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汝城:小黄姜成就大产业
郴州日报
《郴州日报》是中共郴州市委机关报。
2024-11-20 13:31
关注

立冬时节,暖阳和煦。汝城县迎来了小黄姜丰产丰收,广大姜农忙碌采收,各地商贾接踵而至,运输车辆川流不息。

作为小黄姜的传统种植优势区,汝城县充分发挥地理气候优势,聚焦建基地、育龙头、创品牌,依托“企业+合作社+大户+种植户”模式,大力发展生姜产业,在延链补链强链、提升科技应用、对接市场需求等方面久久为功,持续推动生姜产业提质增效、蓬勃发展。

紧握“金钥匙”,“姜”山多娇富农家

拔姜、清理、剪枝、打包……连日来,马桥镇磻溪村种姜大户王飞组织30多名工人抢收新姜。“我种了30多亩小黄姜,亩产4000多公斤,按目前每公斤7元的收购价来算,扣除人工费、管护费和种植成本后,每公斤还能挣4元。”掰着指头算账,王飞越说越高兴,“把生姜种好了,年收入有好几十万元。”

51岁的王飞过去一直在外务工,后来见到不少乡亲靠种姜发家致富,也开始返乡种姜。7年间,他不仅在本村种姜,还到附近的宜章县种了3年,日子越过越红火。

汝城县地处罗霄山脉南麓,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境内冬暖夏凉,土质疏松肥沃,适合种植小黄姜。小黄姜具有个头小、质地鲜嫩、辛辣味浓等特点。当地农户种姜历史逾百年,逐渐发展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

作为主产区的马桥镇,全镇共有近1万户农户种姜,仅县内种植面积就稳定在3万亩以上。基于生姜需要隔年轮种,本地土地不够用的现实,姜农们纷纷走到广东省、江西省等地发展“飞地经济”。随着产业不断发展,汝城县已形成了以马桥镇为中心,覆盖全县村组的小黄姜产业格局。

集链成群,提质增效钱景阔

“真是抱歉,冷库暂无空位,请不要贸然而来。”“腾出空间后,再收纳新姜入库。”连日来,位于霞留村的汝城县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推车来来往往,人员进进出出,现场热闹繁忙,该中心负责人朱万兵手机响个不停。

“各地姜农都想送新姜过来贮存,但冷库早已预订一空。”迎来送往间,朱万兵陷入了幸福的烦恼,“看来我这条路子走对了。”

汝城县小黄姜的采收季,也正是全国生姜的上市期,存在销售难、价格波动大等问题。过去,为实现错峰销售、延时增益,当地农户一直靠挖地窖来贮存生姜,存在安全隐患。

2021年6月,朱万兵返乡注册成立汝城县鑫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县、镇两级的帮扶下,投入7000万元在马桥镇霞留村新建了汝城县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成为市内首家集生姜冷藏、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专业基地。如今,冷库不仅为本地姜农提供保鲜贮存服务,还收购了不少云南、贵州的生姜。

近年来,汝城县通过积极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在马桥镇发展种姜专业合作社46家,引进培育汝城县鑫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汝城思德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汝城县福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农业企业,共投资1.5亿余元,建成标准化小黄姜冷库8万立方米,为小黄姜产业延链补链,提供产业支撑。

暖阳照耀下,位于马桥镇S346省道边的汝城小黄姜产业链开发项目新厂内,工人们正忙碌着收纳存贮新姜。“今年4月开始动工新建,没想到7月份之前就预订满了。”项目负责人何威介绍,10月份建成的一期项目2.8万立方米冷库,可储存小黄姜2万吨,眼下正满负荷运行。

“马桥镇逐渐成为云南、贵州、山东、安徽等各地品种生姜的集散地,大家都喜欢到这边进行集中交易,价格更高、贮存品质更好。”广东客商谢孝生今年收购了20万公斤云南二黄姜贮存在何威的冷库里。

“依托冷链保鲜,将生姜过去高达20%的损耗率降至5%左右,把物理保存期延长至一年以上,助力产销两旺。”汝城县人大代表朱良兵投资新建了保鲜冷库后,除在马桥镇、泉水镇发展种植近100亩的小黄姜外,还到云南、贵州等地收购储存了10万吨生姜。

集链成群、集群成势。如今,汝城县小黄姜冷链集散产业园采取集约收购、统一储藏、集中销售的方式,不仅解决了新姜难藏、客商难买、农户难卖的问题,还助推了小黄姜走俏长沙、广州、南昌、杭州、重庆等地,年产值达20亿元,带动了1万多人务工增收。

开拓创新,美好“姜”来可感可触

“看看,我的脱毒姜种出的小黄姜品相不赖、质地好,产量也高,抗病性强,可在相同地块连年种植。”站在自家生姜种植基地,汝城县小黄姜品种脱毒与绿色高效栽培中心负责人袁军辉高举着鲜嫩的新姜高兴地说。

过去,汝城小黄姜受姜种无性繁殖培植影响,病毒侵染积累、抗逆性下降,姜瘟和枯萎病随时入侵,相同地块只能隔年轮种,导致姜农辗转奔波四处找地块、背井离乡异地搞种植,影响了产业稳健发展。

致力于农业产业发展的霞留村村民袁军辉,2021年9月成立郴州辰逸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汝城小黄姜产业园实施姜种脱毒与绿色高效栽培项目。去年,他投入使用脱毒组培实验室,在育苗大棚中完成第一批育种培育,今年又移栽到普通田块种植,再获成功。“相比传统姜种,脱毒姜种宛如生姜芯片,种植风险低,很划算。”袁军辉对脱毒姜种的推广应用信心满满。

新品种、新技术的背后是科技支撑。近年来,汝城县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仅组织本土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培训班提升技术,深入农业基地开展服务,还主动争取农业科技院校的关心重视,组建科技专家服务队,开展姜种培育、产品研发等课题攻坚,不断助推小黄姜产业全链条发展。

依托科技创新,汝城县福寿生姜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宋海剑,2022年引进设备,把次品姜加工成姜粉足浴包、泡足干姜片等产品,还开发生产了干姜片、姜茶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去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过去,农户把手中的次品姜随意丢弃,影响卫生环境,如今通过加工利用变废为宝,提升了小黄姜的附加值。”宋海剑颇为自豪地说。

小黄姜,大产业。从过去单一种植直销,到如今产业链全面开花,汝城县生姜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邓生祥 叶寒竹 谭书洋

来源:《郴州日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