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蛋鸡养殖是满足城乡居民“菜篮子”安全和品质的民生产业,是农业农村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鸡蛋限量供应,到成为家家餐桌必备的优质蛋白质“主粮”,巨大变化的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化规模化设施养殖技术的提升与发展。
“发展蛋鸡设施养殖,是保障全国鸡蛋稳定供给的主要抓手和有力措施。”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鸡场规划与设施设备岗位科学家郑炜超介绍说。
郑炜超及其团队,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在蛋鸡设施养殖建筑标准化、养殖环境福利健康化、养殖管理数字智能化方面不断探索突破,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题,并创新构建蛋鸡立体高效健康养殖新模式,有效地将蛋鸡产业融入到“树立大食物观”“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国家战略之中,为增强鸡蛋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从学子到教授,赓续“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内生动力
“作为一名老师,根本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做人做事,然后才能做好学问,只有这样才能让同学们在未来步入社会时能够拥有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长足发展空间。”
2004年,郑炜超被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本科专业录取,2016年回校任职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2021年晋升教授。如今,这位蛋鸡体系岗位科学家,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恰好是第20个年头。
郑炜超与导师李保明
在角色不断转变的二十年,李保明教授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导师。导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育人理念,浸润着郑炜超人生与事业的全部。“本科期间,李教授曾受邀到工学院给我们讲过一次有关设施农业的课程,讲课过程深入浅出,对产业各种案例可谓信手拈来。从那之后,我就下定决心,要成为李老师的研究生。”回忆导师的上课场景,郑炜超的眼中充满敬仰之光。
2008年,郑炜超考入李保明教授团队并申请硕博连读,这是郑炜超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或分水岭。“李老师对学生、后学的珍惜令人敬佩。尤其注重对人才品质的塑造,始终有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良苦用心。他常教导我们,要肯吃亏、肯付出、肯受鞭策......”跟在李保明教授身边多年,郑炜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在学术成长中,一以贯之地践行“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处世精神和做事原则。
自2016年回校任职以来,郑炜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深知时代赋予一位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郑炜超怀着对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对科学研究的精益求精和对“三农”事业的热爱,心怀时代,立足岗位,除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项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任务,还把新时代的价值传递、科研创新和实践锻炼融入教育教学,赢得学生的崇敬。2021年,其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荣誉。
二、“面向产业+问题导向”的科技创新之路
“我们的研究要从产业问题出发,更要服务于产业发展。要在试验现场发现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通过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解决实际生产问题。”郑炜超时常跟学生和团队成员们强调说。
郑炜超团队赴体系试验站调研
作为李保明教授的学生,国家蛋鸡产业岗位科学家的“青年一代”接班人和农业农村部畜牧水产养殖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成员,郑炜超秉持“面向产业、问题导向”优良学术传统,长期坚持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近五年来,郑炜超足迹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带领团队高质量服务蛋鸡养殖产业与设施养殖工程行业的发展,以工程技术为新质生产力引领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我国蛋鸡养殖80%以上都采用集约化的设施养殖模式,但是如何站在蛋鸡的视角,营造真正安全舒适的养殖环境,一直是我们亟待破解的难题。”谈及产业需求,郑炜超嘴角轻微上扬,眼光坚定,语速不自觉地在加快。
郑炜超介绍说,针对蛋鸡养殖环境应激大、疫病防控难的产业瓶颈,一方面,团队通过开展蛋鸡与环境因素及工程设施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基础研究,解析了基于热湿空气耦合传递模型的鸡舍热环境稳温调控机理,阐明了基于空气动力学和细菌颗粒物承载关系的鸡场细菌气溶胶交叉传播机制;另一方面,对蛋鸡立体养殖工艺、环境调控、工程防疫、成套化养殖装备和建筑设施等,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整体集成创新,创新了鸡舍气流场和温度场高效耦合立体养殖环境调控策略,研发了微酸性电解水环境安全净化及鸡舍排除空气过滤减排绿色净化技术装备,创制了蛋鸡高效健康养殖精准环境管控成套装备,构建了以智能环控器、巡检机器人为核心的养殖全过程数智化管控体系,继而形成深度融合的“工艺—环控—装备”蛋鸡高效健康养殖模式。郑炜超及其团队还积极与国内畜牧装备制造机构、蛋鸡养殖龙头单位等合作,进行产业化转化示范应用,对创新立体高效健康养鸡新工艺、新设施与新装备以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探索。
