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粮仓”越来越殷实 百姓越来越幸福
中国食品报社融媒体
中国食品报社打造的融媒体平台。
2024-09-29 12:06
关注

本报记者 薛海军

  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2023年,内蒙古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产量创历史新高791.6亿斤,今年有望首次突破800亿斤。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粮食产量只有42.5亿斤,吃粮主要靠调入,到2023年粮食总产量稳居全国第六,内蒙古农牧业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大台阶,由吃粮主要靠调入变为粮食净调出省区,成为国家“粮仓”“肉库”“奶罐”“绒都”。

  内蒙古粮食产量通过建良田、育良种、配良机、推良技、优良制,全方位支撑多增粮,为“中国碗”装更多“塞外粮”。

藏粮于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风头正劲

  内蒙古地处祖国正北方,有“北疆粮仓”美称,粮食种植面积10477.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37平方公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内蒙古粮食产区主要集中在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以及巴彦淖尔市。其中巴彦淖尔市地处北纬40度,是农作物种植的黄金纬度带,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有1.6万平方公里的河套平原,“八百里河套米粮川”享誉国内外。境内耕地1370.2万亩,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巴彦淖尔市万亩小麦迎丰收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巴彦淖尔市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的落地推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实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方面取得实质突破,努力让更多粮田变良田。

  2023年,五原县塔尔湖镇继光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88万亩,将村里6000多亩土地进行集约管理,建成“一户一块田”的高标准农田。当年,村集体收益达40多万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是农业发展重要方向,也是未来重要趋势。得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惠后,五原县再接再厉。今年初,五原县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工,1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拉开序幕。主要通过实施灌溉与排水、土地平整、地力提升、田间道路、防护林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效保障。

  今年,五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面积37.62万亩,涉及8个乡镇32个行政村,总体规划布局为“一带、三路、四区域”,即覆盖全县粮食种植带;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新增耕地5%左右,亩均增产20%、增林4%—7%,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以前种地东一亩、西三亩,跑来跑去,每天瞎折腾。现在这高标准农田把那些沟沟壑壑全部利用起来,耕地面积增加了,产量也大了,收入自然也跟着增长”,受到高标准农田实惠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村民王玉明万分感慨,他告诉记者,现在毛利润从原来的每亩1200-1300元提高到了超2000元。

2024年春,五原县塔尔湖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五原县委宣传部供图)

  2019年—2022年,巴彦淖尔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32.19万亩,新增耕地1.5%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35%,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土地流转收入每亩提高500元以上,亩均节约成本90多元。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通过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等重点举措,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夯实产业发展“耕”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据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消息,为加快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2021—2023年,内蒙古3年累计投入各级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超182亿元。

  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的通辽市,域内70%为西辽河冲积平原,耕地资源丰富。全市现有耕地面积3200万亩,粮食产量位居内蒙古之首。但受气候、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在平原漫滩地、低阶地、坨沼和低洼甸子地等区域,分布有大面积苏打盐碱土,俗称“轻碱土、碱甸子”。

  位于科左中旗架玛吐镇珠日干毛都嘎查盐碱地,于2022年2月被科左中旗自然资源局列入该旗补充耕地储备库项目,通过往土壤里添加明沙、脱硫石膏、腐植酸肥料、有机肥等方式进行盐碱地土壤改良。该项目建设期为3年,计划建设规模7982亩,建设完成可新增耕地7500余亩。 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种植水稻,预计亩产可达600—1000斤以上。

  在科尔沁区、科左中旗等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通过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表层pH值和可溶性盐分含量。目前,累计示范30余万亩,改良后土壤盐分含量降低20%—35%,单产提高10%以上。

  近年来,通辽市加大财政投入,引进科研团队,强化技术支撑,通过项目带动、技术推动,促进盐碱地改良利用,唤醒了更多“沉睡”的土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要、粮食安全之基、农民立身之本。2024年,内蒙古围绕“建良田、育良种、用良机、推良技、施良制”五方面提产要素,抓实提单产环节。让“良田”成“粮田”,全区推行“三打破、五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23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3350万亩,配备水肥一体化的达到2787万亩。

藏粮于技:智慧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看禾选种”平台,让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绘图莫丁村村民对选种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哪个品种好,哪个品种适合气候和土壤,在平台上均有详细介绍。并有科技人员辅助,对田间布局设计、种植行数、保苗密度、用种用肥量和播种效果等方面进行实地指导。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内蒙古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凝心聚力写好种业大文章,加快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内蒙古农牧厅在全区建设“看禾选种”平台60个,涵盖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向日葵、杂粮杂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优势作物,集中展示示范农作物优良品种2190个。

巴彦淖尔市“看禾选种”平台播种现场(巴彦淖尔市农牧局供图)

  “看禾选种”平台是按照不同作物、不同生态区域,筛选出适应当地种植习惯和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举措。截至目前,内蒙古共落实“看禾选种”平台展示面积超7000亩,展示优良品种2000多个,涵盖玉米、大豆、马铃薯、向日葵等9种内蒙古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优势作物。

  目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导研发的杂交食葵种,彻底取代了美葵对中国食葵种业的垄断地位。而五原县也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向日葵种质资源库,保存有5600多份材料,也是选育优良品种的强大后盾。

