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守护者 幕后“侦察兵”——访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邹国英
大众卫生报
湖南日报主管,全国十佳卫生报。依托专业权威的医学专家团队,为您提供最靠谱实用的健康资讯。
2024-10-18 22:26
关注

大众卫生报记者 卢志涛 通讯员 杨文 石荣 视频 李霞

在那悠长岁月的一隅,几间朴实无华的办公室静静伫立,它们见证了邹国英于2000年初出茅庐,自中南大学医学检验专业的殿堂踏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的门槛。

时光荏苒,转瞬已是二十四载春秋。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的检验医学科,如同凤凰涅槃,蜕变成为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璀璨明珠,更荣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的殊荣。而邹国英也已成长为临床检验诊断学领域的博士精英、技艺精湛的主任技师、桃李满天下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以及引领科室前行的检验医学科主任。这段历程,无疑是对“天道酬勤”最生动的诠释,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坚定信心。

病原“捕手”:在迷雾中抽丝剥茧揭秘“真凶”

检验医学科,虽隐于幕后,但在这片微观世界的战场上,每一项检测指标,如同精密仪器上的微小刻度,细微的波动都可能是疾病露出马脚的信号,从日常小恙到疑难杂症的层层迷雾中,它们默默指引着方向。

邹国英,以其渊博的医学知识为剑,多年实战经验为盾,以一双洞察秋毫的慧眼,在错综复杂的病情迷雾中,敏锐地捕捉那些隐匿于复杂表象之下的真相,为医生们的精准治疗铺设坚实的基石。她不仅是数据的解读者,更是疾病背后的“侦探”,用科学的智慧照亮患者康复的道路。

在内分泌科的日常诊疗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糖尿病老患者,历经长期治疗后,遭遇了血清葡萄糖检测结果异常的迷雾。那看似无解的“低糖”之谜,让治疗方案的调整陷入两难。就在这关键时刻,邹国英不仅细读了病历的每一个字符,更对检测结果进行了抽丝剥茧地分析。通过运用多种试剂,实施不同的检测方法,她巧妙地揭开了真相的面纱——原来,是患者日常服用的药物,在不经意间扮演了“隐形干扰者”,导致了血糖检测的假性降低。这一发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治疗之路,避免了治疗策略的误判与调整。

前不久,一位年轻患者高烧不退,眼神迷离,家人眼中的他,仿佛被无形的迷雾笼罩,精神状态堪忧。发炎指标波澜不惊,腺病毒、流感病毒的阴影被一一排除,抗病毒与抗菌的药物未能激起丝毫涟漪。面对这医学难题,邹国英如同一位手持放大镜的侦探,迅速投入到与未知病原体的较量中。她的脑海中闪过无数种可能性,最后精准地引领团队成员运用先进的NGS检测技术(即高通量测序技术),寻找并揭示出隐匿的病原体线索,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科学、精准的依据。果然,NGS技术成功捕获了猫立克次体的踪迹。“这位小伙子的症状,正是罕见病原体猫立克次体留下的独特‘签名’。”邹国英在复盘病例时,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与释然。

正是凭借这样的专业能力,邹国英成为医院呼多个多学科会诊团队(MDT)中的成员,在跨越学科界限的舞台上,与来自不同领域的精英们并肩作战,共同编织着守护生命健康的坚固防线。这种紧密无间的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更在患者心中树立了医疗团队专业、可信的形象,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

质量“卫士”:搭建体系优化流程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邹国英初入职场即主导科室首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调试,引领检验科技术革新。二十余载的深耕,她与团队深刻认识到,精准、高质量的检验结果对临床诊疗决策至关重要。

邹国英把临床科室的反馈视为推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珍贵资源。通过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她定期收集并分析来自临床一线的检验质量反馈意见,基于这些反馈,组织团队进行内部讨论,精准定位问题根源,引入更先进的质控手段,优化报告生成与审核流程……确保每一份检验报告均能达到高度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从而精准无误地反映患者的健康状况。

“建立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医学检验质量和服务能力水平,是我们科室当前的核心战略任务。”邹国英敏锐认识到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2023年8月,检验医学科启动实施1OS精益化管理,通过标本流分析,精准识别科室运营中的瓶颈与不足。“比如分析我们医院检测标本的峰值时间在哪里,峰值时间标本量有多大,大概需要匹配的人财物是多少。再比如,有些问题或者工作流程节点要求很明确,那么到这个时间点我给你跳出来一个弹窗,来提醒你去解决。”邹国英解释道。

经过为期三期的分析流程、优化流程,检验医学科的精益化管理已形成一套标准流程,在螺旋上升的闭环中不断精进质量服务。

当下,她把“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分解为更细致的工作:引入精益化管理项目,对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启动ISO15189实验室认可工作,更新科室制度、SOP及程序性文件,把相关内容分解为19个专项模块,明确分配至每位员工,形成责任到人、任务到岗的精细化管理格局。组织定期质量分析,做到人人知晓、人人有责,并实时整改,落实到位。

邹国英还先后引进化学发光技术、毛细血管电泳技术、多重PCR技术、数字PCR技术等,每年开展1-2项新项目,如上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及下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提高检出率,缩短住院时间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2022年,检验医学团队获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23年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

科研“头雁”:精心培育年轻科研团队

24载春秋,邹国英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工作期间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并把人生经历内化为四字座右铭:天道酬勤。

“我渴望将个人的经历、感悟及对医学检验领域的深刻理解与同事们共同分享,共同成长。”身为科室带头人,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科研工作也是邹国英着力思考和实施的事项。

“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相对来说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团队,尤其是20至30岁这一充满潜力的年龄段,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中坚力量。”为此,科室成立了科研兴趣小组,为每位成员量身定制了科研方向,构建了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成员按疾病病种组成专项研究小组,积极开展科研探索实践。

在邹国英的带领下,检验医学科科研成果丰硕,不仅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还成功申请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她本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 1项,以及省部级、厅局级课题多项,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及湖南省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第2完成人),实用新型专利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5篇(SCI 收录5篇)。

当前,邹国英再度领航,携手科室精英共筑脑脊液检测中心新篇章。她坚信,鉴于脑脊液与脑部健康的紧密关联,深入剖析患者脑脊液样本,能够前瞻性地揭示出对脑部疾病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的实验室指标,进而提炼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研究成果。

为此,脑脊液检测中心精心规划了为期五年的建设蓝图,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成功累积并妥善保存了超过300份宝贵的脑脊液样本。同时,科室积极寻求科研合作,与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强强联合,共同推进发明专利的申请工作。

“这不仅是我们在科研探索中的一次重要飞跃,更是彰显我们医院专业实力与独特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邹国英对此满怀自豪地表示。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