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历史中走来,它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启蒙;于开拓中奋进,它是煤炭行业改革创新的先锋;在困境中蝶变,它是资源枯竭型企业转型重生的典范。它是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矿集团”),一家有着辉煌历史成就的“百年老店”,传承纯正红色基因的龙头国企,充满改革创新活力的时代先锋。从1882年的徐州利国煤铁矿,到1958年的徐州矿务局,再到今天的徐矿集团,一部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强企报国的追梦史。今天,本报记者带大家一起追寻百年老矿的强企报国路,感悟一代又一代徐矿人矢志追梦、接续奋斗的步伐。
历史的选择:
洋务运动中催生了徐矿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九月,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上疏光绪皇帝:“筹备海防,制造枪炮及各省机器轮船,所需煤铁最为大宗,请开办江苏利国驿煤铁。”奏请立案后,委任胡恩燮为徐州利国矿务主办,其子胡光国作为助手“提调矿务”。1882年10月5日,徐州利国矿务总局创立,成为徐州煤矿近代开采的起点,这也是历史上可考的中国第二座煤矿。
胡恩燮父子的办矿之路堪称艰难。胡恩燮受聘主办徐州矿务时年已57岁且患病在身,原本在金陵愚园休养多年,但其深知煤铁之兴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事,便慨然应允。光绪九年十一月(公元1883年12月),他亲拟《招商集资章程》,并制定了以股东会掌管矿局经营管理权办法,这与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已颇为相似。然而,由于战事影响,股银实际“所收者不足三分之一”,原本煤铁兼兴的计划由此落空,只在利国蔡家庄凿煤井两座。其后,胡恩燮回南京养病,其子胡光国主持矿务,惨淡经营十余年,后将矿权转至粤商吴味熊经营,又因吴味熊病逝,遂陷于停办。胡光国为重振徐州矿业,从亲友中筹集资本收回接办。胡恩燮、胡光国父子殚精竭虑经营徐州矿务30年,为徐州煤矿乃至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立奠基之功。
徐州利国矿务总局是近代国人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直接产物,其诞生之初便承担着发展民族工业、推动实业报国的光荣使命,也从此成为一代代徐矿人矢志不移的奋斗追求。
左宗棠给光绪皇帝的奏疏
徐州利国矿务总局发行股票
煤田革命星火:
江苏工矿企业第一个党支部诞生
1928年,受中共铜山县委委派,共产党员鹿周继只身前往贾汪煤矿,如同一颗革命火种,以他传奇的地下斗争史,燎原了矿区红色星火。
鹿周继,1901年出生于徐州邳县戴庄乡野场村,1926年在湖南长沙当铁路工人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他受中共铜山县委指派,到贾汪打入上海远记公司(贾汪煤矿)做工。到贾汪煤矿3个月,他便成功组织了徐州煤矿第一次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以逼迫资本家偿还窑木欠款为主要内容的窑木斗争。经过半年多教育考察,鹿周继先后发展了丁胜艮、周彦清、马广胜、齐广美、鹿美继等6名矿工为中共党员。1929年5月10日,中共贾汪煤矿党支部第一次党员大会在贾汪镇泉西村召开,这是徐州煤矿的第一个党支部,也是江苏工矿企业的第一个党支部。
中共贾汪煤矿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鹿周继回忆支部成立情况
以中共贾汪煤矿特别党支部成立为标志,徐州矿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式登上革命历史舞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徐州矿工先后开展“索薪斗争”、大闹“铁道门”等罢工斗争,带头反抗军阀、资本家反动统治。抗日战争期间,徐州矿工在八路军运河支队领导下锄奸斗寇,先后组织井口风暴、红粮斗争、千人大罢工等,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期间,“佩剑将军”张克侠、何基沣在徐矿夏桥井起义,毛主席称其为淮海战役第一个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广大徐州矿工喊出“拿现场当战场,拿工具当枪炮”“节约一个道钉,打死一个美国兵”的雄壮口号,通过节约增产的方式捐献了“贾汪矿工号”战斗机一架,用实际行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徐矿集团目前馆藏档案10余万卷,数量之多在江苏省属企业乃至煤炭行业都十分少见。来自徐矿集团的档案工作者田红告诉记者:“我们注重挖掘利用徐矿96年党建史积淀下来的丰厚红色档案资源,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引导全集团广大职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授予全国煤炭行业红色教育基地。”
走在前列:
