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越南出海记:市场前景广阔,机会与风险并存
浙商杂志
引领中国民营商业力量
2024-10-22 09:19
关注

日前,应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总理范明政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对越南进行正式访问。

访问期间,李强在河内同范明政共同出席中越企业代表座谈会。李强指出,希望两国企业家们积极顺应大势,更好把握机遇,进一步加强合作,既实现企业自身更大发展,也为中越的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越南逐渐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寻求发展的新蓝海。在此背景下,浙江企业出海越南有哪些机会?面临着哪些风险?出海企业将如何应对?近日,《浙商》杂志记者就上述问题展开多方采访。

中企出海越南的三次浪潮

越南VSL集团董事长、越南中国商会副会长、越南浙江商会会长缪仁赖是浙江温州人,早在20年前,他就到越南胡志明市从事机械产品销售,是第一批前往越南开拓市场的浙商。

越南VSL集团董事长、越南中国商会副会长、越南浙江商会会长缪仁赖

据缪仁赖介绍,中企前往越南大约有三次浪潮。

第一个阶段是本世纪初,当时美国对中国部分行业实行的反倾销、反补贴制裁,一些中国企业开始到越南自建生产基地。缪仁赖表示,“这一阶段出海的企业数量不多,类别也少。”

第二个阶段在2012年前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大力推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受此影响,国内一些轻工类企业开始走向越南。缪仁赖回忆道,“当时越南的地价比较便宜,很多出海的企业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第三个阶段是中美两国在2019年出现贸易摩擦后,出于降低关税的考量和海外客户“中国+1”的政策避险要求,以汽车零配件、五金为代表的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立讯精密、歌尔声学等电子制造类的“果链”企业开始成规模走向越南。

“但此时,越南的地价已经有所上涨,且交通便捷度、供应链水准以及劳动力素质与国内市场仍有差异,成本相较第二阶段要高一些。”缪仁赖分析,大多数企业落地越南的核心考量,是为了保持与海外客户的贸易往来。

缪仁赖表示,“未来的10到15年内,世界经济看亚洲,亚洲经济则要看东南亚。越南、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人口年轻、与中国的文化和地理位置接近、发展十分迅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走到越南、东南亚。”

跨境浙企眼中的越南市场

越南,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南端,东临中国南海,北与广西、云南接壤,国土呈狭长状,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

近年来,跨境电商的热度持续走高。中越政府高层在会谈时提到,将共促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双方供需互嵌,构建稳定畅通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凭祥跨境电商直播基地

浙商黄海峰在广西扎根多年,他创立的物流公司靠近中越边境,距离越南首都河内不足200公里。

黄海峰的公司主要做物流和仓储,近年来也开始在Shopee、TikTok等东南亚主要电商平台做直播带货。他介绍,“公司的物流业务主要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仓内服务,客户通过我们的物流链条和海外仓进行货物中转。在直播带货方面,公司目前有60多个直播间,月均商品交易总额在3000万人民币左右。”

对于做海外贸易的企业而言,保持稳定畅通的跨境产业链和供应链至关重要。

2018年后,越南的电商和物流产业发展迅猛,并在疫情期间持续扩大。黄海峰抓住这一机遇,顺势做起了海外仓。他表示,公司在越南的海外仓规模合计13000平方米,各项标准都参照国际标准设立。“客户下单后,我们最快1天就能将国内的货物送到越南。”

黄海峰表示,未来,公司将积极对接国内产业带,在越南本土设立中国产品展示中心,通过直播、达人带货等方式,把更多优秀的中国产品推向越南市场,帮助中国品牌出海。

人口年龄结构正值黄金期、消费活力旺盛,是许多受访者看好越南市场的重要因素。2023年年底,越南正式宣布人口破亿,且国内近70%的人口处于劳动年龄。

在黄海峰眼中,越南的整体消费能力很强,超过一半都是年轻的消费者,这为出海企业和电商平台提供了巨大的商机。据黄海峰观察,来自中国的美妆、小家电、家居用品等消费型商品备受越南市场的欢迎。

