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7月12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持续深耕现实题材作品,IP多样转化成效显著。
2024年4月,海燕出版社出版的《守鹤人》入选2023年度“中国好书”文学艺术类名单,是入选作品中唯一的一部网络文学。
组委会认为,该书讲述了一家三代守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演绎着人与鹤相望相守的主题。
作家吴志超以真实人物事迹为创作背景,虚构了“送小鹤回家”路上发生的故事。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席会议联络人马季认为,这是一部对人与自然关系、人类责任与义务进行深入探讨的作品,引导读者反思人类在自然界中应处的位置,以及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直播送鹤:以普通人视觉唤起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关注
20世纪90年代,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唱遍大江南北,徐秀娟一家三代,两人为保护丹顶鹤牺牲,至今后代仍坚守“护鹤”使命。
徐秀娟的事迹早已铭刻在人们心中,她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战线上第一位因公殉职的烈士。
作为80后,吴志超对这段故事耳熟能详,并深深为之感动,“创作《守鹤人》,也是用我自己的方式,向徐秀娟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徐家三代守鹤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守鹤人》中的主人公之一许诺,原型便是徐秀娟的侄女徐卓。创作中,吴志超查阅了大量饲养丹顶鹤的专业知识、徐家三代人的守鹤故事,以及环保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资料。
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守鹤人》给出了答案。
全书讲述了动物保护志愿者陈冬青护送小丹顶鹤回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故事,阐释了人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主题。
由于盗猎者黄博、崔老大等人的出现,护送之路并非容易,成为一道道通关之路。
途中,崔老大和黄博试图将小鹤偷走,被迫与陈冬青一路同行,演绎了一场惊险有趣又感人至深的奇幻旅程,又有其他守鹤人穿越时空穿插互动,语言灵活,情节曲折,笑点频出。
“男主角陈冬青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这部作品的叙述视角并没有放在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专业人员身上,我觉得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出发,从民间动物保护志愿者的角度出发,似乎更加能够唤起大多数人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吴志超说。
网络直播是《守鹤人》中的创新,贯穿整部作品。
“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体现出大众的参与感,表达出对环境保护方式新的途径的探索。”吴志超认为,这种写作创意,不仅为读者提供美好的阅读体验,还有强烈的代入感,唤起读者对丹顶鹤的喜爱之情,并借此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小鹤能顺利返乡吗?
直播的另一端,远在齐齐哈尔的许诺,一直关注着。
除陈冬青送鹤返乡外,通过暗线的铺陈,吴志超还将徐家三代守鹤人的故事完整地讲述了出来,男女主角也因此产生了感情,从线上“网友”的身份,到线下相见,节奏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2021年,《守鹤人》在逐浪网日更连载,直到2023年4月,《守鹤人》从网络作品,汇编成书并出版。
故事的结尾很圆满,小鹤回到家乡,黄博自愿加入扎龙自然保护区巡护员队伍,成为新的守鹤人。陈冬青和许诺也收获了真挚的爱情,留在扎龙,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鹤乡的美丽风光。
增减有度:全文改动至少三分之一,考验编辑基本功
作为唯一一部入选2023年度“中国好书”的网络文学,《守鹤人》的出版,经历了一次次大考。
“网络小说写得天马行空,转化成一本书,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守鹤人》责编、海燕出版社校对室主任李培勇介绍,网络文学转化为纸质书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不仅要筛选优秀网络作品,还要筛选作者。
作为校对出身,李培勇对文字的要求很挑剔,《守鹤人》第一考便是文字表述和语言风格。
李培勇认为,《守鹤人》初稿语言虽灵活多变,但网络语言倾向较为明显,需加工润色和规范化处理。
“刚拿到文稿时,里边有不少关于迷信的东西。”李培勇介绍,作者吴志超又名吴半仙,国学文化深厚,擅长墓穴、神鬼题材类的写作,比如黄博生病时,作者描述他们通过道士作法驱赶疾病,而非通过医院医治,具有迷信色彩,不适合出版,便选择删减。
有些需要删减,有些则需要保留。
护送小鹤返乡途中,在黄博的鼓动下,陈冬青多次直播,开通了打赏功能。
