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9月29日电(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阿拉善”系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
作为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阿拉善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直到今天,记者穿行在巴丹吉林沙漠中,仍能看到沙漠里几乎每个“海子”都有牧民生活,他们放牧骆驼、羊群,成为沙漠中独特的风景。而这也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成功提供了助力。
资料显示,阿拉善盟已调查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1330余处包括古遗址990处,古墓葬148处,古建筑27处,石窟寺及石刻12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是居延遗址(含黑城遗址)、定远营、曼德拉山岩画群、巴丹吉林庙等。
△曼德拉岩画群 耿国彪 摄
“‘苍天般的阿拉善’辽阔而神奇,沙漠文化、草原文化、骆驼文化、航天文化、赏石文化交相辉映,在额济纳地区出土的居延汉简被誉为20世纪中国四大考古发现之一,阿拉善右旗的曼德拉山岩画被称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国家级非遗项目包括阿拉善烤全羊、蒙古族养驼习俗、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查玛、沙力搏尔式摔跤、蒙古象棋、蒙古族唐卡(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蒙古族民歌(和硕特民歌)和蒙古族萨吾尔登等都已经成为阿拉善游牧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阿拉善右旗宣传部副部长、文旅局局长靳星说。
经过2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最先看到的就是曼德拉山岩画。这里仿佛一片荒芜之地,山脊、沟谷旁布满了黑色玄武岩石,起伏蜿蜒,犹如长龙巨蟒,与山下的茫茫戈壁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奇伟瑰丽的自然画卷。曼德拉山岩画就雕刻在这些光滑的玄武岩石上。岩画是描绘或刻制于岩石上的图像,是人类先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厚、珍贵的文化遗产。
△曼德拉山岩画就雕刻在这些光滑的玄武岩石上 耿国彪 摄
沿曼德拉山拾级而上,裸露的岩石和高耸的山势让人心生疑问。为什么岩画要画在处于山顶的最高处?这个记录古代生活的场景在几千年前是否水草丰美?
“绵延几公里的曼德拉山曾是原始氏族部落、匈奴、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的游牧地,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留下了这一幅幅神秘的符号,创造了灿烂的岩画文化。曼德拉山岩画分布密集、内容丰盈、题材多样、风格新奇、韵味深刻、画面清晰。数量最多、刻制最精美的莫如各种动物形象,除此之外,还有大型的狩猎、围猎、天体崇拜等图像和文字题记等。” 阿拉善右旗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范永龙说,曼德拉山岩画群,现有岩画4234幅,分布在东西6千米、南北3千米的黑色玄武岩脉上。根据岩画的色泽和有关岩画内容推测,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期,新石器时代;第二期,青铜时代;第三期,南北朝至唐代;第四期,西夏;第五期,元、明、清时期。
△曼德拉山岩画 耿国彪 摄
“曼德拉山岩画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文明,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对研究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畜牧史、环境史、宗教、美学等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远古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范永龙说。
在巴丹吉林沙漠文化的传承中,始建于 1755 年的巴丹吉林庙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存在。它坐落于茫茫沙漠的最深处,被誉为“沙漠故宫”。
△巴丹吉林庙 耿国彪 摄
驱车深入巴丹吉林沙漠,翻过数不尽的沙丘,来到水草丰美的庙海子。这里四面环沙山,一座200多年前的白墙金顶寺庙坐落在湖边,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象抹上一笔浓厚人文气息。
苏敏吉林又名庙海子,因其湖畔的巴丹吉林庙而闻名,是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区人类活动的中心,是巴丹吉林嘎查村委所在地,沙山、古刹、碧草倒映湖中,宛若幽静的世外桃源。
