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 玲 《青年报》副总编辑、全媒采访部主任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9月号
我们党一向注重青年一代的培养。一百多年前,恽代英同志就曾在《中国青年》发刊词中提出,《中国青年》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路上”“到强健的路上”“到切实的路上”。[1]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如何发挥“定音鼓”“风向标”作用,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凝聚、引领当代青年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是当代主流媒体责无旁贷的任务和使命。
当代青年适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生活在高科技发展和多元文化共存的大环境中,思想意识形态前所未有地活跃和多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学界和理论界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党的宣传工作者更需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述工作。
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做好新时代青年思想引领工作,遇到的挑战不少。当代青年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我们在日常新闻采访报道中发现,青年的个人主体性更突出,价值观念更为多元,价值行为又容易情绪化表达。同时,新媒体时代,青年的政治认同也面临着更大挑战,比如新媒体的融合性强化了受众主导性,政治认同传统渠道的权威性受到冲击,新媒体的开放性又放大了舆论“从众”效应,政治认同的盲目性随之扩大。[2]
面对新挑战,主流媒体既要能够从理论上正本清源,第一时间给出科学合理且极具现实针对性的解释;又要从作品表现形式上贴近青年,潜移默化地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青年之心、外化于青年之行;还要了解当代青年的特点,学会和青年一代共情。这都是新时代主流媒体做好当代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必须拥有的本领,也是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让理论之光照亮青年奋进之路
主流媒体如何让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浸润广大青年心田?首先就是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让理论之光照亮青年奋进之路。也就是说,帮助当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科学理论转化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引导广大青年挺膺担当,把青春力量凝聚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
(一)要把党的宣传工作和党的青年工作统筹考虑
主流媒体对青年思想引领工作,不能说不重视。我们看到,每天都有大量的与青年相关的多模态的新闻报道刊播。但在媒体实践中,我们又总觉得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在“走心”上办法还不够多、效果上还“差口气”。究其原因,有理论阐释能力不足的因素,也有新闻碎片化呈现的原因,对青年思想、青年工作、青年生活方式没有深入研究,没有将党的宣传工作和党的青年工作一体化考虑,从而造成在宣传工作上没能实现精准发力。鉴于此,要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主流媒体必须把党的宣传工作和党的青年工作统筹考虑。
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的现代化,主流媒体责无旁贷要把加强青年思想引领当成战略性工作来抓。主流媒体是捍卫主流价值观的主阵地,应当牢记自己的政治属性,第一时间精准精彩报道好、传播好党的创新理论。这就要求主流媒体的从业者必须首先学懂弄通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当高质量青年理论产品的供给者,当更加精准的解读者。将党的创新理论第一时间、深入浅出地解码成广大青年更易理解的小道理、小故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走心,让其成为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这里,深入是关键,没有深入就做不到浅出,也就无法和青年一代共情。
如今,青年在网络文化乃至整体社会文化中引风气之先的情况日益凸显。青年在哪里,舆论和思想引导工作的主阵地就应该在哪里。
思想引领如何贴青年心?青春铸魂如何树青年志?主流媒体要了解一些党的青年工作方法,了解青年群体喜欢的社交媒体,了解青年所在的圈层。根据青年聚集的社交媒体的不同生态特质,主动出击,加强合作共建,共同推出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的优质内容产品。
主流媒体也要重视党的青年工作队伍建设,他们集“政治型+组织型+思想型+服务型”于一体,是主流媒体引领青年的有力抓手。他们工作在和青年接触的第一线,是党的创新理论面向基层青年的“宣讲员”,应在传媒人才队伍建设中统筹考虑。当然,要让党的创新理论为青年所接受,也必须了解当代青年的思想和行为特点,运用青年爱听、想听的“青言青语”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及主张。
