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行走在江陵县城区内,碧水悠悠、垂柳摇曳、飞鸟掠影,内荆河宛如一条玉色丝带,挽起一城百姓幸福生活。“如今,咱们江陵内荆河‘细梳妆’,已然换上‘俏模样’!”年岁稍长的居民还清楚地记得,20多年前,这条河还是一副“蓬头垢面”的模样。
在城市管理与生态修复“双轮驱动”下,内荆河经过拆违搬迁、河道清淤、亮化绿化等一系列综合治理,“臭水沟”蝶变“景观河”。
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近年来,江陵县以内荆河为纽带,构建起绿道公园、休闲娱乐、滨水产业等多级城市生态体系,探索出一条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江陵模式”。
从“靠水吃水”到“保水护水”——
“加”“减”之内 奏响生态修复“进行曲”
自古,江陵的历史,与内荆河连在一起。
内荆河,古称夏水。《水经注》云:“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人类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才有江陵城。
如今,位于江陵县城的内荆河长10.5公里,南起南环路,北至楚江大道,流域面积63.54公顷,沿河两岸是县城核心区域。
江陵人民对“母亲河”内荆河有着特殊情结。今年78岁的江陵县汤氏医馆负责人汤立中,曾目睹过去内荆河的美丽:每到夏天,大人在河边乘凉聊天,孩童们赤膊在河里游泳、摸鱼捉虾,河水清澈,风景秀美。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工业时代来临,美丽的内荆河变得黯然失色,周边厂房林立,加上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河道变得污水横流、杂草横生、淤塞严重。
望着满是疮痍的“母亲河”,每个江陵人都盼着它能够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
顺应时代要求,回应人民期盼。2016年,江陵县委、县政府适时制定内荆河综合治理目标,全面拉开河道水系科学生态整治的序幕。
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会议对内荆河综合治理工作进行部署,数次深入内荆河沿线,现场研究最佳治理方案。
规划引领发展。江陵县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江陵县环内荆河地区空间发展规划及东部片区城市设计》,旨在通过内荆河及周边的城市更新,重塑江陵新风貌,打造城市文化休闲娱乐旅游集聚区。
——做好“减”法,千方百计消灭河道周边“顽疾”。大力实施源头治理,分步推动沿河大型企业搬迁进园区,相继关停内荆河沿河各类渔场,清除乱占乱排、乱围乱建等河湖“旧疾”,坚决摒弃过去“靠水吃水”的做法;
——做好“加”法,多措并举推进生态修复“净美”。根据“一次性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加强河道疏浚、坡岸整治、道路绿化、景观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内荆河水环境治理,逐步打造良好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治水必先治污,江陵县将该项目优先纳入该县“十四五”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建设项目,统筹开展内荆河补水及排水工程治理项目、龙渊河疏挖工程、内荆河贯通工程、内荆河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沿堤沿江景观带工程、内荆河上游截污工程和内荆河沿岸污水支管、户管建设工程六大工程,努力让内荆河的水清起来、动起来。
通过生态修复治理,“灵动水乡”的图景渐次打开:江陵县内荆河渐现碧波粼粼的曼妙身姿,实现从“清”到“污”、从“污”到“美”的嬗变。
一汪碧水,重回内荆河!
从“逐水而居”到“逐绿而行”——
“破”“立”之间 奏响水韵灵动“协奏曲”
今年春,内荆河畔,江陵县地标性建筑——仙鹤楼公园顺利完工。亭台楼阁、飞檐斗拱,湖水倒映着林立高楼和翠绿树木,附近郝穴小学西湖校区传来朗朗读书声……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
谈起仙鹤楼,不少江陵市民都能娓娓道来。早在公元272年,晋国大都督羊祜镇守荆州,驻扎夏首,捕鹤训练,教舞取乐,将夏首更名为“鹤穴”,即现在郝穴镇的由来。
为纪念羊祜大都督为鹤穴命名,1984年,郝穴镇政府修建了一座仿古建筑仙鹤楼。随着时间流逝,仙鹤楼萧条破旧。去年11月底,江陵县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仙鹤楼进行翻新加固亮化。
“水清了、楼靓了、景美了,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55岁的西湖社区居民童奎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时常绕湖晨练,观赏着一直陪伴他成长起来的仙鹤楼。
打开童奎的电脑,一张张照片清晰记录着江陵县城乡发展变迁。其中,仙鹤楼和内荆河始终是他创作视野里的主角。童奎憧憬满满地说:“我相信,历史典故里仙鹤翩跹、绿树花海的美景,终将被摄入镜头!”
