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组成员:刘毅 王锦涛 郑智维 刘烨烨 朱浩铨
采访对象:
张润元 八步沙林场第一代治沙人
郭万刚 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
郭 玺 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林场管护员
杨琦玮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委书记
“到了春天,这里就是一片花海。”
八步沙林场眼窝子治沙点,绿意盎然,鸟鸣啾啾。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望着林场人多年来种下的柠条、梭梭、花棒等沙生植物,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八步沙林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北部,曾是当地最大的一个风沙口。
八步沙何以得名?当地人说:“以前出门八步就是沙。”40多年前,这里风沙肆虐,“戈壁滩,古道边,荒漠连天;土也黄,天也黄,沙尘常现……”
更可怕的是,132公里的风沙线当时还在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肆虐的风沙侵袭,沙子慢慢埋掉了田地,侵蚀着周边的村庄,一些村民被迫逃离家园。
为了守护家园,6位农民选择坚守,“誓与流沙斗到底!”1981年,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联合承包沙地治沙造林,向茫茫荒漠发起挑战,开启了漫漫治沙路。
为确保接续治沙,“六老汉”立下父死子继的誓约,每家必须有一个“接锹人”。40多年来,“六老汉”的儿子、女婿、孙子陆续接过沉甸甸的“铁锹”,成为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
一棵一棵,一亩一亩,一片一片……经过不懈努力,三代治沙人硬是将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洲。40多年来,三代治沙人累计治沙造林32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45万亩。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步沙林场考察。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强调“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
困难面前不低头,沙漠也能变绿洲。如今,行走在八步沙林场,一路都是生机勃发的景象,过去“寸草不生、黄沙漫地”的荒凉景象不复存在。
随着防风固沙绿色屏障建立,八步沙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风沙线后退了30多公里!
八步沙人没有止步。裸露地补植,发展沙产业,向其他荒漠发起挑战……在前辈创造的绿色奇迹的基础上,“接锹人”正续写植绿治沙、保护生态的新篇章。
八步沙林场三代治沙人
“我们干不动了儿子干,儿子干不动了孙子干,一定要把沙患治理好”
采访组:治沙之前,八步沙的生态环境是怎样的?风沙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采访对象:八步沙林场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
张润元:八步沙,意思是“出门八步就是沙”。
八步沙所在的县叫古浪,是藏语“古尔浪哇”的简称,意思是“黄羊出没的地方”——这里曾经草木丰茂。由于气候干旱和过度开荒,这里慢慢成为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到了20世纪80年代,八步沙已经发展成7.5万亩的沙漠,成为我们这里最大的风沙口。
治理之前,八步沙沙丘裸露、植被稀少,一刮风,黄沙弥漫,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如果夜里风沙袭来,村民的房屋就可能被风沙埋没。“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除了房屋被埋没外,农田更是深受风沙危害。那时候,我们都是靠着贫瘠的土地生活。如果没有了土地,子孙后代就没办法生活,等于被逼上了绝路。
更可怕的是,腾格里沙漠当时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给周边十几个村庄、超过13.3平方公里的良田和3万多名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对过境公路、铁路也造成危害。
因为风沙肆虐,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很多村民被迫背井离乡,选择逃离荒漠。
采访组:1981年冬,您和其他5位农民以联户承包方式造林封沙,请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形,是什么激发了您参与治沙造林的决心?当时家人对你们治沙的决定是怎样的态度?
张润元:1981年,古浪县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政策,把八步沙作为试点向社会公开承包。然而,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谈何容易?就算政府有补贴,多少年后才会有收益?政策出台后,基本没人响应。
为了保住我们的土地,让子孙后代能有饭吃、有活路,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和我决定联户承包,治理沙患。
听说我们要造林治沙,家里人最初都很反对。“别人承包土地能长出粮食,我们承包沙漠种树治沙能长出个啥?没有收益!”家里人刚开始想不通。
我们舍不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要想方设法保住我们的耕地和家园,再难也要试一试!
第一代治沙人治沙造林现场
第一代治沙人用毛驴车拉水。
第一代治沙人在地窝子前生火做饭。
采访组:当年,你们制定了什么样的治沙计划?治沙造林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
张润元:最初,我们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治沙计划。靠着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我们就开始了治沙造林。
治沙之初,我们没有资金,也没有经验,就用“一锨沙、一棵树”的土办法造林。1981年秋季,我们第一年治理了1万亩。没想到的是,几场大风刮过,很多树苗被黄沙埋掉,成活率连30%都不到。
看着枯萎死掉的树苗,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过,我们并没有灰心:“只要有活的苗,就有希望,就说明这个沙能治!”