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科研人员介绍葵花育种

  此外,内蒙古自主培育的谷子品种“金苗K1”推广面积居全国第三位,“蒙豆1137”“登科5号”2个大豆品种入选国家主推品种名录。

  近年来,内蒙古不断向种子研发纵深发展,聚焦全区育种研发基础、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以大豆、谷子、向日葵、玉米、马铃薯、水稻、小麦、甜菜、燕麦等优势特色作物为重点,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和“揭榜挂帅”,创新育种研发机制,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行业领军科学家组建育种创新联合体,整合各方种质资源、人才资源、平台资源,按照产业化模式在基础科研、应用研究、育种技术等方面集中攻关,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关键技术、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内蒙古在种子产业发展上强龙头、扩基地、抓质量、促效益,强“芯”提速,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种业基石。

  从抓紧培育优良品种到提高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再到良田良技良种与农机相适应匹配,内蒙古不断在藏粮于技上找出路、谋发展,让科技赋能作物高产优产。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加速涌现,北斗导航、无人驾驶、5G、云计算等耳目一新的智慧科技逐渐在农业领域大展身手。

  “过去人牵着牛马耕地,后来耕地驾驶拖拉机,现在不用人管,只要把数据输进去,北斗导航指导机器种地,而且按照设定好的株距、行距播种,长出的苗子齐刷刷地,还不浪费土地”。乌拉特前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种植大户杨福喜十分感慨。北斗导航的应用带来直接收益是:2023年当地玉米干粮亩产水平达到1421.5公斤——这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玉米干粮亩产首次突破1400公斤大关——种植密度达到每亩7300余株。

  在通辽市,自2019年引进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以来,每亩地能多种2000株左右的玉米,亩均增产100公斤左右,多次刷新东北春玉米区千亩方和万亩片大面积单产纪录。

  大数据自动分析让农户在家就能对庄稼了如指掌。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实验示范基地,农场气象、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都能实时监测,监测结果可在电子屏幕上随时点击观看。

  鄂托克旗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引入多种智慧农业监测设备,智慧农业监测设备收集田地间的气象、墒情、苗情、病虫害等各种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上传至智慧农业云平台,协助农户了解土壤质地、养分状况等内容。

  随着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内蒙古各地着力提升农业各环节数字化水平,“智能农机+智慧农业”模式真正从理论探索走到了田间地头。

  2024年,全区新增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和高性能播种机2.35万台,带动全区北斗导航精量播种达到1500余万亩,有效保障高密度情况下苗齐苗全。通过推广11类作物27种技术模式,抓住合理增密、精准调控等关键环节,优化集成推广玉米密植、大豆大垄高台等高产技术。同时,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确立“一作物一专家”的技术支撑目标,在7个种植领域与国家级院士或专家团队开展合作。

品牌助农,给“中国饭碗”丰富多滋味粮食

  八月初,“中国番茄之乡”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喇嘛地村,刚采摘的硬果番茄等候着运送车辆走出赤峰。与此同时,一辆辆拉运番茄的车辆穿梭在乡镇道路上。村民们来来回回采摘番茄,或在成堆的番茄里挑挑拣拣。

  “有不好的、坏掉的就拣出来,咱们得保证品质”,村民付女士说,品质好才能卖得多,卖得多种得多挣的也多。

  王爷府镇是硬果番茄的重要基地,其水源充沛、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现有设施农业3万亩,其中硬果番茄种植面积达2.5万亩,现已建成华北地区单体冷棚种植面积最大的硬果番茄种植基地。

  近年来, 王爷府镇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推进产业发展思路,把硬果番茄产业作为促进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推动镇域经济的主要引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路径、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支柱。

  北纬41度线是世界公认的黄金种植带,固阳县正立于此。这里是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期,无霜期短,光照充沛,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产出的正北黄芪色正、味甘、质密、糖分多、粉性足、质量优。

固阳县正北黄芪

  近年来,固阳县全力打响“中国固阳·正北黄芪之乡”品牌,在规范种植、升级品质、引入龙头、夯实产业的发展思路引领下,把黄芪产业做强、做精、做纯,使其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支撑。

  在固阳县怀朔镇西黄磨房村,包头市美丽牧园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每年能带动340户农民增收。目前,固阳县共有11家企业获得试点管理企业资质。每年季节性务工人均收入可达万元,精深加工产业带动稳定用工每人年收入可达8万多元。

  2024年,固阳县黄芪种植面积达到14.41万亩,比上年增加28.78%。固阳县充分发挥黄芪品质优势和品牌效应,力争“十四五”末全县黄芪产值达到20亿元,实现“一芪富农”。

  在巴彦淖尔市,依靠“金色名片”向日葵,2023全产业链产值190亿元;预计到2030年,向日葵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将达到248亿元以上;兴安盟的区域公共品牌“兴安盟大米”价值高达262.87亿元;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凭地标产品“五原黄柿子”串起亿元产业链;世界小米之乡赤峰市敖汉旗,年产小米5亿斤,引领种植户5.6万户,助力贫困户7913户,人均年增收1240元……

五原县的黄柿子串起亿元产业

  品牌强农,“丰”景如画。农业品牌建设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培育和发展农业品牌有利于提高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引导优质资源聚集,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农业品牌打造推动了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草地畜牧业大区,内蒙古被列为全国玉米、小麦、大豆、牛羊肉、奶类及毛绒类产品的优势区域,拥有近2000种优质的农畜产品。

兴安盟大米(兴安盟农牧局供图)

  “兴安盟大米”“河套面粉”“武川莜面”“后旗红萝卜”“库伦荞面”……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着千万种“粮食”。“赤城峰味”“天赋河套”等一批区域公共品牌下的农畜产品,组成绿色、优质、值得信赖的“内蒙古好物”“蒙字标”产品,填满国家粮仓,端上百姓餐桌。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增加乳肉粮供给”是履行保大局政治责任的重要一项,内蒙古全力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全力以赴夺取粮食丰产丰收,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