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破解文物资源转化、传统文化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优化等方面的难题,近年来,四川省德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找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突破口,激发文化和旅游创新活力,有力推动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巧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转播等技术,让德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新成效。
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德阳市积极推动数字化建设,全面开展文化文物和科普资源数字采集、数字管理、数字展示,创新交互体验应用。例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机器拍照后将人脸与阅读卡绑定,读者只需“刷脸”就能便捷进入。
该市图书馆还完成了社保卡“一卡通”建设,市民持已激活的社保卡到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公共图书馆均可免费、免押金快捷注册成为图书馆持证读者并借还图书。依托城区内主要商业街区、居民小区、大型商超、公园广场等,德阳市完成了24小时自助书屋网点和电子图书借阅机布局,更好地满足了市民的阅读需求。
2021年中秋期间,德阳市通过网络展播的方式,把“万人赏月诵中秋”、乡村村晚、魅力乡镇竞选等活动带给市民;2022年春节,德阳市组织全市各地各级文化馆以及优秀文艺团队,再次通过网络云展播的形式将文化艺术大餐送到群众“眼前”。这些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每场云展播约有超过90万网友在线观看。目前,网络直播在德阳持续开展,已经成为该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德阳市还不断加强数字技术在文物、文化活化利用方面的探索,有效推动了文物的活化利用,也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其中,三星堆博物馆利用数字采集、复原再现、AR 展示传播等技术,提高展陈可视化、可及性、可亲感,综合馆和青铜馆还设置了精品陈列数字化输出展示终端,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和鉴赏文物;黄继光纪念馆将红色资源数字化纳入正在实施的改陈布展工程,生动再现了黄继光的生平;绵竹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纪念馆正进一步完善藏品数字化信息,选取更多具有抗震救灾故事的藏品进行数据收集、挖掘、梳理与整合;绵竹年画博物馆也推出了数字藏品,在元宇宙中使用区块链技术为非遗赋能,有力带动了绵竹年画文创衍生品市场,为线下实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网络推广也日益成为文物活化利用的新平台。为满足更多群众对三星堆文物的强烈关注,德阳市打造出沉浸式 的VR云展厅,配以“设计师说”“策展人说”“馆长致辞”以及讲解员直播等多种形式,将实体展馆搬到线上,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与古蜀文明“亲密接触”。通过科技手段,古老的德阳文庙也焕发出新的光彩,仅是今年端午期间,文庙光影秀就吸引了近12万游客现场观看,在线上更是吸引了超过67万网友的关注。
科技的加持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德阳文化和旅游的影响力,也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在取得突出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创造出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全市一盘棋、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模式下,德阳依托“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发展,打造了“德阳智慧文旅平台”,满足公众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和旅游活动需求及旅游出行服务需求,并推动文化和旅游产品线上营销,增强用户黏性。此外,网络影视、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电竞娱乐等新型文化业态也受到青年群体的热烈追捧,为德阳的数字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德阳市还充分借助线上载体、5G 技术等,在近年来先后开展“看见春天·开往春天的列车”慢直播、“太空打卡·安逸四川”宣传推广等十余项主题营销活动,制作推出《德阳,不止有三星堆》主题视频,陆续推出“春游德阳”“清凉德阳”“德阳美食”等 8个系列主题推文,依托全市78个云参观点位推出云全景直播,不仅让德阳文旅在线上广受关注,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德阳,有力推动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编辑:宋雨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