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一驶入停车场,便可见清晰的指引——沙井街道退役军人“红星堡垒户”。沙井街道壆岗钧雷办公大楼,既是沙井退役军人陈钧池的办公场地,也是宝安首家退役军人“红星堡垒户”的所在地。
“作为一名老兵,我始终以一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红星堡垒户落户这里,我深感使命光荣。”陈钧池告诉记者,他就想为老兵做些事。2022年了解到政府正在征集红星堡垒户户主,当时他毫不犹豫就报名,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施工升级,无偿提供办公场所建立了宝安区首个“红星堡垒户”。
退役军人陈钧池。
源于军人的奉献担当 大力支持拥军工作
堡垒户位于壆岗大厦钧雷办公大楼7楼。走进其中,党建和军旅文化氛围十足。堡垒户内设文化长廊、会议室、创业共享平台、陈列室、红色书屋、老兵饭堂等,并集党建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蚝乡古韵文化、壆岗足球文化等多种元素于一体。如今一楼大厅已升级成“驿站”,成为附近居民小憩的场所,常有环卫工人来此休息歇脚。“我们提供免费的矿泉水、面包和茶叶,给有需要的人。”陈钧池告诉记者。
红色书屋。
陈钧池是沙井街道壆岗社区原居民。他1999年入伍,2001年12月退役,在部队期间曾担任训练团班长、大队公务员、团支部副书记,服役期间因表现优秀荣立个人三等功,获优秀士兵称号,并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退役后,陈钧池回到家乡,曾在壆岗股份合作公司任物业办公室主任。在深圳改革春风中,他坚持雷厉风行的部队作风和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先后成立了深圳市钧雷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抖行天下科技传媒有限公司。
当兵期间,他曾前往柳州参与抗洪抢险。“洪水来时,在一线垫沙包,没日没夜连饭都吃不上。洪水退了,就一铲一铲清淤泥。”让他欣慰的是,他们流汗流血,保障了一方平安。他认为,当兵带给他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无私奉献。“能为人民服务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正因为如此,即使退役后褪下军装,军人意志仍是他人生不变的底色。疫情期间,他多次为沙井街道交警中队、壆岗派出所等单位无偿捐赠口罩物资达3万余个。同时,多年来为四川省壤塘县南达木桑隆寺福利学校、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滑石中心小学和慈善平台水滴保等捐款帮扶8万多元。2018年,他为沙井街道盛芳园小区两千多户居民独资赞助举办中秋文艺晚会;无偿为小区提供40平方米商铺作为快递中转驿站,长达两年之久。“只是想为住户解决生活上的不便。”陈钧池的语言朴实,“哪里有窟窿,哪里缺泥巴,我就补上填上这个洞。”
创新服务途径 为退役军人创业打造共享平台
走进“红星堡垒户”,一间陈列室里,俨然小小的老兵物件博物馆,陈列的物品来自他和战友们自愿捐献的旧物件,唤醒部队记忆的同时提醒自己不忘军人本色和初心。其中一套军装来自一位退役老兵,布料发白,透着年代感,陈列在入口处。
旧物陈列室。
一张上下铺的床铺上,军绿色的被子枕头叠成方正的“豆腐块”。“这里不仅用来演练军务,重温军旅时光,还真的发挥出实际功能。”陈钧池告诉记者,曾有一位湖南籍的退役军人来深务工,生活上遇到短暂困难,这张床铺成为他的“避风港”,帮助他度过9天的过渡期。
“把空间场地搭建起来很简单,难的是长久延续下去。”陈钧池认为,“红星堡垒户”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好堡垒户作用。陈钧池告诉记者他对堡垒户的后续计划——1楼打造成活动驿站,5楼作为国防教育基地,6楼是创业孵化基地,把公司的自有业务压缩在4楼的紧凑办公空间里。目的是最大化用好空间场地,做好退役军人常态化联系、政策宣讲、思想疏导等工作,当好党的“宣传员”、退役军人的“传声筒”,奋力打造“凝人心、聚人气、有温度、有情感”的新时代退役军人服务阵地。
为此,他自发在“红星堡垒户”创建退役军人创业共享平台,为有创业意愿的退役军人提供一个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研修学习的平台。退役军人可以免费共享办公场所、项目资源和培训课程。目前是第一阶段,计划免费为有创业意愿的1000名退役军人,每人提供1000套钧雷超级小程序商城系统,通过小程序所获得的收益归其个人所有。
这里既是服务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堡垒户”,也是传承弘扬沙井本土特色蚝文化的平台。作为沙井原住民,陈钧池积极致力于蚝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将蚝乡文化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体系中。他相信,通过在企业中宣传、推广和实践本土文化,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他经常组织退役军人和居民群众参观蚝文化博物馆、参加沙井金蚝美食民俗文化节,还在“红星堡垒户”举办多场蚝文化宣传活动。
当好退役军人民间联络站、歇脚点、传声筒
“我们经常组织退役军人活动,传播退役军人正能量。”陈钧池说,如今,“红星堡垒户”成为退役军人民间联络站、歇脚点、传声筒。通过退役军人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让兵说兵话、兵讲兵理、兵解兵心,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不管是家庭困难,还是找工作困难,各种问题,或者有心结,都可以在这里说。”
退役军人“红星堡垒户”一楼大厅已升级成“红星堡垒驿站”,常有环卫工人来此休息歇脚。
陈钧池在“红星堡垒户”的战友交流中得知,街道有一名退役军人王某,因大火烧伤大腿汗腺,行动不便、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困难。听闻后,陈钧池主动上门慰问,还组织退役军人定期上门为其打扫家中卫生。还有一名困难退役军人谢某,家中有两名孩子在读书,母亲患有糖尿病,妻子心脏做了移植手术,开销大,全家仅靠谢某一人工作支撑,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得知情况后,陈钧池第一时间上门慰问,并为其子女解决2万元学费。
让他倍感骄傲的是,如今沙井街道退役军人“红星堡垒户”已成为全市现场观摩学习的示范点。今年4月,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此召开全市“红星堡垒户”工作推进会。“不能凭一时的热血和冲劲来做事,要持续保持热情和活力。”一场场活动下来,他收获的老兵们的认可和赞许,都让他感到初心得到升华,更坚定前行的方向。
■记者手记
扛起荣耀的使命 拥军一直在路上
自我介绍时,陈钧池很骄傲地自称“红星堡垒户户主”。户主这个头衔,带给他的是光荣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不靠一时热血,而需永葆初心。
在他看来,当兵期间吃过的苦都结为茧,成为人生的财富。而学会奉献是当兵最大的收获,为此他扛起当“户主”的荣耀使命。
采访时他多次提及“红星堡垒户”工作台账,桩桩件件留痕在册。一面签到墙见证了来访的老兵。脚步深深浅浅,他和很多老兵同行,摸索着走更远更长的路。搭场地不难,难的是延续下去。“红星堡垒户”是深圳首创之举,他不只关注眼前,更志在探索一条可持续的道路。就像他那辆印着拥军字眼的车,他的拥军之行也一直在路上。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小娟/文 李雅静/图
编辑 汪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