醇香,广受客商欢迎。

“在一厘米的宽度,做到一万米深,我要把一粒芝麻吃干榨尽,力争在下一个5年,把小磨香油、芝麻酱做到全国第一,年产值达到3亿元。”李永生的发展思路很明确。如今的周口“老磨坊”年产能达到一万多吨,以小磨香油、芝麻酱两个拳头产品为引擎,跑出一片新天地,站在了全国市场的顶端。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