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诉即办:点滴实事映初心,为民服务显担当
北京昌平官方发布
传递政务信息,提供服务资讯
2024-10-04 19:57
关注

“接诉即办”是政府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检验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昌平区通过“接诉即办”机制,践行“未诉先办”理念,将点滴实事映照初心,彰显了为民服务的担当。

荒地的华丽转身:延寿镇下庄村的蜕变之旅

走进延寿镇下庄村,曾经的荒地如今已焕然一新,成为了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错峰共享空间。这个转变,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居民的停车难、环境脏乱以及缺乏活动空间等问题,更成为了“未诉先办”理念的生动实践范例。

“以前这里就是一块荒地,杂草丛生,我们停车都没地方停,孩子上下学路过也不安全,更别说有个休闲玩耍的地儿了。现在可好了,交通变得很有秩序,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太大的便利,真的特别方便。”村民曲海华激动地说道。

正如曲海华所说,如今的错峰共享空间占地 2400 平米,分为停车区域和文化活动区。停车区规划得十分合理,设有固定停车位 19 个,为居民提供了稳定的停车场所;临时停车位 11 个,在工作日专门开放给下庄学校家长接送学生,实现即停即走,极大地缓解了上下学时段的交通拥堵状况;还贴心地设置了 5 个新能源充电车位,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满足了新能源车主的需求。

在文化活动区,村民们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我是一个爱运动的人,现在每天早上都能来这跑几圈,晚上也来跑几圈,还可以跳广场舞,这里真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休闲娱乐空间。”村民穆艳玲开心地分享着她的感受。

延寿镇下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荆锐表示:“通过入户走访,我们发现村民们有活动空间的需求,同时也有停车需求以及解决接送孩子拥堵等问题的需求。所以我们充分考虑大家的各种需求,希望能利用这一个空间把大家的这些需求都解决,尽量做到未诉先办。后期对于这个空间的管理,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协商议事,让村民们一起群策群力来把它建好、管理好。”

土路的新生:马池口镇上念头村的破茧之路

在马池口镇上念头村西边,有一条曾经让村民们头疼不已的长约 400 米的土路,它是周边十几户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然而,过去的它状况极差,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以前这条路啊,夏天一脚泥,晴天满是土,下雨的时候根本就走不了。”村民袁春霞回忆起以前的路况,仍历历在目。面对这样的困境,村民们向 12345 接诉即办平台反映了问题。村委会得知后,迅速行动起来,及时跟政府联系,并组织人员入户了解情况。

马池口镇上念头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凤华说:“我们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就去和政府沟通,然后挨家挨户地去村民家里了解他们的想法。一开始修这条路的时候,有些村民不太理解,觉得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我们村的领导就多次入户到村民家做工作,给他们讲修路的好处,对他们生活有什么益处。后来村民们也都表示理解了。”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这条路的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涵盖了树木挪移、排水管道重铺、道路平整及细节完善等多个方面。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紧张施工,一条崭新的道路呈现在村民们面前。

“现在出门特别好走,我们都特别高兴,感谢镇政府领导为我们老百姓做的实事。”村民王淑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村民李爱民也赞不绝口:“镇政府给我们修的这条路,他们接诉即办的效率挺高,对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村民都非常满意。”如今,这条被村民们亲切地命名为“村西路”的道路,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更成为了政府与村民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

今年以来,昌平区12345市民热线受理诉求40万余件,解决率和满意率均显著提升。成功解决了诸多长期困扰居民的民生难题,如久长花园长达 17 年的用电难问题、黑山寨村村民高峰期用水难问题以及城南街道化庄社区回迁难问题等。在具体举措上,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每月一题”。今年已建成电动自行车充电接口 3.3 万个,有力推动了 7960 名本市户籍登记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帮扶 2078 名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同时,大力推广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如“回天有约”“五方共建”“预见式治理模式”等。打造了昌盛小街“商居同盟”,在延寿镇建成了本区纯山区镇首个新能源充电站,华龙苑北里社区利用“五方共建”机制为居民办成实事 7000 余件。

昌平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协调督办一科科长王惠丽介绍说:“昌平区一直致力于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各种举措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像‘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已经在 9 个镇街建立,调解成功率达 76%。其案例入选了‘2024 年 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优秀案例典范’,并荣获‘实践典范’称号。昌平区将继续努力,为百姓谋福祉。”

记者手记:

接诉即办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政府与群众紧密沟通、共同解决问题的大门。它让我们看到,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切实为百姓生活操心、用心服务的践行者。今年,昌平区处理的 40 万余件诉求,每一件都承载着百姓的期待,而解决率和满意率的提升则是政府努力的有力证明。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倾听百姓声音,协调各方资源,只为让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时,也看到了群众从最初的抱怨到最后的满意,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善,更是民心的凝聚。

图文/王司同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