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酿豆腐
万州生活网
渝东北片区官方资讯平台!
2024-11-06 15:22
关注

宁远县是我的故乡,位于湖南永州的南部。那还是七十年代中期,我读小学的时候。我就读的宁远二小在沿河南门街中央,左边是村庄,右边是总冒着黑烟的高大烟囱,那时县水泥厂还在生产。旧时的南门街虽然也是县城最大的集贸市场,但并不繁华,街铺所卖的都是农村殖耕用品,如竹纺鸡笼、木凳、桌椅、铁刀、铁铲、锄头之类,过往、聚集的都是近村到县里贩卖或采购的村民。

每次放学都要经过街口桥下的小吃店(那时还没有现在的冷江桥,只有靠近二中老门的木桥),小吃店为招揽生意,往往把店里的菜用铁盆盛好,放在店门口的木桌上。那时最吸引我眼球的是金黄闪亮,又大又圆,清香诱人的酿豆腐,一个个滴着油冒着热气,对那时放学路过、饥肠辘辘的我来说简直是致命诱惑。从此酿豆腐在我心中有了记忆,有了印象,宁远的酿豆腐对一个宁远的少年来说,开始发挥独特的渗透、启导作用。

宁远酿豆腐是宁远的家常菜,只要是宁远人,没有不知道的,就象江永与香米、零陵与喝螺一样。逢年过节,酿豆腐是一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可以缺鸡少鸭,但不能没有酿豆腐,即使桌上只一火锅,中间也必串烫已炸好或蒸熟的酿豆腐。

在我印象中,酿豆腐是和过年,和母亲连在一起的。年前,也就是腊月二十九,母亲总是早早叫我起床,随她到集市买过年菜。过年前天气很冷,母亲总是挎着一个自己织的有很多种颜色的塑料编篮。这种篮子很受力,可以装很多菜,不似现在的人买菜都不带篮子,只用质量不好而且影响环保的塑料袋。母亲带我到南门街的集贸市场,我跟在母亲后,如遇人多被挤散时,母亲便会在菜摊一侧等下我。一般是先买猪肉,早前因家里条件不太好,买的是较便宜的五花肉,买三至四斤;然后是大蒜,做酿豆腐用的大蒜要杆粗、直,叶少;然后再买做酿豆腐用的豆腐皮。豆腐皮稍讲究一些,要选个大、圆、皮薄、内豆渣少的豆腐。一般经常买的,已经相熟了的会径直走到那个摊儿,拿起看看,用手轻轻捏捏,再闻一下炸豆腐的油是不是鲜籽油,问一下价涨了没有,然后挑选称几斤就行了。年前买豆腐皮不仅仅是做酿豆腐用,还要备一些烫火锅。

三样东西买好后,母亲便叫我先拿回家去把肉先剁好。后面还有很多菜要买,一大家人的年菜要备足,买菜差不多要一个上午的时间,如果买完菜再做酿豆腐时间有些来不及。

剁肉对那时的我来说是一件吃力的细活。先把买来的整快五花肉切成小块,然后再加去叶的大蒜杆混合剁成肉末,完后再加盐和味精。父亲在世时,总喜欢在肉里加些刚炼过的猪油渣,这样做出来的酿豆腐味香浓一些,口味更重一些。父亲去世后,母亲很少这样做,可能她喜欢清淡一点,也可能是为了过年时不致于过份思念或伤感。

开始几年做酿豆腐时放盐和味精,母亲都自己放,后来也放心让我独自做了,再后来,买菜也我买了。母亲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看我洗蒜,看我切肉,看我剁,在放盐和味精时免不了叮嘱一句:“少放点,不要太咸了”。

酿豆腐煮的方式有好几种,可油炸、水煮、锅蒸。油炸和锅蒸一般用于久放或送礼,水煮就用于现吃待客。记得读技校和刚参加工作时,母亲总会特地装一袋子油炸后的酿豆腐叫我带上,捎给同学、同事尝尝。母亲去世后,日常我很少做酿豆腐这道菜,除非是过年,花上整天功夫的时间,买菜、洗菜、剁肉,做出一个一个又大又圆的酿豆腐,热所腾腾中,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廖国仕)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