△庙海子 耿国彪 摄
巴丹吉林庙建筑面积并不大,三面环湖,一面临沙,距最近的沙漠边缘也有60多公里。为什么要在沙漠腹地建这样一座庙宇,这些建筑材料在200多年前又是如何运送进来的?这些问题没有人作答,只有周而复始的阳光和静若处子的沙山在风中站立。
巴丹吉林湖泊中有众多甘泉,苏敏吉林湖畔的“听经泉”就是其中之一。苏敏吉林湖畔芦苇丛生,庙宇庄严肃穆,相传每当喇嘛诵经时便会自动喷涌出“听经泉”,闻声而涌,声去而止。
△神泉 耿国彪 摄
专家解读说,苏敏吉林的湖底覆盖着厚厚的淤泥,因含有饱和的地下水而十分松软,行走或叫喊声产生震动,随含水淤泥传播的震动能产生挤压力,使泉水沿淤泥裂纹不断上涌,产生神奇的听经涌泉现象。
记者在“听经泉”畔没有看到传说中的闻声而涌,声去而止,但看到了巴丹吉林庙中的一位喇嘛在听经泉边伫立的画面。那是在早晨,一座一座连绵不绝的沙山围住了珍珠般的庙海子,水晶一样的天空和闲散的云朵浮印在水面,披着僧衣的喇嘛站在水边注视着纯净的水底世界。一时间,仿佛分不清喇嘛和庙海子哪一个是真实哪一个是虚幻。此时一句诗句在记者的脑海中涌出“世界因巴丹吉林沙漠看到你,而你通过庙海子看到整个世界。”
水是生命之源。因为沙漠里的万千眼泉和湖泊,让人有了生活的基础。巴丹吉林沙漠中,差不多每一个湖泊处都有牧民生活,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沙漠牧民生活。
2023年6月,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禹卿植到巴丹吉林沙漠进行实地评估考察,考察期间召开利益相关者座谈会,会上有牧民表示出对申遗成功后搬出沙漠的担心。
禹卿植表示,沙漠中的牧民一直住在这里,会去放羊或者放骆驼,这是你们的生活习惯了,而且你们这种放牧可能会带来更好的自然景观,其实你们已经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了,你们是我们需要去保护的,所以不要有这方面的顾虑。但是不能过度生产。
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牧民阿拉腾格日乐说,“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沙漠之中,羊和骆驼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如今又多了旅游。近年来,随着交通日益便利,不少游客前来沙漠旅游探秘,旅游业逐渐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来源。我通过在旅游旺季做向导、给游客开车,每年也有了五万多元的收入,在镇上都买了新房。”
△阿拉腾格日乐在接受记者采访 耿国彪 摄
阿拉腾格日乐告诉记者,申遗成功后,这里的牧民们也迎来了一些新变化。村民们都拥有了沙漠“守护者”的新身份。据介绍,遗产地主管部门与周边牧民已建立协同联动保护管理措施,聘请生态管护员负责遗产地日常保护巡查,协助遗产地环境保护、垃圾清理、应急救援等工作,有效提升了遗产地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过去到沙漠自驾游的游客对环境保护不重视,随手丢垃圾的事情时有发生,现在好多了,游客越来越文明了,自己产生的垃圾一般都自己运出沙漠。我们这儿牧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遇到破坏环境的行为都会及时制止。”阿拉腾格日乐说,“现在申遗成功啦,我坚信巴丹吉林会越来越好,我的骆驼也会成为沙漠里动人的风景。”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域人类生活思考的传承,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部分。文化在自然遗产的传承和利用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耿国彪 摄
巴丹吉林沙漠的申遗成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沙丘沙漠湖泊类型自然遗产独一无二的价值,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是值得全人类共同呵护的自然珍宝。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自然遗产地里面有三个自然保护地,自治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完善规章制度,持续加大保护的投入,强化监督管理,坚持对外合作,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使众多珍贵的自然遗产得到了切实保护。”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监督专员敖东表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自然公园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成功后,将切实做好自然遗产的传承利用,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突出世界自然遗产的公益性,在严格保护遗产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自然体验等活动,使自然遗产绽放新光彩,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