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出版学科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建构并完善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围绕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本土语境与时代命题,如何提炼出版学科的“问题域”,编织出版学知识地图的“主动线”,建构出版研究的“议事框架”?
11月18日,2024年度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大会举办。大会第二天,由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建构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专家学者和出版业界领军人物,共话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建构
“在中国出版学科的建构中,理论体系尤其是中国特色的出版学理论体系,是整个学科建设的基础,建构并完善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尤为重要。”在研讨会上,作为主持人的河南大学出版学院执行院长王鹏飞说道。
在这场研讨会上,采用了专家学者和业界领军人物交替发言的形式。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贾宏宇,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萌芽发表了开幕式致辞,10位专家学者和出版业界领军人物进行了分享。
贾宏宇
杨萌芽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万安伦,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教授方卿,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林疆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柳斌杰,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副总经理于殿利,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张志强,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编审孙保营,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原总编辑耿相新先后进行了演讲。
方卿在演讲中提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在改变出版生产与供给的同时,也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与消费需求。出版业在继续深耕传统出版市场的同时,更应关注出版服务的新场景,这是新质生产力理论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于殿利认为,应将出版理论建设置于出版学科建设首要位置,加强人类文明史、出版史、逻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出版观的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应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体化”设计和机制,加强出版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培训,以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对产业实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
这场全国性的出版学理论体系建构论坛,为何由河南发起?
林疆燕在演讲中说,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引领下,不仅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在出版学学科共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我省总体发展也取得了突破,为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河南大学出版学院、郑州大学出版研究院相继成立,为学科共建工作提供了平台保障。二是河南大学出版学院获批了编辑出版专业博士学位点,进一步提升了出版学科的教育层次和学术水平,为培养高层次出版精英提供了人才保障。三是省内已经有河南大学出版学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两个中宣部认定的出版智库,为推动出版学科发展提供了智库服务与学术保障。
林疆燕
“我们计划以分论坛的话题为导引,再次彰显和强调中国出版学科建设的理论重要性,这次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三家共同发声,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合力把河南的出版学研究推向更高的阶段。”王鹏飞说。
深化出版学科共建,促进理论和实践深度结合
在参加研讨会的前一天,林疆燕刚刚代表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受邀参加了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交流会。“集团作为产业实践的主体,应该响应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的号召,更加积极地融入相关工作中,为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力量。”林疆燕说。
在发言中,林疆燕重点谈了对于学科共建的认识、集团在学术发展方面的成果,以及下一步如何高质量推动出版学科共建工作的思考。
林疆燕提出,集团将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相关工作。一是以名编辑培养工程为基础,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集团将积极推动名编辑培养工程的实践,强化与省内外高校合作,通过人才培养、课程共建、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等形式,将高校的学术优势与企业的实践优势相结合,为学科建设打造一条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反哺理论的成长路径,推动出版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林疆燕说。
二是以国家出版智库为基础,建立科研课题联动新机制,把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作为推动出版学科共建工作的重要引擎,以跨智库合作为桥梁,强化智库“智慧大脑”作用,推动出版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三是以河南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联合体为基础,建立多元汇聚产业新生态。“借助本次学科共建的契机,以河南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联合体为平台,与今天在座的专家、单位结成紧密的战略伙伴,强链延链补链,共融共建共享,把我们的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贯通起来,形成产学研用的一池活水。”林疆燕说。
对于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提到的相关工作,王鹏飞有很深的感触。
王鹏飞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几任董事长、总编辑都是我们的兼职教授、兼职研究生导师,今年出版集团和河南大学双双获批了中宣部认定的出版智库,在过去的合作中,出版集团为我们提供了出版平台、业界导师,也给我们提供了实践、理论展示的平台。”王鹏飞说。
王鹏飞说,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希望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继续提供“名编辑进课堂”“名专家任导师”“名社做实践”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度支持,同时希望河南大学出版学院的师资,为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业务发展提供应有的智力支撑和智库服务,“共同把中原出版以及中原出版学科的声音在全国唱响,把我们的品牌擦亮。”王鹏飞说。
三项共识,推进出版学“新文科”地位
耿相新对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说,在论坛中,大家达成了三项共识。
第一,建构出版学理论正当其时。“我们应当对出版和出版学进行重新定义,探索出版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从‘是什么’‘干什么’‘为什么’三个层面,全面认识出版的功能和价值,重新认识和确认出版学的交叉学科性,以及它的‘新文科’学科地位。”
第二,建构出版学理论体系的路径,应遵循坚守发展创新的原则,在理论、人才、产业发展三位一体的思维下,创建出版学理论体系,在数字技术新业态的背景下,在历史纵深和哲学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设,同时开阔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互鉴。
第三,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出版实践,在数字技术背景下,建构和重构出版产业链和价值链,建构文化发展、创新联合体,建设出版产业生态主题;在人工智能和智能化产业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学术出版,提高出版人才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素养。
耿相新
关于出版学的理论体系建设,耿相新也谈了他的建议。
耿相新认为,随着出版的发展,第一是要建构新的出版学三级学科体系和学科结构,比如在出版学的一级学科下建构二级学科,如编辑学、发行学、读者学、阅读学等,在二级学科之下建构三级学科,如发行学之下建立平台传播学,阅读学下建立用户学等。只有三级学科共建,一个学科才能基础牢固。
第二是要研究和出版一套出版学方法论研究丛书,从哲学、一般研究和出版学专门研究三个层面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施普林格出版史》的首发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们今后也要建构多层次、立体的出版史,应当加大三个方向研究,一是关注中国当代出版史研究,比如数字出版史、数据库出版史;二是关注出版基础史研究,比如商务印书馆、人民教育出版史等;三是关注外国出版史研究,也可以促进双方互鉴。”耿相新说。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肖肖/文 徐攀/图
见习编辑 武辰婕
校对 黎川红
审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