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服务民生的“神经末梢”。上地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坚持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社区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把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诉求、新期待,以共建现代化幸福美好家园为目标,强组织、建阵地、搭平台、优服务,在“实”“深”“新”处下好“绣花功”,让每一个“神经末梢”畅通、每一个“基层细胞”活跃,不断探索现代化社区幸福新路径,找到基层治理“最优解”。
上地街道共有13个社区,管辖户数2.2万余户,其中老旧小区过半,加上地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办公楼宇林立,高层次人才汇集。为更好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多元化需求,今年以来,上地街道通过着力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搭好议事载体畅通群众诉求、做实服务平台丰富居民生活等举措,推动社区治理向更精细化、专业化延伸,用一个个实绩实效串起和谐邻里情,绘就社区治理“精致”画卷。
着眼“实”处 真诚为民提升服务质效
宽敞明亮的开放式接待区、舞蹈室、多功能会议室、图书阅览室……近期,博雅西园社区700平方米开放空间正式建成使用,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与居民活动场地“合为一体”,营造现代社区服务空间新场景。
“融合居民办事与居民活动为一体的开放空间,更适合前来参与活动的居民与我们通过聊天方式加深交流沟通,也便于我们梳理居民诉求,更好地服务居民。”博雅西园社区党委书记谭静介绍,开放空间主要用于社区党组织活动、居民日常文体活动、节假日居民共聚等。“许多居民没事也喜欢来这里逛逛,与我们唠唠嗑,距离近了,我们也处成了一家人。”
“基层服务最贴近群众,最能听到群众所需所想所盼。我们希望将社区居委会打造成百姓身边的服务载体,让居民有事第一时间找社区。”上地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金星介绍,街道以社区规范化建设为目标,在阵地建设、政务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立标准、树标杆,从细微处提升服务质效,努力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近期,上地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梳理完成《上地街道社区工作一本通》,内容涵盖群团关系办理、老年人优待证办理、残疾人证办理等业务指南和社区服务居民工作规范,成为社区工作者人手一本的“工作行为指南”。
抓好社区队伍建设是社区治理的基础。上地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头雁领航”作用,定期组织召开社区书记沙龙,通过大家商量着办,走出去参观学习,碰撞基层治理火花,进一步带动“群雁齐飞”,激发社区治理活力。此外,制订《上地街道社区干部“蓄水储能”工程实施方案》,成立社区干部“蓄水储能”成长营,定期开展理论学习、纪律教育、业务提升、实践历练、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培训,打造社区工作者高素质队伍。
上地街道优化服务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畅通党组织-居委会-社区工作者-楼门长-住户管理机制,对网格中大事小情责任到人,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利用“微信群+网格化”模式,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将服务延伸覆盖到小区的“神经末梢”,在细节处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温度。
今年8月一天下午,马连洼北路一号院社区有居民在微信群反映北变公寓停水,群内值班工作人员发现后迅速前往现场核实,经勘察,为过路货车把电线剐断导致公寓总闸跳闸停电,公寓水房因断电无法供水。社区紧急上报街道,街道第一时间协调供水车抵达大院门口方便居民临时用水,同时电路抢修紧急进行中,社区工作者及时在居民群内告知抢修进程,数小时后北变公寓恢复供电供水。“咱们的办事效率太高了,为社区的迅速行动点赞,为工作人员的贴心服务点赞。”居民们在微信群内纷纷夸赞。
“社区把我们居民的每个呼声、每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解决,每次谁家遇到了难题,只要在群里说一声,就会有社区工作者第一时间联系解决。”近日,上地东里第一社区居民殷阿姨将几件亲手编织的毛线手工品送到上地东里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张育靖手中,以表达对居委会工作的认可。殷阿姨介绍,近两年她报名成为治安管理志愿者,亲眼见证了居委会在社区治理、环境改造、服务居民、协调物业等方面付出的努力。“社区真心为我们办事,是我们实实在在的贴心人。”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上地街道持续聚焦居民群众急事难事忧愁事,以“接诉即办”为抓手,从居民关注程度高的焦点难处发力,直面“老大难”,务求真实效,努力把实事办到居民心坎上,让社区成为居民温馨家园。近日,紫成嘉园社区对小区单元门到电梯间的台阶进行便民改造。“从单元门到电梯间的这处台阶只有3级,但却给许多老年人及残疾朋友带来了不便。我们接到居民诉求后高度重视,多方协调商讨解决方案。”紫成嘉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孟凡杰介绍,社区多次召集党员代表、居民代表、楼门长及物业等商量解决办法,确认便民改造方案后,社区包楼居干联合楼门长,一家一家上门征求业主意见,获该单元全体业主同意后,便民改造正式施工。
“上地街道秉持居民之事无小事原则,持续关注居民的实际需求,不因事情微小而忽视,不因事情难办而退缩,用真诚服务切实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做好群众的贴心人。”上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鹤腾说。
着眼“深”处 汇聚合力夯实多元共治
“我觉得可以再增添点咱社区的元素,突出打造温馨、和谐氛围……”近日,在万树园社区召开的一次日常居民议事会上,居民王阿姨就打造社区楼门文化提出建议。去年,万树园试点单元楼门文化打造,党员、楼门长、志愿者为主力,积极动员居民参与打造“家门口”文化,并成功创建为区级楼门院治理示范点。目前,万树园社区更多单元楼门参与进来,齐心打造楼门文化。“共同打造美好家园的愿景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居民积极参与进来,为装扮家园献计献策。”万树园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春华介绍。
“以前社区治理习惯于单向发力,但因缺乏内生动力、长效机制,很难在基层走深。随着城市化进程,不同人群需求日益多元化,如何让居民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张鹤腾介绍,近年来,上地街道持续推进基层民主协商走深走实,以建立和完善社区会客议事厅为抓手,构建知居民事、解居民忧、帮居民忙的基层治理机制;同时多途径整合地区资源、多举措协调各方参与,以社区为平台,热心居民、志愿服务团队、自治组织、共驻共建单位等群体力量多方联动,着力将“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形成了党建引领、多方共治、全民参与的基层多元共治格局,有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咱居民的事儿自己管,现在停车自治管理小组建起来,乱停车问题也明显好多了。”马连洼北路一号院居民付叔叔在近日社区组织的会客议事会上对三车间平房区停车治理取得成效一事大为夸赞。作为上地街道辖区内唯一平房区,三车间平房区出租公寓多、外来人口多,加上街巷狭窄,电动车停放曾是困扰居民出行的难题。为此,社区积极召集居民召开协商议事会,在充分听取民意基础上,出台停车管理方案,由居民自愿报名,成立停车自治管理小组,由小组成员轮流巡逻维护停车秩序。如今,小区停车秩序得到明显改善,居民们也更乐意参与社区里的“大事小情”了。
