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一名让学生感到幸福的老师
——记新区文家明德小学教师李阿静
本报记者 郗海琴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让学生感到幸福的老师。”新区文家明德小学教师李阿静说,“因为在我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让我感到幸福的好老师。”1999年,刚毕业的李阿静被分配到文家小学(今新区文家明德小学)任教。如今,25年过去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她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也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刚来学校的时候,这里条件很差。冬天,孩子们冷得缩成一团,但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双双红肿却高高举起的小手,让我下定决心让每个学生都要幸福。”李阿静回忆说。那时,年轻的她激情澎湃,把自己忙成了陀螺。下课,她和学生们一起在操场上做游戏;放学后,她一有时间就会去学生家里家访;晚上,她常常在灯下备课到深夜,她将心思全放在学生身上,在忙碌中寻到了属于自己的满足与幸福。
她的学生小轩(化名)在作文本上写道:“我最爱的人,除了爸爸妈妈,就是我们的班主任李阿静老师!”
“这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让我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得。”说起小轩,李阿静记忆如新。2011年9月,小轩从耀州区柳林镇的学校转入李阿静所带的班级。很快,她就发现小轩从不主动和同学们交流。进行一次家访,是李阿静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她坐着公共汽车在山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小轩家所在的村子。当她得知小轩妈妈常年卧病在床,爸爸长期在外打工,日子过得十分清贫后,她打心里心疼这个孩子,也决定用爱守护这个孩子。给他送文具,鼓励他好好学习,和他谈谈心……她用日常的一点一滴关爱让小轩的脸上慢慢有了笑容。
“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是李阿静一直以来的坚持,“有一段时间几乎每晚都是凌晨一两点后才休息。”为了上好课,她通读了小学数学1至6年级的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认真钻研新课标,思索着如何把学生熟悉的小故事、小情境、小游戏等“生活经验”融入课堂,让数学课变得有意思起来。为提高教学能力,她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技能大赛,大量观看优质教学视频,不断打磨比赛课件,把每一次的上台作为检验自己的机会。“我前前后后大概写了一百多节课的比赛教学设计,积累了几十份说课稿,这些精品教学设计都用在了日常教学之中。”李阿静表示。每次比赛结束后,她也会认真反思,总结经验,争取下一次做得更好。
2015年11月,省级学科带头人李阿静工作坊成立。“对我来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李阿静表示。工作坊成立后,她以身作则,携手坊员,建立“网络+实体”的研修带动模式,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同课异构、研课磨课,不断在教学上攻坚克难;她坚持每周听随堂课,随听随评,和任课教师探讨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她分阶段收集整理自身研修成果,并应用在实际教学之中,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为将更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带回来,在学校的支持下,李阿静先后赴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等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交流学习结束后,李阿静将学习所得应用在自己的课堂上,邀请年轻教师来听课,通过上好示范课、指导转型课,来交流教学心得,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做好了传帮带工作。她多次赴王益区王家河小学、黄堡逸夫小学,耀州区锦阳公学,新区景丰中小学、阿堡寨中小学、华原中心小学、高家小学等学校送教,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专业能力。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者,我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和学习上,因为我的付出和辛苦是孩子们成长和幸福的开始。”李阿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