经过反复摸索,我们探索出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
春秋两季,是压沙栽树的黄金期。为了赶进度,我们全家老少齐上阵,还雇了不少乡亲来帮工。为了节省时间,索性卷起铺盖住进沙窝里。没有房子住,就在沙地上挖个壕沟,用柴草搭上个地窝铺住;没有炉子生火做饭,就用3块石头支口锅,开水泡馍当饭吃。大风一起,沙子刮到锅碗里,吃到嘴里把牙齿咯得吱吱响。
功夫不负有心人。转眼到了第四个年头,那一年春天,天上雨水多,我们种下的树苗子大部分成活了。望着一棵棵亲手栽种的花棒、梭梭长出了芽,我们很高兴,受的苦总算有了回报!
采访组:您觉得治沙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资金、水源等难题是怎样解决的?
张润元:最困难的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当时,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政策调整,加上干旱少雨,林场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筹措造林费用,我们决定在林场附近打一眼机井,开上些荒地,发展集体经济。但是,打一眼机井要花将近30万块钱。这对我们几个农民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除了六家人集资外,我们还要想方设法跑贷款。前期,我们六家人投入的资金已全部砸进了沙漠,可是贷款却迟迟批不下来。后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贷款终于批了下来。
经过4个多月的日夜奋战,一口156米深的机井终于打成了。望着喷涌而出的井水,我们忍不住眼泪直流。可以说,这是救命的水,更是希望的水!从此林场起死回生,走上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综合发展”的新路子。
采访组:2019年,中宣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您去北京领奖时有些什么想法?
张润元: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能登上这么大的舞台领奖,我感到很自豪!作为农民,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没想到还获得这么高的荣誉。
现在,八步沙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黄沙漫天飞舞的沙窝窝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沙漠绿洲。这些都是治沙之初不敢想象的。
荣获“时代楷模”称号,意味着我们做的事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认可,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激励。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我们一定能把生态环境治理得更好,让我们古浪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采访组: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请您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张润元:2019年8月21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砂石路一路颠簸,来到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几名林场职工正在进行“草方格压沙”作业,习近平总书记走过来,向他们询问作业方法,并拿起一把开沟犁,同他们一起干起来,一会儿就在沙地上开出一道两米多长的直沟。
总书记挥犁的动作一气呵成,一看就知道是“老把式”。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总书记的赞扬和鼓励让我们深感荣幸和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治沙造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采访组:六家人为什么坚持每家必须有一个“接锹人”?对于年轻的治沙人,您有怎样的期待?您认为应该怎样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治沙事业传承下去、做得更好?
张润元:我们的想法一直没有改变:我们干不动了儿子干,儿子干不动了孙子干,一定要把沙患治理好!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治沙的过程是艰难和漫长的。为确保治沙事业持续不断,我们六家人约定,每家必须有一个“接锹人”。
虽然治理沙漠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但我们坚信,只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治,总会有“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的那一天!
“用心做好手中的事,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就能让更多沙丘变绿,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采访组:您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过父辈们的治沙接力棒的?请谈谈您家三代人是怎样接续治沙的?
采访对象: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
郭万刚:1982年秋季,父亲生病进不了沙漠了,要我接替他去治沙。那一年,我31岁,正在土门供销社上班,是个让人羡慕的国家职工。从内心讲,我当时很不情愿丢掉这个“铁饭碗”。另外,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治沙,没有经济收入,全家人的生活怎么办?这也是当时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然而,对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如果任由风沙肆虐,不但收成减少很多,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村庄也面临着被吞没的危险。
面对父亲期待的目光,想想父辈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放手一搏去治沙,我决定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锨,加入老人们治沙的行列,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采访组:这些年来,您带领大家治沙,有哪些关键节点和重大突破?
