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街道“1614幸福食光”社区助餐品牌探索
社会与公益
《社会与公益》杂志聚焦社会建设,助力公益慈善事业,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国际性于一体的综合型融媒体杂志。
2024-11-08 16:04
关注

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街道辖区23个社区,常住人口50余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2.82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8万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为5600余人,另有空巢、独居老人、失独老人等150余人,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老年人群体对于午餐晚餐有质量、有堂食的诉求较为强烈。

为解决老年人居家生活难题,东升街道将社区食堂建设作为街道民生服务办的重点工作,积极推进老年人助餐工作,着力打造“东升幸福食光1614”品牌,1是指通过一元四核构建“食光”服务体系;61是指采用“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社区筹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付一点、志愿者助一点”的六个一点筹资方式;4是指创新提炼4种社区食堂模式,深耕民生福祉,着力为老年人办好“食”事,实现“微利可持续”,形成自我“造血”机制,变“输血”为“造血”,服务更加贴心,惠民更加有力,让“幸福食堂”传递“幸福味道”,真正让老年人享受到家门口的便捷助餐服务。

一、一元四核,构建“食光”服务体系,助推社区食堂高质量发展

东升街道以“为老年人办好食事”为目标,通过强化组织保障、精准对接需求、弘扬创新精神和服务网络拓展等四大核心策略,全面践行民生保障的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原则,致力于构建一个覆盖广泛、响应迅速地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确保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助餐服务,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不断提升其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组织领导为“纲”,织密老年助餐“组织网”。为织密老年助餐“组织网”,双流区出台推动老年人“蓉颐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涵盖蓉颐助餐服务设施、服务安全、监督管理、服务补贴等标准。东升街道民生服务办成立了专项小组,各社区指派专人专责推进此项重点任务,并建立了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各环节紧密配合,共同促进老年助餐服务的稳步发展,提升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居民需求为“靶”,锚定老年助餐“赤子心”。9个社区和1个敬老院建立社区食堂或助餐点,秉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为居民办实事的原则和初衷,全面摸清辖区内老年人口状况、服务需求、服务资源等情况,精准对接居民和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建立社区食堂或助餐点,确保助餐服务深入人心,贴近实际生活。

模式创新为“刃”,破解老年助餐“运营难”。截至2024年10月,东升街道已有4个社区食堂或助餐点运营,其余6个助餐点拟投入运营。整体采用4种运营模式,以模式创新为突破,引入新思路和方法,实现“微利可持续”,有效解决社区食堂公益与盈利平衡难题。

服务扩面为“径 ”,绘出老年助餐“同心圆”。以社区食堂为阵地,吸引广泛的人群参与,实现从服务老年人到覆盖全年龄段乃至全体居民的转变,使得社区食堂从最初的单一就餐场所,逐步转型并发展成为一个集餐饮、社交、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助餐服务中心,致力于让每一位用餐者都能吃得安心、舒心、玩得开心、交得真心,从而推动社区食堂从依赖外部支持的“输血”模式转变为具有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造血”模式,促进社区食堂向着更加健康和稳定的轨道发展。

二、六方联动出一点,共筑社区食堂多轮驱动

东升街道社区食堂主要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社区筹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付一点、志愿者助一点”的六个一点筹资方式,通过政府+运营方的双向发力,鼓励党员、低龄健康老年人等参与助餐志愿服务,提升惠老助餐服务的便利性、精准性,打造“能服务、人人愿参与”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推动社区食堂的建立与常态化发展。

三、创新四种运营模式,探索社区食堂的商业与公益平衡

东升街道辖区社区食堂积极创新4种运营模式,包括社会餐饮企业、热心居民、养老机构、社区企业,用“+”的功能来弥补社区食堂的自身造血不足,最大化实现老年助餐服务的公益性、微利性,推动养老服务提档升级。