凭借一股拼劲、韧劲和闯劲,自参加工作以来,郑炜超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农业农村部及隶属单位委托项目14项;共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26件、转化专利4件,登记软件著作权13件;获省部级奖项6项。
2023年,郑炜超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成为畜禽养殖设施与装备领域首个“四青”人才。2024年,他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二等奖)。
三、打造“博士农场+科技小院”的育人矩阵新模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农业科研人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奉献精神,将技术推广到现场,让科研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其中博士农场、科技小院就是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并存的知农爱农人才的全新路径。”
郑炜超参加北京平谷蛋鸡科技小院2024届选调生培训会
2024年10月,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南独乐河村,5栋现代化鸡舍整齐排列,其中最内侧的白色建筑在阳光下脱颖而出,只见一枚枚鸡蛋正通过蛋链送往集蛋车间。干净整洁的鸡舍里,成千上万只鸡在各层随意跳跃、走动,同时环控、饲喂、饮水、清粪、集蛋、鸡粪处理等全部自动化运行,还不时有几名学生在舍内穿梭观察、记录、测试,整个画面散发着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两年前,面对农业科研与生产实际脱节、新一代大学生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的现状,郑炜超一直在系统思考“如何培养具有良好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富有远见视野和担当精神的设施农业复合型创新人才”课题。在导师李保明的引导启发下,郑炜超“认知—理论—实践—认同—创新”的育人进阶链条逐渐清晰。首先,通过让学生在一线与饲养员们同吃、同住、同工作,在现场提炼产业问题,从产业问题寻找技术需求,思考科学问题,并不断以反向路径对“科学问题—技术问题—产业问题”进行验证优化解决。其次,基于面向国情的产业问题研究和基于研究成果的产业长期实践,郑炜超认为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鸡蛋需求不断提高,实现笼养模式向福利化养殖模式转变成为必然,我国亟需构建基于国情的具备精细化管控功能的智能装备体系,以实现养殖过程智能决策和自主管控。但目前缺少相关支撑技术的集成转化,且模式推广样本缺乏、带动效果差,严重制约着蛋鸡产业提质增效和现代化转型。由此,他萌生了创建属于自己团队的“博士农场+科技小院”念头。
将论文成果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上!郑炜超点灯熬油,自我加压,迎难而上。“从零开始,真的好难,有时一天需要处理十几件事,白天干不完,那就熬夜干、假期干。”郑炜超回顾艰辛探索之路,感慨万千:“这是一段开疆拓土的经历,不过我们迈了过来。”
2023年9月26日,在北京众乐河畔养殖专业合作社、四川晟兴智能科技集团和诸城市中裕机电设备的支持下,集成蛋鸡绿色低碳设施、福利立体散养模式与成套装备、养殖环境精准调控技术装备、数字化感知技术与智慧管控平台、生物安全防控体系五方面关键技术装备,历时六个月零五天筹备,由中国农业大学郑炜超团队与南独乐河镇政府共同创建的蛋鸡福利化智能养殖试验示范博士农场“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平谷蛋鸡科技小院”正式落地。1.2万只京粉六号蛋鸡经过称重、免疫等流程,成功“入住”。
一年来,依托科技小院与博士农场,采用“科协领导、校企合作、教师指导、学生常住、多方支持”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产学研用”科技创新联合体,郑炜超团队师生就基地立体散养生产模式、水线智能净化、全侧墙小窗通风、尾气热回收和鸡粪风干制粒等技术装备开展了长期试验测试与研究工作。其先后组织开展近六十余次现场技术服务培训与集成示范专题参观等活动,有效发挥了人才“传帮带”作用,辐射过千名技术骨干、养殖人员和村干部,成功将设施养殖、集装箱养殖等多项成果在产业链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闯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路。
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深学笃信中主动担当作为,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同时,研究生们也在这种挑战与压力下,真正领会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深刻认识到技术到位率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
目前,郑炜超培养的硕博生总人数已逾3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4人。通过“生产调研→发现问题→进行试验→形成方案→成果转化→技术集成→服务培训→示范推广”的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新模式,毕业的研究生在进入江苏立华、峪口禽业等单位后,可以迅速挑起重担,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科研引导。(文/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