(二)要敢于主动发声,加强权威解读
在全媒体时代,经常有声音说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式微。主流媒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声,并不意味着主流媒体就真的失去了影响力。在媒体实践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对于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传统主流媒体基于长期积累的公信力,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优势。当然,尽管主流媒体拥有较高的公信力,但新时代青年并不会盲目接受,而是会主动思考并进行判断。这对主流媒体传播主流声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流媒体面对理论热点,不能只转载却不敢主动发声、不敢解读。主流媒体不仅要敢于发声,更要会发声,真正起到“定音鼓”“风向标”作用。发出的声音不仅要立论正确,发挥好正向引领力和影响力,更要说理充分、论据无懈可击。在具体实践中,主流媒体要围绕热点及时、主动、正确发声,加强舆论引导。可以借助理论专家库的专家力量,让解读和说理更加权威、清晰、让人信服。还要把概念化的“大词”化为青年更容易接受、认知的“小词”,从而增强传播的抵达率和接受度。
主流媒体在进行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时,要契合青年的理想和抱负,把党和国家的远大理想和青年的个人理想结合起来。要和青年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要让青年意识到个人的事业与党的事业是一致的。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时,要能给青年答疑解惑,解开青年心中的困惑,为青年的发展指明方向。阐释观点的角度如果新颖、有深度,和青年本人相关,为青年带来哲思和价值认同,那么就更容易引起青年共鸣,最终达到主流话语传达与个人价值实现同频共振的目的。
总之一句话,主流媒体要学会站在青年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只有真心地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主流媒体所想表达的才能更好地为青年所接受。这些是主流媒体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的基本功。
(三)主流媒体平台要给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人才更大的发声空间
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是否做得好,关键在人。青年对党的理论理解得对不对、深不深,能否引发情感认同,能否入脑入心,关键在于讲述人行不行。主流媒体必须有一支忠诚于党、功底扎实、了解青年、“善于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用具体事例阐述深刻哲理,把党的科学理论讲透彻讲鲜活讲生动”[3]的队伍。
主流媒体要让更多青年记者参与到综述性时政新闻的采写中去,加深对党的工作的全面把握,提升自身的政治敏锐度和大局观。让青年记者用同辈人的视角自己采、自己悟、自己写,在不断完善稿件的过程中沉浸式地关注、学习、了解、思考、报道,完成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二次转化”,实现青年化阐释的创新表达。
主流媒体平台还要给党的理论大众化、青年化阐释人才,如优秀的青年理论人才、思政教师队伍、青年讲师团等,创造更大的发声空间。他们可以在课堂上讲、在基层一线讲、在青年人聚集的社交平台上讲,更要在主流媒体平台上讲。通过离青年现实距离或心灵距离最近的他们,用理论结合实际的“青言青语”讲述,带动影响更多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理解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因为只有让青年人实现理论认同,才能实现政治认同,从而做到理想信念坚定、行动坚决。
学会共情,以“青春”为主线构建认同感
“共情”这个心理学词汇,一旦应用到传播领域就能起到惊人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讲,共情指的是个体准确理解他人情感并在特定情景下做出准确的情感反应。
对主流媒体来说,运用共情传播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就需要站在青年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做出情感反应,让书本上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话语,以“青春”为主线构建认同感,用新语态影响新青年,并能根据青年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反馈与互动。一句话,共情传播既要有情,更要有互动、有回应。
(一)接地气理解青年
主流媒体要深刻理解青年,要以“青春”为主线构建认同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青春的体验。但无论哪一代人的青春,奋斗的主题不会变。主流媒体应当重视当代青年典型的选树和报道,讲述好新时代新征程上正青春的奋斗者故事,点亮青年心中的理想之灯,激励当代青年比学赶超,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人民的“大我”,在忘我奉献、搏击风浪中实现人生价值。
