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选登 | “六个一课”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共中央宣传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官方账号
2024-11-18 16:49
关注

“六个一课”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一、基本情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近年来,纪念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馆谆谆嘱托,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国家公祭场所为依托,以分众化为特征,以青少年为重点,运用南京大屠杀历史铁证,开展“六个一课”分众化爱国主义教育。“六个一课”分别是:面向国内留学生举行“行前一课”,教育他们出国后做爱国主义的践行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平种子的传播者;面向部队新兵和军校学员举行“入伍一课”,号召官兵们勿忘国耻、矢志强军;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举行“复兴一课”,引导他们深化民族记忆、增强国家认同;面向党员干部举行“入职一课”,使公职人员在历史虚无主义等问题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国家公祭政策法规的执行者和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者;以思政课教师为重点举行“从教一课”,让教育者先受教育;面向留学归国人员举行“归国一课”,激励他们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

二、主要做法

活化利用南京大屠杀文物史料和纪念设施。一是以文物为“教材”。纪念馆把19.3万多件馆藏品作为最真实、最生动、最有力的史证,讲好南京保卫战的抗战精神故事、中国人民英勇反抗日军屠杀的故事、南京大屠杀期间人道主义救援的故事、南京大屠杀真相国际传播的故事、战后取证与审判战犯的故事、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的故事,通过一件文物讲一段故事、说一个道理、强一个信念。二是以场馆为“教室”。纪念馆发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的教育功能,把史料陈列厅和公祭广场、悼念广场、雕塑广场、和平广场等外部空间作为现场教学的“大教室”,通过“沉浸式参观+理论解读+分享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六个一课”融入纪念馆的“记忆之场”,使历史从“学理”进入“心里”。三是以遗址为“课堂”。纪念馆把遗址旧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组织学员参观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约翰·拉贝故居、鼓楼医院旧址、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以及南京保卫战战斗遗迹等遗址地,引导学员在寻访遗址的过程中深化历史认知,让“六个一课”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史实、融入时代。

开展仪式感、沉浸式教学活动。一是举行缅怀仪式,撞响“和平大钟”。纪念馆把缅怀仪式作为每一期“六个一课”的第一课,由12名学员代表撞响13声“和平大钟”,寓意不忘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的黑暗时刻,以钟声缅怀同胞、祈愿和平。纪念馆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单墙、南京保卫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等处举行献花仪式,让学员带着对遇难同胞的哀思走入记忆与和平的场域。二是举行朗诵仪式,激励奋斗精神。组织学员在德国友人约翰·拉贝雕像旁朗诵《拉贝日记》,在美国友人明妮·魏特琳雕像旁朗诵《魏特琳日记》,在守望相助的中国同胞展区朗诵《程瑞芳日记》,以读日记的方式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组织“行前一课”“归国一课”等,由海外学员诵读美籍华人张纯如撰写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章节,传承张纯如追寻史实和捍卫正义的精神。组织青少年学员朗诵国家公祭日《和平宣言》,增强“强国复兴有我”的使命担当。三是举行演奏仪式,营造沉浸式氛围。在史料陈列厅播放反映南京大屠杀期间难民生活的《蚕豆歌》等历史歌曲,用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松花江上》等抗战歌曲和《我爱你中国》等表达爱国精神的歌曲,用乐声烘托现场教学氛围,引导学员渐渐走出悲伤的情绪,把悲痛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和平之愿。

抓住重要纪念日节点增强联动效应。一是用好抗战纪念日节点。纪念馆在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纪念日、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日、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10月25日台湾光复日等重要纪念日重点策划教学活动。特别是在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与北京、上海、沈阳等地40多家抗战纪念馆举行同步悼念活动,有力增强思政教育的馆际联动。二是挖掘节日的涵育功能。结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家属“清明祭”和“家祭”等悼念活动,纪念馆组织青年学员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单墙“描新”,让学员在亲身体验中升华民族情感。在“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开展朗诵抗战家书、演唱抗战歌曲、手绘和平鸽等活动,为中小学生、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青年上好相应的“一课”。

