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这个村,好“红”!村民都富了!
弥勒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宣传、公益服务等
2024-09-18 11:19
关注

近年来,弥勒市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景观,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实在在提高群众收入,绘就了一幅美丽乡村有看头,农民日子有奔头的新画卷。

小河边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资源经济是弥勒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去了解小河边村的发展之路。

小河边村:10年闯出致富路

十年前,小河边村还是一个贫困落后的穷山村,村民依靠种植的玉米、小麦等,每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村里到处泥泞、房屋破烂不堪,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其低下。

在2013年的一次外出考察学习中,章保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金坤发现村里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有得天独厚的玫瑰种植条件,于是带领9户党员干部和4户群众代表率先试种墨红玫瑰花,鲜食玫瑰便在这里扎下了根。

十年来,小河边村通过整合土地资源从2013年的13户6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210余户3500余亩,“坊企结合”打造集体产业鼓励家庭作坊、“三产融合”吸引游客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通过把技术、资金、土地、人力、管理要素结合起来、整合起来、联动起来,因地制宜发展乡村资源经济,闯出了一条玫瑰花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子。

同时,延长玫瑰花产业链,形成集种植、加工、研发、产品体验于一体的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集农业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运动养生为一体的“玫瑰小镇”,实现从单一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将城市的消费能力带入乡村。

2023年,全村玫瑰花综合年产值突破9800万元,小河边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达7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万元。

预计2024年小河边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80万元,助推章保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0万元。

小河边村已建成集生产加工、休闲观光、旅居养老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小河边村:擦亮劳务品牌,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目前,小河边村玫瑰花种植具有一定规模,鲜食玫瑰供过于求,价格上没了优势,为解决这一问题,章保社区牵头创办村集体公司,带着群众发展玫瑰精深加工产业,形成“村集体公司+家庭作坊+企业”的“1+1+1>3”发展模式。

公司主要从事鲜花生产、食品加工、乡村游服务全产业链,让村民收入翻番,也带动了周边村组广大群众到这里务工就业,提升技能。“玫瑰花匠”劳务品牌运应而生。

【工人 刁红琼】:我们捡花,每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计件干活,多干多得。

【云南品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 杨玉林】:我们以本地工人为主、周边工人为辅的用工模式,带动2000人左右就业,品鑫公司旗下还有12家直营店,每家直营店也吸纳了许多周边的工人务工。

如今的小河边,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云南墨红玫瑰之乡,通过发展玫瑰花全产业链,已初步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实现了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小河边:美丽乡村有看头,农民日子有奔头

如今的小河边,农文旅深度融合,各地游客在这里体验“赏千亩玫瑰,喝玫瑰花酒,用玫瑰香水,吃玫瑰家宴,过玫瑰之夜”的浪漫之旅,越来越多的“花田喜事”在小河边村幸福“上演”,一幅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家和谐的幸福画卷,正在小河边徐徐展开。

付兴伟是小河边村一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2022年,他看准家乡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时机,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民宿,今年春节期间,他家生意火爆,每天营业额达1600多元。

同时,他家还种植了10亩玫瑰花,让游客体验采摘乐趣,并销售玫瑰系列产品。

【小河边村村民 付兴伟】:我们把花和村庄结合起来,使产品多样化,又进行了旅游项目开发,可以让游客自己去体验采摘玫瑰,进行泡醋、做鲜花饼,民宿与摘花相结合,可以带动更多的游客入住。

此外,小河边村把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示范引领、典型带动的模式,鼓励村民打造“小而美、美而精”的庭院经济,不断丰富“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

2022年6月,小河边村民张树红关闭了自己在城里经营的牛奶店,通过改造提升自家空闲的院子,打造集家庭聚会、朋友聚餐、公司团建、产品销售的美丽庭院,曾经的“方寸闲地”摇身一变成为“增收宝地”。

【小河边村村民 张树红】:以前我们是在外面打工,小河边开发起来后,我们就选择回来创业。主要做餐饮,现在也顺带做玫瑰产品,目前做下来各方面还可以。

如今

章保社区顺势而为

全力打造集农业旅游观光

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

“玫瑰小镇”IP

并迅速成为弥勒市热门旅游打卡点

小小玫瑰花

美了村庄,富了百姓

小河边村

未来可期

总编/杨锐

责编/张云龙

值班编辑/孔德云

编排/任泉宇

综合云南发布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