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75丨上海黄浦区:推进项目化学习,探索培育核心素养的新路径
课程教材研究所
课程教材研究所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简称教材所,是国家级高水平课程教材专业研究平台。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设在课程教材研究所。
2024-10-24 17:35
关注

编者按: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我们一起来看地方和学校的阶段性经验与做法——


一、背景

党的二十大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谋划。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对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做出了重要部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项目化学习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2020年,上海市教委出台《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黄浦区积极组织学校参与,先行探索实施项目化学习。2023年,上海市教委印发《关于实施项目化学习推动义务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学校进一步将项目式学习作为“着眼于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思路

在部分学校参与市级项目化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自2021年起,黄浦区开展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项目化学习区域整体改革课题实践研究,探索推动区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核心素养的新路径和新模式。黄浦区教育局出台了《推进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工作方案》,提出“三改、两提、一建”的总体目标,即聚焦改革课堂、改革作业、改革评价,提高学生整体学业质量和核心素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建设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区域以“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区域整体改革”研究为牵引,落实分步试验与整体推进的阶段目标。研究按照“两个三年行动”的思路推进。

第一个“三年行动”(2021年4月—2024年6月),以初中数学、化学、道德与法治、生命科学四门学科为示范学科,遴选学科种子校和试验校,积极探索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初步形成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课堂范式、项目化学习作业设计模型和资源系统以及支撑项目化学习的综合评价机制。

第二个“三年行动”(2024年7月—2027年6月),在汲取第一个三年行动分步试验所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聚焦于巩固初中学校示范学科的试验成果,推进所有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常态化实施。

三、举措

(一)创新驱动——理念先行

黄浦区项目化学习推进工作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旨在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在项目学习实践过程中“从扶到放”,依据学情分阶段适时放手,努力培养学生学科学习的专家思维。黄浦区提炼出工作开展的中心法则——“用行动来驱动理解,用理解来驱动创新”。这一法则主要表现为:通过“探究-反思-行动-创新”的四要素循环,保证课程目标的聚焦、教学活动的整体化设计以及表现性评估任务的全程嵌入。

(二)实践驱动——规划先行

一是构建项目实施团队体系,确定项目化学习实施流程。黄浦区构建了“专家+学科教研员+学科核心组教师+各校教师”的团队体系。学校教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专家团队指导下进行学科项目化学习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任务驱动→专家理论引领→实践探索→共同反思优化→形成范例模式。

二是组建项目化学习实践共同体,促进区域资源共建共享。黄浦区组建项目化学习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核心工作小组,由区教育局牵头组织,区教育学院、区教育局抓实种子校和试验校校长队伍建设,做好校长培训、经验提炼、交流展示等工作,把推进项目化学习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有效保障项目化学习顺利推进。

(三)成效驱动——行动落实

一是构建基于区域实践的教学设计模型。各示范学科在学科专家和教研员的带领下深入研究项目学习特点,从“问题/任务—谁来定义问题/任务、做出关键选择—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层次—教师角色—成果/焦点/目标—评价”七个维度达成对项目化学习的认识。

构建基于区域实践的教学设计模型——“激活-新知-应用-整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进大挑战(问题)—设计真实性、表现性任务—问题解决—成果展示”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学习,调用可获得的资源和工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拆解任务,探索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并形成成果,从而建构起概念和理解,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是依据项目特征开展不同阶段课型教学实践。骨干团队先行先试,基于项目教学的情境真实性、素养发展性、合作性、总驱动问题拆解、挑战性任务规划、持续性探究、项目成果形成、项目评价等核心特征,以不同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依据,将项目式学习划分为导引、探究、展示三个阶段,并依据任务构建三种不同课型开展针对性实施。以项目的驱动性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成为项目的学习和执行主体,在教师的整体组织和指导下,将学生学习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里,使学生通过分析真实问题、完成项目任务来建构项目承载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

三是作业评价激活学生创新动能。以真实性学习为理念,设计与项目目标有机衔接、与真实问题相符合的形式多样、情境多元的具有探究性、综合性的作业。通过高品质作业,帮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学生项目化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记录,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表现性评价,设计用于评价学生学习表现(包括学习过程及最终成果)、具有明确评价维度和评价标准等级的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多主体的客观评价,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反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思、调整、修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问题解决和高阶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是展示交流促进资源共建共享。自开展项目化学习以来,黄浦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改变教学方式、重构教学内容,有效提升了项目设计水平。黄浦区长期组织区域内示范学科开展教学展示,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和经验交流,提炼区域实施项目化学习的关键流程和技术,形成更具区域和学校特色的项目化学习案例集和教师专业发展资源。

四、成效

开展项目化学习以来,示范学科教师在专家、教研员带领下研发了优秀示范项目设计,多次开展公开教学研讨。一项研究课题被列为上海市民办中小学青年优秀教师团队发展项目,公开发表文章6篇,拟出版专著1部,两份教学课例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道德与法治》一书。2023年9月,在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面向全市开展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初中数学、初中化学和初中生命科学共荣获三个特等奖。

在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研究过程中,黄浦区对种子校和试验校的相关师生进行了持续三年的跟踪调研。深入分析发现,“持续参加中/高质量项目化学习”的学生在科学问题解决能力、审辨素养、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社会责任感、坚毅品质、好奇心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进步;“自觉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教师有效提升了项目化学习实践能力。

五、推进

项目化学习已成为黄浦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黄浦区将在第一个三年行动的基础上,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持续推进区域义务教育阶段项目化学习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相信在持续推动区域项目化学习研究与实践纵深发展的过程中,项目化学习的成果也会生动体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感、可触、可见”。

专家点评

该案例为区域性的实践探索,以“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区域整体改革”研究为牵引,采用“研究先行—点上实践—整体推进”的策略,落实分步试验与整体推进的阶段目标,从理论理念到规划与行动,改革课堂、改革作业、改革评价,探索了项目化学习常态实施的内在机制和系统生态。在区教育局的顶层设计和行政推动下整体推进,对种子校和试验校的相关师生进行了持续三年的跟踪调研,成果成效显著,在区域整体推进项目化学习工作方面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中心)


来源:课程教材研究所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