当然,近些年,社交媒体也造就了不少优质青年典型,如董宇辉、“意公子”“老蕃茄”等,他们本身的青年受众基础就挺好。主流媒体应当主动和符合主流价值观、能够发挥正能量的青春偶像携手,打造更多接地气的文化产品,共同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努力。
懂,是世界上最温情的语言。主流媒体想表达的,要让年轻人听得进,必须让青年群体真正感觉“你是懂我的”“我想表达的,你理解并愿意听”,才能引发同频共振,让青年群体产生思想共鸣。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主流媒体还要加强对青年问题和青年现象的研究,钻研青年群体中的新风向和思想动态,让时代青年真心感受到“你懂我”。这也要求主流媒体能够“有针对性地回答青年的时代之问,将理论阐释的重点与青年的所思所忧所盼结合起来,将理论阐释的焦点与青年的热点难点堵点结合起来”[4]。
(二)改文风共情青年
理论话语体系和青年生活的话语体系往往是不同的。党的创新理论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要让青年易于接受,必须用鲜活的、生活化的、形象化的表述进行话语转换。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破壁”,才有可能实现内容传播“破圈”。这也就是新闻业界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如何用新语态影响新青年。
用年轻人喜爱的新语态表达主流思想,更易引起年轻人的共情,拉近党的理论和青年实际生活的距离。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时代热词、暗语和“谐音梗”,主流媒体要了解当代青年表达的新语态,用更加青年态、接地气、符合时代特点的语言来传播党的主张。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不能空洞说教,要和青年讲点“贴心话”,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靳诺所说:“要善于把讲道理融入当下发生的热点和青年感兴趣的事件,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青年找到对谁用心、在哪用情、如何用力、做什么样的人的青春答案”。[5]
主流媒体应该认识到,不同的青年群体在网络媒体平台选择偏好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研究各大平台,才能浸润式地做好各圈层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也就是说,主流媒体面向青年的作品定位要更精准、形式要更多样,能够针对不同平台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传播策略,而不是板着面孔说一样的话。
(三)善说理为青年解惑
青年是未来,但青年又是容易产生迷惑的。对主流媒体而言,时评是增强青年认同感的重要形式。时评不仅可以建构公共话语,还能够释疑解惑。不缺乏时评人才的主流媒体,更应该在复杂的舆论场中敢于亮剑,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主流媒体的时评要敢于设置和引领话题,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提炼观点、找到方法,抢占话语主导权。在意见表达上,要敢于发扬斗争精神,对热点问题积极发声,及时亮明态度,发挥好对青年的正向引领力,提升青年的判断力。其次,主流媒体的时评要善于说理,将宏大叙事通过潜移默化的评论深入人心,澄清青年心中的疑惑,为青年的未来指明方向。
善用“青春合伙人”,不断创新引领青年的方式方法
做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离不开全媒体技术的运用。新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既带来了挑战又给出了新的融合传播思路。从媒体实践看,主流媒体在直面技术发展、加强技术赋能、创新产品形式方面一直在努力。
(一)依托技术赋能,创新主流媒体表现形式
主流媒体要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到青年人,潜移默化比单纯说教更有效。在全媒体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做到潜移默化?需要创新传播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着力。其中,可视化、互动性强的全媒体传播方式不可或缺。
可视化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一个技术问题,它指的是对于新闻传播的内容从视觉上可观看、可再现、可复制的过程。“读屏时代”,无论借助哪类媒体,可视化都已成为新闻传播必须重视的环节。主流媒体要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可视化的形式一定是绕不过的。
比如,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用思维导图、手账、学习笔记等多种形式,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梳理,帮助青年受众理清学习重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出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舞蹈形式表现,让人耳目一新。2024年全国两会及地方两会报道中,AIGC、数字人的运用成为主流媒体报道的亮点。数字人等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可以看作主流媒体不断提升在网络空间影响力、期望和年轻一代互动交流的创新实践。
