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十年前《后会无期》这首歌开头,用寥寥数笔歌词展现了一段舟山东极岛的沉船往事。
《里斯本丸沉没》电影剧照
十年后,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公映,“完全基于历史事实”。这是二战期间残酷的灾难纪实,也是舟山渔民舍己救人、向往和平的见证。
“30°13'44.42"N 122°45'31.14"E”这是制作团队最终确认的沉船残骸坐标。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数十位师生,在教学实习船“紫金港”号上参与了这场沉船扫描、海洋测绘的接力。
一场“蓄意谋杀”的灾难,一段中国渔民争分夺秒的救援
“里斯本丸”号一艘被日军征用的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却没有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
“里斯本丸”号船
1942年10月1日凌晨“里斯本丸”,途经浙江舟山群岛东部海域,被美军潜艇“鲈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日本驱逐舰和运输舰赶来救下日本官兵,却残忍关闭关押战俘的3个货舱舱口。
1942年10月2日上午,最后留在船上的日军和船员被接走,“里斯本丸”号船迅速下沉。英军战俘设法打开舱盖跳海逃生自救,仍遭到日军开枪阻拦,大量英俘当场遇难。
1942年10月,伊文思、法伦斯、詹姆斯顿三名获救盟军与中国军民在舟山合影
危急时刻,目睹沉船的舟山渔民迅速实施营救。舟山档案馆资料显示,青浜岛等3个岛上198位渔民参与救助(后经核查,参与救援的渔民人数达255人)先后出动渔船46艘,来回65次,救起英军官兵384人。
英国退役少校费恩祺长期收集整理“里斯本丸”号事件资料:“人类的善良和邪恶同时上演,中国渔民的善举和日军的残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段感人至深的历史值得铭记。”
扫描沉船、记录故事,共同打捞一段“沉睡”的历史
“从得知这个事情开始,我出于好奇去带队勘探,想要找到这艘沉船。”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出身的方励,2014年在东极岛摄制《后会无期》时听说了“里斯本丸”号的故事,但七十多年来没人找到沉船。他说:“我不信邪。”
2019年4月应方励和摄制组邀请,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派出“紫金港”号船,参与“里斯本丸”号沉船的精细扫测及沉船环境水文背景调查。
精确扫描沉船水下三维形态,在“紫金港”号船后甲板释放海洋测绘设备
根据方励及劳雷工业提供的坐标位置,“紫金港”号携带海洋学院海洋地形地貌探测仪器及ADCP流速仪,来到沉船海域进行海洋测绘,成功获得海底沉船图及水文环境数据。
海底沉船多波速扫测图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实验师孙瑜霞参与了“紫金港”号上的海洋测绘工作。她介绍,经过多年努力,学院已建成海洋探测能力体系,具备海上地形地貌探测能力、海底搜救探测能力、水下考古探测能力、水文环境调查能力、海底地质调查能力和海洋生物调查能力。
海底沉船环境海流流速及方向测量
此外,剧组同时采用无人直升机航磁系统、三维多波束声纳、侧扫声纳系统等,得到沉船水下三位形态以及精确的船体细节数据,水下30米深处的“里斯本丸”号终于被找到。
剧组在“紫金港”号客舱进行拍摄
找到历史上的沉船是“物证”,拍摄一部多方见证的纪录片是“人证”,“找到船之后,又想要找到跟这艘船有关的人,想去了解他们的故事。”
2019年,方励最后一次去伦敦采访,看着三位英国皇家炮兵的后人当场产生了一个执念:“我想带你们去中国,在离你们爸爸30米的地方,向你们的爸爸说再见。”
战俘后人在“里斯本丸”号沉船上方撒花祭奠
2019年10月20日,14位遇难英军战俘子女及家属抵达沉船现场“Say Goodbye to Dad”,向父亲最后告别。“紫金港”号搭载摄影团队参与了此次活动全程记录,以及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摄制,与久远的思念与悲悼交织在一起,对逝者的怀念与永恒的爱随波漂浮。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紫金港”号船
从“紫金港”号船船舷处拍摄的“里斯本丸”遇难英军战俘后人海上吊唁活动
这一刻,海风中传递的是超越国界的人性共鸣与和平愿望。“当我在事发海域,站在‘紫金港’号船舷上,看到英军战俘后人撒下白色花瓣;在庙子湖岛的山坡上,参加了英军葬礼,听了林阿根老人的回忆,内心再次百感交集。感动于舟山渔民的善良,愤怒于日军的残暴,欣慰于他们与亲人作了美好的告别,高兴于尘封的历史真相将被揭开。”孙瑜霞说。
“历史给我留下了最后的窗口,我必须紧紧抓住。”
《里斯本丸沉没》上映后,方励来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浙大学子共聚一堂。
“感受历史,呼唤和平,珍惜当下”放映交流会
影片中的画面与对白,无不深深撼动着每个人的内心。“我认为这是更多人应该知道的历史,经历苦难、悲剧、战争,依然有人类非凡精神和坚韧的故事存在。”现场,来自英国的留学生Adam说,“中国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出海,营救英国士兵的义举,是人类在至暗时刻发出的善良微光。”
这部兼具历史厚度和情感深度的影片,既让人铭记历史、向往和平,也呼唤了对人性善良与勇敢的敬意。
导演、制片人方励与浙大青年学子交流
“我认真想过这事,我不干谁干?懂得海底成像搜索调查又懂电影的人,除了我没别人了。”方励为了还原那段被遗忘的历史,无数次奔赴资料馆、走访幸存者后代、亲临沉船地点,只为确保影片的每个细节忠实于历史。
“如果说托尼·班纳姆博士对‘里斯本丸’号历史的调查是第一棒,拍摄电影则是第二棒,那么第三棒就是观众了。”年逾古稀的方励用专业、用电影将“里斯本丸”的故事留给了更多年轻人。
“在岁月的无数疤痕中,我们总能看到希望。他们在苦难中前行,缝补兵燹的疮痍,在东海之滨筑下至臻的情谊。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将这份深厚的情谊向海而歌。”海洋学院2022级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颜颖豪说。
让我们铭记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中,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愿意为他人付出,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
《里斯本丸沉没》剧照:动画还原营救场景
中国渔民的精神,是舍己为人的勇气,是无畏无惧的担当,是跨越国界的大爱,是对世界和平的坚定守护,是对人道主义的深切推崇,是对人类命运的美好向往。
这种精神跨越国界、感动人心,不论国籍、不论背景,对和平的守护和向往,总能在关键时刻照亮前行的道路。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周欣悦 欧阳雨轩;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于受访者团队、劳雷工业、《人民日报》、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澎湃新闻、潮新闻、浙江大学团委等)
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人民号学生记者 朱一铭
责编:吴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