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洪驰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9月1日,记者一路导航来到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刘庄店镇后严村。刚下车,就闻到一股梨香味。放眼望去,位于村委会西南角的一片梨园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记者与刘庄店镇人大主席团主席赵晓中一起,沿着村委会旁边的一条水泥路向梨园走过去。随着梨香味越来越浓,一道花墙和墙上面“百年梨园”四个彩色大字映入记者眼帘,在此等候的后严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严魁和几名群众在梨树下聊着天,看到记者到来,他们热情地迎过来打招呼。
“这个梨园是明朝初年形成的,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严魁介绍说,这个梨园有百年以上梨树近百棵,村庄里还零星生长着一些,有的梨树已经“老态龙钟”,树干上固定有县林业部门制定的“名树古木”标识牌。“别看这些树木年龄大了,但是产果率还很高,每棵树产量都在100公斤左右。”
“这个梨园最早是俺村姓严的先民栽种的,要说它的来历,严伟刚比较清楚。”严魁回答道。
“我的爷爷给我们讲过这个梨园的来历。”今年41岁的村民严伟刚热情健谈。他说,他的祖籍原在安徽省凤阳县,家里很穷。明朝初年,为了生计,严家的祖辈严九英从凤阳出发,靠敲花鼓一路乞讨来到此处。在杨双庙村乞讨时,一户杨姓人家看他踏实能干,并且还有一技之长,于是招他做了上门女婿。严九英在此落户后,生育了四个子女。后来,严九英凭借聪明才智,带领全家经过多年经营,用积攒下的银两购买田地,又从安徽引进梨树栽种,并逐年扩大。新中国成立后,梨园被收为集体所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全国大地,梨园被分到各家各户。
“那时,每到果子成熟时,俺村的群众就外出卖梨,卖梨的收入成为各家各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严魁接过话茬说道。
后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后严行政村的年轻人大部分选择了外出打工,一度辉煌的梨园被荒废。由于缺乏管理,梨树品种又老化、产量又低,许多农户还把古老的梨树砍掉种上了庄稼。“为了纪念祖辈,分归严家的这一片梨树被保留了下来。”严伟刚说,在后来的土地调整时,这片梨园被村里保留了下来,至今仍然归集体所有。
在梨园的北边是一片新栽的小梨树,赵晓中说:“这是我们镇结合实际情况,在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中,动员该村新栽的,今年全村总共新栽梨树400多棵。”
刘庄店镇党委书记鹿森说,自2022年以来,沈丘县在广大农村持续开展“三边四化五美”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并在全县实施“千村万树”工程。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按照“一村一品”要求,结合各个行政村的实际情况,本着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对废弃地、撂荒地、边角地、路边、庭院和水边等进行绿化美化。后严行政村对百年梨园进行精心打造,在保留原有梨树的基础上,剔除梨园中的杂树,并充分利用周边空闲地、群众房前屋后种植优质梨树,打造梨树品牌,不但留住了乡愁,还留下了一段历史的印痕。
“每年春季梨树开花时,全村就成了花的海洋,到那时别忘了来俺村看梨花。”离开后严行政村时,严魁热情地邀请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