实业报国情怀激励一代代徐矿人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对能源供应的迫切需要,徐州矿工乐于吃大苦、敢于挑重担,响亮提出“国家有困难,我们来分担;国家需要煤,我们多增产”的口号,他们战淋水、斗岩石、抗高温,历经徐州矿区几十年高强度开采,累计生产原煤10亿余吨,创出了“百日红”“千日红”等行业奇迹,涌现出了“王进喜”式的矿山铁人陆金龙、“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张建设、“木车大王”冯景谦等老一辈全国劳模,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坚持实业报国、勇于改革创新,是徐矿人的鲜明标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徐州煤矿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先后创出众多行业、全国“第一”:1956年设计制造出全国第一台煤水泵,1964年设计制造出全国第一台刨煤机,1974年在全国第一个使用国产综采设备,1983年在全煤行业率先实行经济总承包,1985年“光爆锚喷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2年率先放开煤价走向市场,把一个年产几十万吨的小矿变成了千万吨以上的大型矿区,为保障江苏和华东地区能源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光爆锚喷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逐梦新时代:
走出一条绿色低碳转型新路
党和国家有号召,徐州矿工有行动。进入21世纪,徐州矿区煤炭资源走向衰竭,一部徐州矿工“走出去”创业的壮阔史诗由此拉开了序幕。
2001年,徐矿集团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管理、人才优势,大力实施“走出去”创业战略,在全煤行业率先进驻新疆,成立天山矿业公司,来自徐州矿区原义安矿、韩桥矿、董庄矿的18名矿工成为第一批创业者。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先是在新疆塔城地区铁厂沟煤矿立足,然后在天山深处一个叫作俄霍布拉克的地方扎下根来,他们住羊圈、喝雪水、战风沙、斗冰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韧不拔的钢铁般意志,从无到有建设了一座年产30多万吨的现代化煤矿,书写铭记徐矿史册的创业壮举,也拉开了徐矿集团积极响应中央西部大开发号召和省委省政府产业援疆的序幕。
“一壶酒、一支烟,抱着电话哭半天”是当时创业者们的真实写照。深切浓烈的孤寂之感、思乡之苦、想家之情全部化作建设矿井的强大力量。有矿就有家,矿在家就在。从那时起,一批又一批的矿工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新疆、甘肃、内蒙古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孟加拉国,扎根在西部边陲、奋战在戈壁荒漠,一座座现代化矿井拔地而起,一块块乌金从地下滚滚涌出,先后建成了“蒙电送苏”、“陕电送苏”、“晋焦入苏”、新疆煤电化、“一带一路”能源服务和江苏清洁能源等能源基地,在新疆,建成年产850万吨的南疆最大井工煤矿;在甘肃,建成年产210万吨的煤炭生产基地;在陕西,建成中国煤炭工业首个第四代矿井——年产500万吨郭家河煤业公司;在内蒙古,建设4台总计332万千瓦褐煤发电机组、400兆瓦风光新能源项目;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孟加拉国,建设运营了该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的现代化井工煤矿;在江苏,建成全国首批智能化示范矿井——年产180万吨的张双楼煤矿,江苏“十四五”首个大型煤电项目——射阳港百万千瓦发电机组建成投运,江苏规模最大的储能电站成功并网,端牢了能源饭碗,保障了能源安全,走出了转型新路。
中国煤炭工业第四代矿井典范——徐矿集团郭家河煤业公司
徐矿集团党委副书记于洋表示:“近年来,徐矿集团较好解决了资源枯竭型企业产业接续、人员安置、生态治理、存量盘活等难题,为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先后荣获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企业、全国煤炭行业科技创新特等奖和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工业大奖、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等,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向一流企业迈进。”
“百年徐矿,档案为证。作为一家拥有100多年历史的红色企业,徐矿集团在实业报国的奋斗史中留下了丰富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真实见证了徐矿集团的成功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深刻揭示了徐矿人的初心使命和成功密码。作为企业历史的见证者和守护者,徐州市档案馆今后会更加注重企业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工作,争取为企业宣传、决策等提供更多亮点与经验。”徐州市档案馆副馆长王沛说道。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家佳 金彩
通讯员 张鹏飞 郭倩 田红
图片来源:徐矿集团
选题推荐:徐州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