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个日夜,40℃的高温考验,没有探险大片中的神秘宝藏,却有一群浙大的“考古青年”在安吉山墩遗址,用手铲追迹古代历史,用青春书写考古篇章。
在今年最高气温纪录不断被刷新的夏天,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考古与文博系携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集中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考古实习。在10余位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的带领下,19位浙大文博学子走进安吉山墩遗址,开启了一段与历史对话的旅程。
从布方出发,走进田野考古的日常生活
安吉山墩遗址,紧邻安吉古城遗址东侧,时代上至战国下至汉晋。这里的考古发掘,不仅为揭开安吉古城遗址群的系统发展提供了珍贵线索,也为研究安吉地区的历史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
此次遗址发掘区内共布设10个探方,由两位同学负责1个探方的发掘,指导教师们在探方里,教同学们如何观察土质土色的微妙变化,如何判断遗迹的平面范围和层位关系。尽管酷暑难耐,但大家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努力提升实践技能,逐渐摆脱了初出茅庐的青涩,也切身体会到考古工作所必备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难的耐力决心、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
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考古作业
在田野发掘中,“刮面”是辨别遗迹及其范围的关键步骤,也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在发掘过程中,刮去一层层泥土,细微的土色变化揭示着千年历史的痕迹。实习指导教师告诉学生:“遇事不决,多刮面。通过刮面的手感,以及土色和植物根茎等细节,可以更准确判断地层特征和遗迹范围。”
负责9号、10号探方发掘的吴越、李佳丽和韩檬三位同学在反复训练和实操中逐步掌握了如何从细节中发现隐藏的线索。“这是一项非常考验耐心的技能,同时也锻炼了我们对遗迹现象的辨别能力。”除“刮面”外,“切壁”也是一项关键技术,同学们需要自己动手将探方四壁垂直修平,以观察土质土色的变化,判断地层以及遗迹的开口层位。掌握好“刮面”和“切壁”的本领,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平面和剖面相结合的方式,识别地层变化,辨认遗迹平面及层位关系。
考古发掘现场的日常工作
与此同时,拍照记录、测量绘图也是考古发掘中的重要工作。每一个遗迹和出土遗物都需要精确的测量并绘图,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后续研究的准确性。探方日记的记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每一天的发掘进展、天气状况、人员安排以及遗迹现象的变化都需要详细记录在案,同时还要对发现的遗迹进行初步解读。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反思当天的发掘操作,也确保考古发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田野考古发掘无法重来,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突出再现性与保护性,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共同负责5号探方发掘的张熙杭、周晓翠深有体会地说。
借助数字化,考古更加系统化精确化
借助数字技术进行考古发掘、研究及资料整理的全链条工作,是信息时代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加快了考古工作的进程,也让考古数据更加系统化、精确化。此次实习中,同学们学习使用“安吉山墩遗址数据管理系统”等平台,进行探方日记、遗物采集、遗迹记录电子记录,使得田野发掘过程清晰、透明。同时,合理运用无人机、RTK等进行图像数据采集、遗迹遗物位置标定等,极大提高了田野工作的科学性。
吴越、李佳丽、韩檬三位同学在清理一处遗迹时,手铲尖触碰到一个触感与普通陶片明显不同的硬物,慢慢剥去浮土后,一枚铜钱的轮廓呈现在面前。她们转而用更加精细的小竹签轻轻剔除掉铜钱周围的土,并用小刷子小心翼翼清理,“顺治通宝”的字迹逐渐显现。大家在激动兴奋之余,也没有忘记其他的工作环节,在拍照记录这枚铜钱的出土状况后,小心将其收集存放于标本袋中,并做好器物编号。
随后,三位同学利用RTK进行“打点”:将RTK置于铜钱出土位置上,调节仪器高度至1.6米,观察“水平泡”以保持仪器与地面垂直,并在触控屏上完成操作,记录保存铜钱出土的经纬度信息。回到室内,她们在数据管理系统中对铜钱信息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包括其材质、尺寸、外观、完残情况、出土位置等。“尽可能全面地进行记录,便于对遗物总体信息进行综合把握,为我们下一步对考古发掘资料展开系统整理、科学刊布提供了数据基础。”
这次考古经历也让三位同学深刻感受到了科技的助力:“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使我们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科技与传统的结合,赋予了考古工作新的生命力。”
跨时空对话,无限逼近历史真相
随着实习的推进,室内整理工作也逐步展开。出土文物的清洗、记录和分析,成为同学们深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这些精细的操作,他们不仅加深了对发掘成果的理解,还对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
在山墩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陶片是出土量最大的遗物。看似简单的陶片清洗工作,也是逐渐将尘封于泥土中的遗存信息揭露出来的过程。
同学们搬来水盆和板凳,按照单位编号,将一袋袋陶片沉入水中,一片片拭去附着于表面的尘土。伴随清水一点点变浑浊,纹样却变得逐渐清晰,细密的方格纹、灵动的太阳纹、规整的米字纹……各种纹饰制作之精细让同学们感到惊叹。更有数件陶片虽然出土在不同的遗迹单位,但是却呈现出统一的图案,引发同学们关于不同遗迹单位之间关系的联想与思考。同学们在清洗陶片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着陶器的器形、纹饰及制作工艺。陶片的内壁有时能见到一圈圈圆弧状的线条,这是当时古人用轮制法制作陶器时留下的痕迹。
清洗完陶片,挑选出典型标本,写上编号,就进入绘图环节。考古绘图不同于一般的绘画,它依据制图学的投影原理,将各种遗迹和遗物准确并直观地呈现在纸面上。从形制、厚度到纹饰,每一个细节都不容闪失,因为这就是历史。考古不光是考古发掘,既包括前期的勘测调查,也包括后期的室内整理。考古是跨越时空而产生的一场对话,每一项程序都是接近历史的一个环节。
教学讨论与室内整理
50天的田野考古实习,伴随着记录不断被刷新的高温,同学们从“考古小白”成长为刮面、切壁、发掘、画图、写资料样样全能的“考古新兵”。这次实习经历也为同学们未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期待年轻的“浙大考古人”,揭开更多历史的神秘面纱,讲述更多文物考古的精彩故事。
实习师生工地合影
(内容来源:艺术与考古学院)
责编:吴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