点面结合构建“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一是坚持“面”上拓展,形成片区大共建。纪念馆建立以党政部门统筹协调、院校整体参与、纪念馆具体承办的三方共建机制。将南京市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国际班纳入“行前一课”,为留学生行前教育填补了思政课空白。与教育、统战、台办、侨联、国防教育、干部学院等部门紧密对接,使纪念馆从必到之地变为必学之地。二是聚焦“点”上深化,突出一校一特色。纪念馆结合院校的专业优势设置针对性的共建任务,如联合农学院创新劳育课设计,联合艺术院校创作国际和平海报等艺术作品,联合外语学院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国际传播等,彰显了各类院校各展专长、各显风采的共建局面。与军校共建“国防教育基地”,与警校共铸新时代“忠诚警魂”,使馆校共建之点更聚焦、更契合、更有效。

智库赋能建设思政教育“大师资”。一是组建讲师团。纪念馆主办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建立了专兼职结合的60多名讲师队伍,与南京大学在集体备课、课程教学、校园宣讲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六个一课”提供学理支撑和师资力量。二是建立教研室。纪念馆运用南京市中小学教材《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推出一批导向正确、内容丰富、视角多元、形式生动的课件,形成《民族苦难与国家记忆》《南京暴行的国际影响》等一批思政“金课”,使智库成为“六个一课”的重要研发平台和宣讲平台。

幸存者后代推动历史记忆“大传承”。纪念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时提出的“一代一代把记忆传承下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开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记忆传承行动”,邀请幸存者后代与“六个一课”学员交流。截至2023年底,已有23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接过了讲述南京大屠杀证言的接力棒,成为“历史记忆传承人”。

三、工作成效

推动了“大思政课”守正创新。“六个一课”抓住了青少年、党员干部、部队官兵、思政课教师、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留学归国人员等重点群体,通过“定制”的教育内容增强各类学员的爱国精神,推动革命类纪念馆“大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得到了师生的积极反馈和肯定。“六个一课”从学员的不同角度选准切入口,让学员切实从南京大屠杀历史之“痛”感悟正义与和平之“理”。“六个一课”的持续开展推动了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的道理,使他们不忘曾经的民族苦难,牢记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取得了广泛而持续的传播效果。“六个一课”实践教学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多家中央级媒体的追踪采访和重点报道,反响广泛。其中“云讲堂”入选了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十佳云讲堂。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的5集微课《我们的和平宣言》,累计观看超百万次。

案例入选多项全国和省级项目库。“六个一课”研究成果在《纪念馆研究》杂志创刊号、《中国文物报》等重要报刊发表。其中“行前一课”活动入选江苏省博物馆教育示范项目集锦、江苏智库实践十佳案例、江苏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典型案例等项目库,在“六个一课”中率先形成示范效果。

四、工作启示

要坚持分众教学,打造“走心的大思政”。纪念馆开展“大思政课”要紧密结合不同群体的特征和需要,从学员导向、问题导向设计教学模块,精准施教,精讲而不漫谈,走心而不走场。要加强“一群一策”,分群体建立健全铸魂育人长效机制,从“大”处着眼、在“课”上谋划、往“思想”发力。

要增强多方联动,推出“行走的大思政”。纪念馆开展“大思政课”要加强教育对象、教学资源、教研平台的资源整合,构建主管部门、纪念场馆、院校单位“1+1+X”三方共建机制。要以馆校共建为纽带,以课办展、以展授课,在重要纪念日节点推动“六个一课”进学校、进机关、进部队,持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联动性。

要加强学员追踪,做好“课后的大思政”。纪念馆开展“大思政课”要建立学员信息追踪反馈机制,邀请优秀学员回到“六个一课”现场作分享交流,将“课上”与“课后”贯通起来。要为学员提供“课后服务包”,定期推送纪念馆年度研究成果、有声读物、短视频等资料,持续扩大“六个一课”的后续反响。

总监制:李小标

监制:杨卫方

审核:闫宏伟

编辑/制作:申欣雨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