宋紫平是法国德尚律师事务所胡志明分所的法律顾问,她的办公地点位于越南胡志明市。接受采访时,宋紫平也称,越南的劳动力结构健康,以年轻人居多,当地居民在消费取向上积极大胆,热衷于提前消费。

“此外,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中越两国在文化上较为接近。近两年中国有不少影视作品成功出海,《甄嬛传》《如懿传》在越南很受欢迎。”宋紫平称。

浙企的机会与风险并存

“不出海就出局”。近年来,出海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法律制度下,走向海外的不确定性与合规风险也如影随形。

在黄海峰看来,虽然越南跟中国离得近,两国关系也在稳步提升,但涉及到“真金白银”的投资,很多人还是有点顾虑。他表示,“越南毕竟是另一个国家,在法律法规、文化风俗、政商关系等方面都跟国内仍有一定差异。”

缪仁赖也称,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出海是不可避免的选项,但在做决定前一定要多看、多了解,否则容易“踩坑”。他建议,企业要保持平常心,想清楚是否有出海的能力,否则就要重新“交学费”甚至在出海时“溺亡”。

“中国企业前往海外市场的时候,往往没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做充分的估计和重视。”北京海润天睿(杭州)律师事务所国际业务部主任、专业涉外律师薛冰莹表示,企业出海越南的机会仍在,但同时也伴随着法律方面的合规风险。

对有意向出海越南和东南亚的企业,薛冰莹建议,首先要改变在国内市场形成的既定思维。她表示,“很多企业希望把在国内的成功经验复制到越南,但到了越南就是外企和外国人的身份,会有一些在国内遇不到的风险,比如商业尽调、法律合规等方面的问题,建议在前期有专业的人士或者深耕当地的法律机构帮助企业‘避坑’。”

此外,宋紫平也建议,出海企业若准备长期开拓当地市场,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保证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都合法合规。她表示,“比如一些小微企业,基于对合作伙伴的信任,一开始的经营架构就走‘灰色路线’ ,不通过正规的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到后期可能会产生风险。这几年,类似的案例时有发生。”

法律风险以外,出海越南还将正面遭遇有着丰富海外经验的国际公司。

“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黄海峰坦言,日本、韩国等国已经深耕越南市场多年,在当地有着坚实的基础。据越通社报道,2022年,日本零售巨头永旺集团在越南拥有约200家营业场所,包括6个贸易中心和部分超市。

薛冰莹也表示,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对越南投资较早,拥有成熟的服务团队帮助企业做一站式的落地服务,且当地商会在资源支持上做得也比较好。相对而言,中国企业在越南仍未形成规模化的投资渠道,商会组织能提供的资源也有待提升。

浙企出海 未来可期

虽然风险尤存,但近年来,浙江已经开始加快同越南的商贸合作。

2018年,越南贸易促进局杭州贸易促进办公室揭牌。杭州贸易促进办公室首席代表罗春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之所以选择在杭州设立,是因为这里是中国民营经济第一省的省会,城市包容开放,不仅企业多,而且交通便利。”

2020年6月30日,浙江省贸促会、越南工贸部贸易促进局和越南驻上海总领事馆共同主办的“中国(浙江)-越南投资贸易促进交流会”在杭州召开。

今年3月27日,由杭州政府主办的“海外杭州”越南展在胡志明市正式开展,这是今年“海外杭州”的首站,也是中国迄今在越南自主举办的最大展会。

近些年,浙江对越南贸易量排在全国前列。浙江省商务厅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底,浙江在越南累计投资492家企业(机构),对外投资备案额63.78亿美元。投资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等行业。

可以期待,在中越两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等多双边经贸合作协议和政策红利的指引下,越南乃至整个东南亚市场将成为诸多浙江企业踏上海外征程的重要选项。

来源:浙商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 见习记者 胡淼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