(一)社会餐饮企业助餐模式:连锁品牌赋能,共创社区优质老年餐食服务

社会餐饮企业供餐模式是指鼓励在地经营且具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等级的市场连锁品牌餐饮企业提供助餐服务,结合社区实际需求和老年人需求,在门店设置老年助餐专区或采取“中央厨房+社区门店”等方式,为有助餐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就近可及、丰富多样的助餐服务。同时,社区回应老年人“用餐有质量、就餐有堂食”的诉求,以互惠互利为目标,通过配置设施投入、落实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费价格优惠政策等方式回馈社会餐饮企业,既让居民得到实惠,又让商家有利益能生存,同时保证社区食堂长久发展。

以东升街道花月街社区为例,花月街社区与新福达酒楼合作联姻,于2023年9月成立花月食坊助餐点,利用其使用率较低的大厅茶坊空间500m2进行改造升级。每当中午晚上就餐高峰期,以往宴请吃饭的大厅茶坊空间化身为老人就餐服务开展的会客厅,这一举措不仅扩大了酒楼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增强了其社会公益形象,而且显著提升了居民对酒楼的好感度,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增长。据统计,食堂开办后酒楼的客流量增加了51%,非食堂区域的上座率上升了32%,总营业额增长了41%,其他区域也因此受益。除“花月食坊”外,东升5个社区还联合爱心企业“蜀乡大包”打造老年餐桌5个。

(二)社区个体合伙人助餐模式:小投入大效益,共建共享的社区食堂创新探索

社区个人合伙人助餐模式是指社区利用自有、闲置的小区空间资源,鼓励和动员社区热心居民承接社区食堂,通过社区个体合伙人自创办,社区、个体合伙人双向造血和输送(个体合伙人出资筹备社区食堂,社区提供闲置场地、部分设施打造),社区食堂落地院落内,社区食堂透明化监督,构建邻里为本的支持网络,个体合伙人小投入,社区居民大“受”益。社区管得放心,居民吃得放心,个体合伙人放心享受食堂带来的利益回报。

以东升街道棠湖社区为例,2024年2月,棠湖社区与棠湖东路一段66号院的居民共同发起成立了‘彩虹棠’爱心食堂。该食堂不仅提供堂食与外带服务,还针对行动不便的大龄老年人群体提供上门送餐服务。为解决社区部分老人群体日常居家生活缺乏照护的难题,爱心食堂还提供老年人活动专区,为老年人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提供助餐、助娱的养老服务。截至目前,已为辖区居民提供就餐服务达4500人次。

(三)社区商业型合伙人助餐模式:激活社区经济,提升老年生活质量的双赢策略

社区商业型合伙人助餐模式是指社区利用社区固有资产沿街门市,引入具有优质服务水平和丰富运营经验的餐饮企业或社会企业,以社区食堂为阵地,深化社会资源整合利用(社区及企业资源),挖掘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开展多样化活动,定期开展健康讲座、邻里活动等,引入“流量”,形成良好口碑效应,同时拓展延展一些增值服务(如养生保健、健康理疗、农产品),有效改善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促进社区食堂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以东升街道城塔社区为例,2024年5月,城塔社区携手第三方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城塔社区美食颐养中心。该中心集就餐服务、综合管理和特色农产品团购三大功能于一体,旨在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截至目前,已为辖区居民提供就餐服务达1.5万人次。

(四)养老服务机构助餐模式:专业化服务加持,提升老年人养老质量

养老服务机构助餐模式是指由专门从事养老服务的机构依托街道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为老服务中心等,打造功能性服务就餐区域,配置适老化设施;将食堂开放共享,不仅为入住人员提供就餐服务,还为辖区的高龄、独居、孤寡、空巢老人及普通居民提供就餐服务,同时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独居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保证服务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饮食需求,优化膳食结构与管理。

以东升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例,2024年9月13日,东升街道养老院与辖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联合设立了东升街道综合为老助餐点。该助餐点不仅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餐饮服务,还增设了“老年人心灵驿站”的特色服务。心灵驿站通过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及定期健康讲座的形式,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面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压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助力他们享受更加充实愉快的晚年生活。在开业当天的午间,助餐点不仅为本中心内的40位老人提供了餐饮服务,还迎接了超过80位来自周边社区的老年人前来就餐,并有部分老人现场办理了就餐卡或长期照护入住手续。

来源: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街道民生服务办,成都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