事实上,随着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表现样态的迭代,主流媒体一直与时俱进改进报道方式,大都形成了全媒体传播矩阵。整体来讲,主流媒体在内容建设上的实力依然强大。与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商业平台相比,主流媒体推出的全媒体产品更加重视政治性和思想性。政治性和思想性是主流媒体内容产品的魂,一定要在把握好这一关键点的基础上积极学习新技术,充分研究传播规律,了解青年圈层需求,运用全媒体传播方式方法,推出更具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作品,凝心铸魂筑牢青年一代的思想根基。
(二)不断寻找“青春合伙人”,通过青年人来感染青年人
创新宣传报道方式,还要让青年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不少主流媒体正在努力打造内容生成平台、智慧汇集平台、资源链接平台、互动交流平台,特别是在内容生产上,通过与外部的新媒体联盟单位、互联网企业等内容创作者的合作,联合高校、智库、网络大V等力量,扩大主流媒体的“朋友圈”,拓展撰稿人、创作者队伍,在自我发力的同时寻找“青春合伙人”,借力优化内容产品。
近年来,主流媒体和知名博主共同创作更具青春味的内容产品,越来越常见。董宇辉就是一位有影响力的“青春合伙人”。他与人民日报新媒体共创分享阅读经历与个人感悟,又接受新华社专访为“世界读书日”发声,甚至与《人民文学》双向奔赴开启“我的文学之路”抖音直播。青少年熟悉的漫画家“混子哥”(陈磊)也出现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舞台剧《这十年,咱一点都没“混”》中。
“青春合伙人”也包括广大的素人青年。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上海各高校都在志愿者队伍中推出“青春体验官”,让“小叶子”(对进博会志愿者的昵称)来拍他们眼中的进博会,展示“小叶子”自己的进博会故事。“小叶子”也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创新创意的主体,在“人人皆媒”中成为传播正能量的主力军。不少主流媒体平台也因为有了“小叶子”的互动参与,内容更加丰富鲜活、更加贴近大学生群体。还有些主流媒体引入高校学生评论员,给青年发声的机会,通过青年感染青年、引领青年。
对主流媒体而言,让符合主流价值观、懂得“流量密码”的正能量青年成为“青春合伙人”,可以弥补媒体对青年认识的不足,避免犯主观武断的错误,还可以通过朋辈教育激发青年人的活力,另外也可以增强主流媒体与青年人之间的黏性,塑造主流媒体在青年人中可亲可爱的形象。
在将青年引入报道团队时,有些媒体可能有顾虑,担忧会不会出现纰漏。笔者的经验是,要敢于把笔杆子、话匣子交到青年人手中,让他们用年轻人的方式引领年轻人。大量媒体实践证明,有了青年的参与,重大主题报道有了更多的创新形式,主流媒体的亲和力也强了。
结语
主流媒体要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一定不是被动的、僵化的,而是鲜活的、与时俱进的。与时俱进,就是要与时俱进地阐释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是要与时俱进地与青年共情共鸣,就是要与时俱进地用好全媒体技术和传播手段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及典型故事,就是要与时俱进地打造出更多沉浸式育人平台,让更多青年有机会在主流媒体发声。
主流媒体要通过深化改革,建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在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定输出,守好宣传思想阵地。要用好“青春合伙人”,实现从内容共创到价值共创,推出更多正能量强劲的现象级融媒产品。同时,在热点新闻频频“翻车”“反转”的今天,主流媒体更要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敢于较“真”,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一旦丧失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就谈不上对青年的引领力了。
【参考文献】
[1]恽代英.《中国青年》发刊词[J].课外阅读,2013(08):23.
[2]曹亮.新媒体时代青年政治认同的挑战与实现路径[J].中国编辑,2022(09):38-41+47.
[3]王一彪.新时代党报青年应这样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J].中国报业,2021(21):5-9.
[4]谭杰.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N].学习时报,2023-05-12(05).
[5]程冠军.百年大党的青年领导力——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J].中国领导科学,2020(05):13-19.
《全媒体探索》杂志是由大众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7-1526/G2,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7-048X。2021年8月创刊。办刊宗旨:聚焦媒体融合前沿,交流实践探索经验,加强新闻舆论引导,打造研究沟通平台,助力媒体全面深度融合发展。主要栏目:特约专稿、一线聚焦、融合转型、传播视点、舆情观察、新闻实务、视听传播、县级融媒、个案解析、智能应用、传媒法治、全媒人才、经营管理等。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联系电话:0531—8519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