郭万刚:1982年,我加入治沙队伍。2000年冬季,我被大伙儿推举为八步沙林场场长。到2003年,我们已在八步沙植树1000多万株,使7.5万多亩荒漠得以治理,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70%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
在根治八步沙的沙患后,我们又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段——离林场20多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军。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们又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到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我们在腾格里沙漠腹地治沙的成效,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八步沙林场。
面对这样的成绩,我们并没有满足。2015年秋季,我们承包了甘蒙边界古浪段麻黄塘治沙环路沿线15.6万亩封禁保护区的管护任务,同时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到2018年春季,我们在麻黄塘治沙环路沿线完成工程治沙造林2万多亩,草方格压沙0.7万多亩,封沙育林草1.8万亩,防沙治沙施工道路绿化工程56公里,栽植各类沙生苗木800多万株。
采访组:请谈谈八步沙林场是怎样实现“治沙”与“治穷”共赢的?治沙给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郭万刚:在治理好沙化土地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向沙漠要效益,探索发展沙产业。2018年,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林场建立“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流转沙化严重的土地1.25万亩,完成投资2000多万元。
在古浪县立民新村、为民新村两个移民点,我们栽植以枸杞为主的经济林7500亩;以兴民新村为重点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5000亩,积极探索绿色产业发展新途径。
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长出了经济作物,这是第一代治沙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古浪县原黄花滩乡麻黄台村,沙丘曾与一处民居后墙持平。
治沙植绿后的麻黄台村
采访组: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时说:“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对总书记的话,您有怎样的感触?对于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您是怎样理解的?
郭万刚:“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是治沙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动力源泉。
当初听到父辈们说要治理沙漠时,我的感觉是不可能取得成功。当时农民连温饱都没解决,治理沙漠短期内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困难可想而知。然而,他们有坚定的信念,无论多难都敢于挑战。
父辈的英雄事迹证明,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用心做好手中的事,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就能让更多沙丘变绿,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在未来的治沙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弘扬和传承“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
可喜的是,国家对治沙造林的投入越来越大,参与治沙的人也越来越多。
古浪县县城东西两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治理前后对比图
采访组:在您看来,八步沙林场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复制推广到其他地区?
郭万刚:八步沙林场坚持治沙造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我们获得了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认可,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是规模化治沙。规模化治沙有效提升了治沙效率。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等生态建设项目,八步沙林场在风沙前沿和重点风沙口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活动。43年来,八步沙林场完成治沙造林32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育草45万亩。
二是坚持造林与管护并重。通过人工造林和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林场对适宜封育的区域采取封禁保护措施。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植被覆盖率,而且在管护站安排专人进行林木全面管护,杜绝了人畜破坏和森林火灾发生。
三是强化造林治沙的科技支撑。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林场建立防沙治沙教学实习基地,为造林治沙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通过科学支撑,第三代治沙人尝试了“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治沙效果。
四是开展多种经营。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了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探索多种经营,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林业产业化发展,还为周边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人均年收入显著提高。
此外,八步沙林场探索推行“互联网+防沙治沙”模式,广泛开展公益项目。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治沙,形成了全民关注和支持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围。
采访组:治沙造林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您有哪些特别难忘的亲身经历?
郭万刚:最让我难忘的还是1993年的“5·5”黑风暴。
那是1993年5月5日下午,我当时正在林场巡沙,先是平地起风掀起沙子,接着天空就伸手不见五指了。我和一位同伴赶快躲到了灌木丛里。当时,我甚至觉得自己活不了了,迈不过这道坎。最终,我死里逃生,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11点了。
第二天早上,一个消息传来:古浪有23名刚刚放学的小学生被大风吞没,大多是刮到水渠里淹死了。这次黑风暴,仅河西走廊地区就有85人被大风夺去生命,31人失踪,12万头大小牲畜被刮得无影无踪。
这场黑风暴让我意识到,土地沙漠化不仅会导致生态环境退化,还会直接威胁我们的生命安全。作为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消除这样的威胁。
古浪是藏语“古尔浪哇”的简称,意思是“黄羊出没的地方”,然而随着荒漠化的发展,这里曾经难觅黄羊踪迹。如今生态得到有效保护修复,黄羊种群不断壮大。(图/郭万刚)
采访组:八步沙林场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和愿景?您对防沙治沙事业有什么样的期待?
郭万刚: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树长起来了,环境越来越好了,风沙也小多了。我们将不懈努力,牢记“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誓言,把这片绿洲维护好、管护好,探索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随着八步沙林场等治沙项目大力推进,曾经的荒漠逐渐变成绿洲。对于防沙治沙事业,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期待。
三分种,七分管。我们不仅要把树种好,还要把树管护好。在长期管护方面,希望国家在政策方面继续给予重视和支持。
在未来的治沙造林工作中,要坚持采用科学治理的方法,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沙化土地进行分类治理,确保治沙效果最大化。
此外,治沙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希望未来有更多志愿者和社会力量像八步沙林场“六老汉”这样积极参与治沙事业。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3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习近平与美丽中国建设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干部职工、古浪县有关负责人访谈录》
记者 | 刘毅 王锦涛 郑智维 刘烨烨 朱浩铨
视频 | 朱浩铨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