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67丨上海市市西中学:探索整体因材施教 促进优势学习发展
课程教材研究所
课程教材研究所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简称教材所,是国家级高水平课程教材专业研究平台。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设在课程教材研究所。
2024-09-25 16:27
关注

编者按: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我们一起来看地方和学校的阶段性经验与做法——


2023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发动各地和学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国家将深化育人方式改革作为“十四五”普通高中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与任务,强调高质量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体现了国家对于深入推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要求。

一、问题现状

普通高中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方式,常因整齐划一、影响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广受诟病。时代呼唤学校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满足个体发展需要、强化学生主体责任、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越来越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根据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相关要求,市西中学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探索学校整体因材施教的推进与落实,拓展和深化优势学习的实践研究,以更好地支持和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因需而学”,更好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

二、经验做法

(一)统合主题,深化跨学科融合式教学

学校整体因材施教,应该注重方式多样性策略,促进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针对不同内容选择不一样的学习方式。2020年暑期,学校组织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集体教研,教师充分认识到应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分学科设计任务单并实施教学的方式,全面探索4门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式教学。

跨学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某门学科为主导,选取学习内容与范围,通过集体研修确定学习总目标与学科分目标,进一步整合四门学科学习资源,编制讨论主题。在此基础上,通过预学单的设计帮助学生进入“思维广场”(“思维广场”指学校创建的空间大小自如、整合教室和图书馆功能、融入信息技术、融合丰富课程资源的多维立体学习空间),开展多种方式融合教学。

“思维广场”跨学科融合式教学使每位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逐渐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然后将其更普遍地运用于学习过程中,养成面向真实问题解决的系统化、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开展问题导向的研究,从而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学习。“思维广场”跨学科融合式教学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层级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整体的“因材施教”。

(二)研发平台,基于诊断再造教学流程

针对传统课堂中教师主导、学生一致性同步学习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的问题。市西中学自2019年开始研发网学平台,先后在数、英、理、化、生、地等学科进行实验,通过建设结构化资源库、再造教学流程、建构螺旋式学习改进系统,破解学习需求差异性、学习过程即时性、诊断评价精准性等方面的问题,使基于个别诊断的整体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学校根据课程标准,首先将各学科知识点尽可能细化,并进行系统性结构化处理,组织优秀教师围绕基础知识与方法,破解重点与难点问题;其次,学校聚焦解释与阐明重点知识的目标,录制微视频,并编制具有若干标签的基础性习题;最后,学校将微视频和习题与若干个末端知识点建立关联,逐步形成结构化资源库。

基于学习平台,学校建构目标引领下的“反馈评价—释疑深化—合作探究”教学流程。课前,学生依托平台进行课前预学;课中,教师针对学生预学情况,通过反馈评价夯实基础知识教学,破解学生疑难问题并进行拓展深化,也为合作探究等深度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课后,学生依托平台进行拓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这种“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巩固”螺旋式学习改进系统既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寻找适应自身的学习方式,反思自己的学习,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三)变革空间,探索多种学习方式整合

学校运用“思维广场”的实践成果,创设“漫思(MINDS)实验室”——一个开放多元、丰富多层、自由多选的学习空间,满足了“双新”实验对高中理科教学的新要求。在“漫思实验室”中,4个班级,理、化、生、地4门学科,3节课连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需求、能力等,自主安排学习的目标与内容、时间与进程、方式与伙伴等,从而真正实现整体因材施教和学生因需而学。

学校打破传统的教室布局,将1000平方米左右的整个楼层,分成“共享学习空间”“学科学习空间”“休闲学习空间”和“综合实验室”,并将原有的理、化、生的6个实验室统整在一起,学习空间有分有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偏好,或选择安静私密的空间独立学习,或选择半开放空间展开讨论,还可以去实验室动手操作。“漫思实验室”空间环境及资源设备支持着学生随时随地选择适切的学习方式,线上或线下、独立或合作、“书中学”或“做中学”等,使学习更具个性化的特征,满足因材施教、因需而学的可能。

▲“漫思实验室”空间布局

三、实践成效

(一)学生自主选择,实现深度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方式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于单一的讲授式听课学习更加牢固;学生学习兴趣更浓,自觉性更强,效能更高;增强了学生对概念与方法学习的针对性,提升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业负担。调查显示,自主学习方式推广后,学生的学习自律性明显增强,学生和家长的满意率达到98.2%。

(二)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效果提升

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新型教学流程解决了教师教学素养差异的负面影响:教学的整体性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解决了教师对概念理解差异造成的问题;平台诊断的数据支持,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精准,弥补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三)多元合作交流,经验辐射推广

2016年,市西中学依托上海市电教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等平台,分步骤地从点到面推进,对“整体因材施教”研究成果进行应用性推广。学校依托上海市“双名工程”的平台,加强与其他学校合作,组建了由全市乃至全国范围的几十所学校自愿参加的合作研究团队,推动项目深化研究与实践,并举办了数十场全市、全国的和国际研讨展示活动,反响热烈,引起广泛关注,研究成果被认为具有“高挑战、高思辨、广实践、高成果”价值。通过一系列的展示交流活动,持续分享阶段性成果,发挥课题研究的辐射示范价值。

专家点评

上海市市西中学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探索学校整体因材施教的推进与落实,拓展和深化优势学习的实践研究。首创“思维广场”跨学科融合式教学方式,促进人文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教学融合;创建“漫思实验室”,支持学生因需而学;运用信息技术,研究知识结构网络,研发学习平台,使基于个别诊断的整体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这些实践探索经过了多轮迭代,实验表明,能更好支持和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因需而学,回应了时代导向和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具有亮点特色、创新性和示范性。(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中心)


来源:课程教材研究所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