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市交通集团全面落实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2+6+6”创新型产业集群,紧扣集团“1+212”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企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开辟新赛道,加速推进低空经济、智能网联等未来新兴产业,通过市级低空经济、智能网联“两平台”共建融合,成立空地数智产业集团,打造国内领先的空地一体立体交通的创新策源地、场景引领地和产业集聚地,培育交通类新质生产力。

打造长三角低空领域的空中“高速公路”
南京作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前后发布了《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南京市关于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护航低空经济发展。
顶层设计引领下,南京在低空经济领域全面发力,从建设全市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到打造丰富的低空应用场景,低空经济正从概念设计走向现实落地,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各相关单位的通力配合下,南京市交通集团成立南京低空飞行服务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服务全市低空经济发展与低空运行需要。
截至9月底,率先建成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平台(1.0版本)。平台首次应用低空空域规划设计与动态配置、低空空域风险智能预警等多项国家及行业领先技术,围绕空域服务管理、低空无人机服务管理、低空有人机服务管理、有人/无人协同运行管理4大模块搭建平台,已实现低空数字化规划、空域动态管理、空域用户管理等9大功能,正在与省平台开展数据对接,并与南京市气象局、南京市规资局、民航江苏空管分局等部门联结协作,携手保障有人机、无人机低空飞行活动效率与安全,为南京竞逐“天空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南京交通集团作为南京低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下一步将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推进、开放合作”,践行国企担当,携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各方面的力量,为南京打造全国低空经济产业高地贡献力量。
做好智囊,配合建设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集团将继续为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交通局等行业管理部门当好智囊,持续配合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协助开展行业标准和低空飞行服务管理规定研究工作。


低空领域“新角色”奋力擦亮南京低空“新名片”
南京市交通集团依托所辖高速公路等资源,在公共服务、生产作业、低空运输等多类型应用场景开展先试先行,推进低空经济与交通发展深度融合,并于近期成功开展南京—扬州、南京—溧阳都市圈标志性载人航线验证飞行,进一步缩短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加速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加深南京都市圈城市的联系与协作。
同时,积极探索开展政务飞行业务,成立南京智慧飞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面向交通、环保、城管、水务、农林植保等领域,以巡查监测、辅助执法、应急保障等服务为重点,通过网格化部署无人机智能机库、搭建专业化政务飞行应用平台、培训专业飞手、申报多个空域和航线等,开展全流程闭环服务,目前已与栖霞区签订政务类巡检意向合作协议,推动“一机多用、融合飞行”应用场景落地。
今年10月,南京市交通集团作为标委会秘书处承担单位,成功申报南京市低空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联合行业单位及专家,开展低空经济标准规范的立项、起草、申报等工作,推动建立低空经济发展相关标准体系。南京空地数智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牵头单位,成功申报江苏省军民融合产业及创新协同战略联盟(暂定名),对推动南京低空经济发展、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同时,联合有关单位及机构完成《基于垂直大气多源观测数据的低空飞行气象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大数据与交互计算的地空一体化城市交通系统协同机制研究》等5项自然科学基金指南申报工作,持续提升南京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搭建平台,积极拓展培育低空飞行应用场景。集团将通过需求驱动,突出场景牵引,变局部试点为先导示范,高效配置空域、数据等关键要素,培育拓展低空经济多元业态,同时进一步挖掘高价值低空航线,积极探索跨都市圈典型应用场景。
架好桥梁,共建共育空地一体化产业生态圈。集团将依托南京空地数智产业公司及其相关子企业,聚焦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布局和应用牵引,有效整合低空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助推全市低空经济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自今年7月南京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以来,市交通集团作为市级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平台建设牵头单位,目前已形成南京市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正在推进市级云控基础平台建设,逐步形成跨江融合、站城融合两个独具特色的应用环境,打造智能网联的“南京方案”。

“智慧大脑”以“一朵云”赋能自动驾驶
南京市交通集团正在建设的智能网联云控基础平台,将路侧感知数据、智能网联车辆数据等“智慧元素”巧妙融合。云控平台系统犹如“智慧大脑”,实时接收来自路侧设备、车辆以及交通状态的各种信息,并同步将信息向路上正行驶的车辆分享。想要实现这一功能,需要“路侧”和“云端”同时发力。
在路侧,根据《关于促进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规划,南京计划对3777个路口进行联网改造,信号灯信息下发将全域覆盖,同时对500个路口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全方位的感知覆盖,这意味着市民出行将更加便捷,交通管理更加精准。
根据城区路口车流量、路口事故率、路口实现场景等因素,将路口建设分为核心路口、重点路口、普通路口、基础路口四个等级,通过布设激光雷达、毫米波、摄像头等基础设施设备,实现协同自动驾驶、交通违法事件感知、交通数据采集等应用。这项计划的实施,将极大提升南京市的交通智能化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出行环境。
在云端,市交通集团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需求牵引、商业闭环”的思路,采用“中心云—区域云—边缘云”三级架构,构建全市统一的“一朵云”,把所有区域的道路信息、车辆信息接入到一个云平台上,从而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全市智能网联的跨区应用和高效管理。平台以独创的“1+2+N”架构建设,搭建1个分层解耦、跨域共用的基础平台,选取2个应用环境进行试点,衍生N类应用,探索商业闭环,不仅将助力自动驾驶,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也将让普通车辆共享“车路云一体化”便利。
预计至2024年底,云控平台将初步成型并整合现有感知数据。2024—2026年,市域数据互联互通,实现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全面开放。届时,不仅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普通汽车也能享受“车路云一体化”信息,将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效率,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

“空地一体”以跨域互通体现南京特色
目前,市交通集团正重点打造“跨江融合”和“站城融合”两大特色应用环境。
南京依江而建、拥江发展,坐拥280公里江岸,辐射建邺、鼓楼、江北新区等多个行政区。“跨江融合”将立足智慧长大桥隧,形成“一桥、一隧、一岛、一路”的智慧环卫示范闭环路线,实现过江桥隧态势监管等精细化应用。在定淮门隧道、应天大街隧道区域通过整合“车路云一体化”与多元融合感知技术,实现隧道内外人、车、环境与事件的全息精准感知,提供车辆位置、速度等关键数据,有效提升隧道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保障公众出行安全。
南京南站是亚洲第一大高铁站,拥有约6平方公里的综合交通枢纽,覆盖江宁区、雨花台区、秦淮区。“站城融合”将在南京南站枢纽实现自主代客泊车(AVP)、固定路线自动接驳、南站片区分层式自动驾驶物流配送等应用,提升南站片区智能化水平。通过对停车场进行信息化升级,结合边缘云算力服务和5G专网技术,在云端部署5G+AI智能泊车服务平台,以“低空+智驾”,提供车辆行泊一体能力、车路网云一体化能力以及综合运营服务能力,助力智慧交通和智能网联的发展。
这两大特色应用环境将同步融合低空经济元素,探索“空地一体”场景应用。通过协同创新加速自动驾驶场景落地,有助于提升城市交通效率,推动智慧城市发展。
(顾雯 孟馨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