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选登 | 用红色资源传承西迁精神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共中央宣传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官方账号
2024-11-18 16:45
关注

用红色资源传承西迁精神

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

一、基本情况

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以下简称“交大西迁博物馆”)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建筑面积约为3760平方米,馆内布展面积2400平方米,内容分为溯源、西迁和致远三个部分,展出照片、图表和实物等共2200余件,其中有西迁人及广大师生校友捐赠的实物480余件。展馆以图文实物和多媒体等展陈形式溯源南洋、致敬西迁、向西而歌,集中体现西迁人“听党指挥跟党走”、“打起背包就出发”、筚路蓝缕创业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展示出西迁精神激励一代代知识分子奋勇前进的磅礴伟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考察期间,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西迁精神是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第一批伟大精神,是高等教育和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力量和宝贵财富。

二、主要做法

汇聚红色文化育人“大资源”。一是用好红色教科书引领青年。交大西迁博物馆加强红色资源的研究和挖掘,丰富拓展“大思政课”内容体系,形成包含西迁史料、西迁口述、西迁故事、理论研究等相对全面的西迁主题式育人资源建设特色,承担中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等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研究项目。出版《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西迁创业者列传》《西迁创业巾帼谱》等西迁系列图书,涵盖史实记叙、人物传记、报告文学、史料整理等,汇聚成内容庞大而阐释深刻的西迁研究资料库,引导激励师生校友赓续红色血脉,以史为鉴,为建功立业新时代不懈奋斗。二是保存好红色实物以史育人。交大西迁博物馆保存着学校建校以来百余件(套)红色实物,有马克思主义经典来源《国富论》国内首份译本《原富》、20世纪50年代中央关于交大西迁的珍贵档案文献、体现“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专列乘车证、学校四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证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被国家九部委授予“最美奋斗者”证书奖章等。交大西迁博物馆积极组织青年学子参与抢救“西迁人”口述史料,推进“西迁人”口述档案整理建档,累计采集400余人,文字整理稿近600万字。一件件红色实物展品、一份份珍贵档案史料,展现交大百余年“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红色文化,以物证史、以史育人。三是推进红色资源共享拓展平台。交大西迁博物馆持续做好学校党史、西迁史、红色人物、红色展品等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充分整合学校红色档案、校史、展品等数字化资源,建立红色资源“云服务”平台,通过“虚拟展馆、主题展览、馆藏精品、校史影音、校史书籍”等板块,推动红色资源“云共享”。

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大格局”。一是立足校园思政“主课堂”。交大西迁博物馆坚持为新生上好“开学第一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西迁精神与大学文化”通识课程,推出“场馆里的微党课”“行走的党史课”等实践课。主编的《西迁精神教育读本》(高中版、小学高年级版)被纳入“陕西省中小学素质教育读本”,已发行百万余册,践行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紧紧围绕“听党指挥跟党走”主线,举办“西迁记忆守护者——小小讲解员”“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未来科学栋梁”等特色课程活动20余场。二是融入社会“大课堂”。拓展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开展“博物馆六进”等活动,组织师生讲解员走进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开展西迁精神主题宣讲近百场,4年来累计覆盖3万余人。组织学生与新疆大学开展多民族学生联合社会实践活动,与上海交通大学开展“重走陕湘初心之路,双交共话红色宣教”活动,赴云南建设“爱国主义社会实践基地”,前往泸西县张永和纪念馆、江西上栗等地开展西迁精神宣讲活动,让青年学子主动融入社会“大课堂”,把“听党话跟党走”融入育人全过程。三是打造网络“云课堂”。整合红色展馆、展览、展品、影音等数字化资源,建设“西安交通大学数字文博平台”,打造思政育人“素材库”“蓄水池”。联合学校宣传部、出版社等建设“西迁精神融合出版平台”,打造西迁精神网络资源库和教育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红色“云展览”策划、“云直播”讲解、“云课程”建设,丰富实践育人新路径。创新开设“云课堂”,西迁老教授、学生宣讲员在交大西迁博物馆与北京、沈阳等地的小学生们同上“云端思政课”。构筑红色文化育人“大平台”。一是建设红色资源育人群落。交大西迁博物馆获批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青少年教育等31个基地(教学点),开馆至今为社会公众和师生校友讲述“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故事累计70.5万余人次。校园内建设了西迁纪念广场、纪念碑、纪念园和西迁教授群雕等,构筑了相互联动的西迁红色资源群落,被文旅部、中宣部等多部委选入“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路线”,为依托红色资源育人、发挥博物馆思政育人作用,提供了坚实载体和平台。二是营造多阵地育人环境。为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大思政课”教育提供定制式展示手段,通过“线下+线上”“展馆+展厅+展览”“传统宣教+网络宣教”等形式,打造多载体、多阵地育人品牌。交大西迁博物馆建成网上展馆,推进AR、VR互动项目建设,让科技手段为思政育人添“智”助力。举办“听党指挥跟党走——交大西迁档案文献展”等红色主题展览。入驻人民网“红色云展厅”、国家文物局“红色基因传承平台”、陕西省文物局“陕西革命旧址云上展”等。提升融媒体宣传模式,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讲好西迁爱国奋斗故事。三、工作成效构建“五位一体”模式,红色资源思政育人成效显著。构建“场馆—研究—展览—宣教—传播”“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推进“大资源”“大课堂”“大平台”建设,参与的项目“弘扬西迁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思政育人案例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深厚的滋养——革命文物资源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大数据分析与案例探究》,用西迁精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经验案例被教育部官网、科学网、《陕西党史》等刊发。交大西迁博物馆主题展览获评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全省首届博物馆优秀展览“特别奖”。发挥实践育人优势,学生综合素质持续提升。先后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家精神事迹采访、中省科协科学家精神项目研究、科学人物展览策划和文艺作品创作等,发挥红色资源的实践育人作用。“访谢友柏院士谈学风传承”视频入选《中青报》和中国科协联合开展的“弘扬科学家精神”十大主题视频,青年学生讲解团队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妇联巾帼志愿示范宣讲队”,先后培养10余名解说团学子参加全国、省、市宣讲及演讲大赛,多名学生获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全国“稷下杯”辩论赛、全省社科普及讲解员比赛一二三等奖,以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陕西高校“三秦青年说”、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30余项荣誉奖励。用活红色资源,思政育人影响力持续扩大。交大西迁博物馆百余次亮相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主流媒体,通过人民网“党史学习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平台解读红色文物故事,推出多部红色故事讲解微视频。其中“西迁片羽”系列微视频入选“人民网2022年高校优秀校园新闻作品”新媒体类优秀作品,累计浏览量达110万次。微视频《交大西迁第一楼》《决不能失信于西北人民》分别获国家档案局微视频一等奖、“高校影视作品交流展映”纪录片二等奖。 四、工作启示加强党的领导,强化价值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西迁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将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系统推动西迁红色资源保存保护、研究开发、展示宣传、传承育人等整体部署、协同发展,持续焕发红色资源的内在活力与时代价值。强化资源整合,汇聚育人合力。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宣推、文博、出版、影视、网络等多渠道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校园主课堂”“社会大课堂”与“网络云课堂”协同育人合力,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业务互促、队伍共建,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坚持守正创新,提升育人成效。把握时代特点,推进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依托现代数字技术,打造多角度、多方位的红色资源教育模式,推动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可视化、互动化,不断增强红色资源育人工作的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

总监制:李小标

监制:杨卫方

审核:闫宏伟

编辑/制作:申欣雨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