“咱们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第一场直播,仅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打赏收入421.5元。多的时候,一场直播打赏收入上千元。
李培勇称,陈冬青的直播,多数时候属于有偿直播,到底该不该保留?他和同事多次坐下来交流讨论。
“网络直播是热点”“直播收入又不是据为己有”“直播打赏用于护送途中费用,还有捐出”……
争论后,李培勇选择将其保留。
“既保留,又淡化处理,直播确实是出于公益目的,并非私利。”李培勇解释说,直播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直播,后续送鹤途中,也不会有精彩的内容,此外,直播也将陈冬青与第三主人公许诺连接起来,这是一条暗线,如果舍弃,两人就不会因直播而相识。
从2022年1月拿到《守鹤人》初稿,到2023年4月出版,李培勇经历了一年多的改稿。
他认为,《守鹤人》全文至少改动三分之一,或增加,或删减,或淡化处理。
“最难的地方,是内容的删减和每一章节的衔接。”李培勇说,由于整本书要保持章节整体风格一致,即每一章节前都有一张漫画介绍,且漫画需保持在双页码上,这就增加了很大难度。
李培勇介绍,为保证漫画处于双页码位置,上一章节内容就需调动,多则删减,少则补充,“删减好删,增加内容,就要重新写了”。
“无论删减还是增加内容,情节、语言风格都要与前文保持一致,这就非常考验责任编辑的基本功,其实就是二次创作了。”李培勇说。
现实意义:网络文学的里程碑,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守鹤人》,守护的不仅仅是丹顶鹤,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小说中,人与鹤相望相守的主题,不再只是某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极致高度,而是在与周边人现实遭际的连接和亲近中,同时赢得了生活世界的宽度。”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乔焕江认为,吴志超笔下的《守鹤人》,正是呼应读者对生态文明和理想境界的向往,将一度远离视线的风景重新拉回人们生活世界的有益尝试。
网络白金作家宅猪认为,《守鹤人》是一部关注当下、直击现实的优秀作品,同时顺应文学潮流,取材现实生活,也体现了作家的时代使命和社会担当。小说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展示。
“这次获得2023年度中国好书奖,也是网络文学作品开始走向成熟化、经典化的标志之一。”宅猪说。
《守鹤人》的获奖,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信心。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这片土地上的野生动物,也正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所在。”海南省网络作协主席打眼说,《守鹤人》这部作品写的虽然是“守护丹顶鹤”,实则是守护人类自己的家园,这是每一个人在骨子里对于家园的深深热爱,也是对于美好家园的殷切期盼。
《守鹤人》在荣获2023年度“中国好书”之前,已入选2021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是江苏省优秀网络文学作品。
青海省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横扫天涯则认为,《守鹤人》毋庸置疑是成功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设置非常巧妙,既有紧张惊悚的情节,也有温馨感人的场面描写。演绎了一场惊险有趣又感人至深的奇幻旅程,每一个人最终也都在这场历险中,得到了生命的升华,完成了灵魂的救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近年来,关于生态保护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少,但在网络文学中还是比较少见。《守鹤人》能够成功入选2023年度‘中国好书’,可以称得上同类网络文学作品中的一座里程碑。”横扫天涯说。
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流浪的军刀认为,《守鹤人》在众多网络作品中脱颖而出,和聚焦生态保护、直抵传统文化根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密不可分的,书中表达了“人与鹤相望相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明的生态文明主题,这无疑是新时代的使命,也是网络作家关注现实的深刻体现。
“《守鹤人》入选2023年度‘中国好书’,是网络文学的一个新突破。在我看来,《守鹤人》并不仅仅是一部有关生态文明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社会意义和人文精神的作品。”网络作家如水意认为,行文中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具有感人至深的动人力量。通过精彩的情节设置和深刻的主题思考,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并从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三代守鹤人的忠诚与坚守、担当与奉献,讴歌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弯文奎/文 赵墨波/图
见习编辑 武辰婕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