“目前街道13个社区已全部建立社区会客议事厅,去年东馨园、紫成嘉园社区相继完成区级社区会客议事厅示范点创建;同时街道梳理完成《上地街道社区协商工作指南》,为全面建设社区会客议事厅,推进社区协商议事制度化打好基础。”金星介绍,议事厅承担着为居民们答疑解惑、协商议事的重要任务,各社区以客议事厅为阵地,扎实推进“未诉先办”工作,通过问民需、汇民意、议民题、执民事、促民评“五步”工作法,切实化解矛盾,解决居民需求。
此外,上地街道各社区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积极搭建邻里沟通互助平台,以“友邻一家亲”建起邻里“互助圈”。在上地八一社区,许多居民自发参加爱心帮扶志愿队,他们与社区高龄老人等困难群体一一“结对”,定期上门为老人服务,打造出睦邻服务新模式,涌现出许多真挚感人的邻里帮扶故事。
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上地街道还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广泛汇聚多方力量和智慧,积极链接“近邻”资源,与园区企业签订共建协议,充分发挥报到党组织和共建单位作用,发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力量,将“旁观者”纳入建设的“参与者”,齐心协力共同缔造美好家园,实现共建共治常态化。在上地东里第一、第二社区,上地八一社区等,每月定期举办便民服务日,党建共建互联单位、附近底商等力量纷纷参与,为居民提供免费理发、清洗眼镜、清洗金饰、磨刀、助老志愿等服务。上地西里社区汇聚社区党委、业委会、物业、外部专家、居民等力量,形成“力聚五方,同德一心”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的工作模式,目前已协调解决停车位不足、物业费调整、健身步道改造等多个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社区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方主体的共同参与。社区要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用,凝聚在职党员力量;建立居民与居委会之间、业主与物业之间良性沟通循环;携手社区治理合伙人,凝聚各类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广大群众深度参与……上地街道正积极引导不同主体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探索睦邻服务新模式,打造共建共享幸福家园。”上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龚飞介绍。
着眼“新”处 激发活力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建设是社区善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上地街道以打造和谐美好社区为目标,不断将社区文化活动融入社会治理创新,通过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社区更加文明和谐,百姓幸福感越来越强。
树村社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涉及8个少数民族,近900人。为充分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社区工作者经实际走访梳理居民需求,在上地街道多方协调下推广民族传统文化。如今社区举办的“踢毽子”比赛已开展了14届,设有投坑、套圈、跳绳、掷远等比赛项目的“民族运动会”开展了15届,每年还会举办邻里节、“民族一家亲”联欢会、民族舞展示等常态化活动,有力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如今社区已培育孵化出树村民族之花舞蹈队、合唱团、踢毽队、跳绳队等多个品牌,在海淀区举办的多届民族社区运动会上,多次获得一等奖名次,为上地赢得了荣誉。”树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毕涛介绍。
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上地街道按照“一社区一品牌”目标,聚焦区域特色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品牌。坐落于中关村软件园的上地科技园社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社企携手打造“聚爱”文化品牌,通过创新活动形式扩展社区文化内涵,近期多方共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上地西里社区针对辖区学龄儿童、青少年居住相对集中特点打造雏鹰俱乐部,举办多彩活动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上地八一社区开设“松枝新绿”学堂,请老兵讲军史、党史,组织青少年服务军烈属、高龄老兵,让孩子们从中受到教育启迪,传承红色基因。
“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营造和谐、友好、活力社区环境。通过文化力量,社区成为居民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大家庭。”张鹤腾介绍,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营造邻里守望相助、文明社区共建良好氛围,上地街道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架设文化“连心桥”,画好邻里“同心圆”,组织各社区持续开展文艺表演、非遗手工、益民市集、爱心置换、邻里节等活动,通过“小切口”做活基层治理“大文章”。
为加强社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上地街道依托丰富多彩文化活动,鼓励和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加文化艺术活动,不断吸纳新血液、新力量,扩大和拓展社区文艺骨干队伍。同时,为凝聚不同文艺团队力量,发挥其各自优势,社区做好统筹,通过人才汇聚、队伍孵化、活动策划等工作,壮大社区文化自治力量。文化润心,共画同心圆。上地街道正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拉近邻里距离,为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注入新动力。
“让居民生活得更有质量、更加幸福,社区建设意义重大。上地街道紧盯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部署要求,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重点,以现代化社区建设为目标,积极搭建多元化阵地,构建社区共同体,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努力打造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善治样本。”上地街道办事处主任张东川介绍。(记者 任淑云 通讯员 宋俊年 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