如今,一“破”一“立”之间,仙鹤楼涅槃重生,这份独属于江陵人民的记忆正在重启。
不只仙鹤楼,江陵县践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通过前瞻性规划设计,为内荆河周边区域综合治理建设提供了科学性、系统性实施方案。
“这里是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拍照很出片!”江陵县内荆河流经区域,一处充斥着“工业文艺范”元素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四周林木葱茏,余晖洒落在屋檐上,散发出浓郁的艺术气息,引发不少市民游客纷纷打卡拍照。
十年前,原申达电气工厂废旧老厂房经过改造,旧址已“蝶变”为铁牛智慧全民健身中心。该中心拥有综合室内运动场、健身中心、儿童乐园、室外运动场、滨水景观步道、室外游园等多功能全民健身休闲场所。
“此处不仅盘活工厂废弃用地,也给周边居民带来健身便利,赋予了工业荒地空间新的功能。”江陵县住建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蕾说,该地融合历史与时尚元素,呈现工业与科技之美,实现了“颜值”与“气质”大提升,成为江陵县文化产业的“新名片”。
这不是一个孤例。随着内荆河的绿色转型,曾经一片荒芜的河畔也摇身变为一座座滨水公园,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起一条城市生态长廊。
水绿交融,城湖共生。江陵县内荆河以河流两岸为依托,通过“破”“立”并举,由近及远地排布绿道滨水产业带,周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18平方米。碧水清流润民心,一城清水入画来。
从“以绿兴城”到“点绿成金”——
“点”“面”之间 奏响智慧治理“交响曲”
家住江陵县观澜小区高层的徐阿姨,清晨推开窗户,只见内荆河流水潺潺汇入龙渊湖公园,沿岸清新的绿植与清澈的河水相互映衬,美丽风景尽收眼底。
十年前,徐阿姨家门口可不是这番“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宜人景象。
“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地,到处杂草丛生,龙渊湖公园内破败不堪,没什么人气。”在徐阿姨的印象中,除偶尔有人开车经过这里,鲜有人专程来这边游玩散步。
然而,随着内荆河综合治理成效初显,龙渊湖公园周边逐渐“热闹”起来──
龙渊湖公园周边,一辆辆工程车与挖掘机来回穿梭施工,内荆河焕然一新,公园内河沿线绿意盎然、碧波荡漾,宛如画卷。
没有多少时日,周边各式各样门店商铺渐渐有了人气,龙湖城、观澜领秀城等一栋栋房地产建筑拔地而起,过去无人问津的河边荒地变成投资热土。
一向冷清的龙渊湖公园内“改头换面”,迎来新生。华灯初上、人头攒动,市民群众在公园里散步、健身、下棋、唱歌,好不热闹。
“水生态”激活“水经济”。生态环境良好,教育资源富集,交通高效便利,龙渊湖公园“产、城、人”有机融合,正逐渐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家园。
护一河碧水,蕴一城繁华。夜晚置身其间,静听河水潺潺,遥览月色朦胧,近观霓虹闪烁,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卷。
如何围绕一河清水做文章,造福一方百姓?江陵县坚持“点”“面”结合,持续发力,做活“水文章”、答好“生态卷”。
——持续强化生态有效治理,着力在环境基础设施上下功夫。统筹实施内荆河综合整治、城市建设区雨污管网整治等重点工程项目,提升环境承载能力。
——持续强化城市有序更新,着力在配套功能服务上下功夫。清单式、项目化、分层级推动完整社区落地见效,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挖掘历史文化底蕴,营造可感可及场景,打造网红打卡地,努力办成一批市民普遍受益的实事、群众家门口的小事和好事。
——持续强化共建共享导向,着力在“发动社会参与”上下功夫。引导市场主体、广大市民和专业力量有序参与城市建设,同步构建目标考评、社会测评、群众评议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让市民真正成为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切身受益者和成效评判者。
借力好生态,逐梦“绿富美”。预计2024年底,江陵县境内全长10.5公里的内荆河绿道基本完成改造,街角公园、深夜食堂、工业遗迹、体育休闲等串联起江陵“市井生活圈”。
山水相映,水城共融。在“两山”理念引领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江陵县内荆河的“新生”故事进入更加精彩的篇章。
作者:李天然 夏雨彬 陈清扬 何进 来源:荆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