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非遗的双向奔赴:一盏花灯点亮传承之光
浙江大学
分享求是园的精彩,感受浙大人的活力!
2024-11-21 22:55
关注

“这样精美的花灯竟然可以没有骨架支撑!”

“第一次见一盏灯的图案是手工一针针刺出来的!”

……

一个秋日的中午,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古籍馆南侧广场,体验非遗仙居花灯手工制作的同学们纷纷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光影传承:国家级非遗仙居花灯进校园”系列活动中,浙大学子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传承人一同感受这一传承千年的光影艺术,感受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校园邂逅非遗

本次系列活动包括非遗花灯手工制作和在图书馆主馆的非遗仙居花灯灯展。

指导同学们做花灯的是两位“民间艺人”——来自台州市仙居县的非遗花灯传承人方荷玉和陈建伟。

制作环节开始前,陈建伟向同学们介绍仙居花灯千年传承的历史以及花灯制作工艺的复杂与精密。原来,仙居县的花灯制作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在2006520日就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学院本科生朱子瑜课余时喜欢尝试各种各样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她举手提问道:“陈老师,花灯工艺在中国古代百花齐放,为什么非遗仙居花灯能独树一帜呢?”

陈建伟笑着说:“仙居花灯是国内唯一一款没有骨架的花灯,是一种利用光透过针刺孔而形成的光影艺术,具有无骨和针刺两大特色,体现了古人的艺术智慧。”

在两位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同学们将布满针孔图案的灯面折成所需形状再粘贴粘合。参与体验的同学全神贯注,最后一步是安装上一条条贴梳和挂线。当花灯渐渐成形,点亮的那一刻,光线在灯面的针孔之间穿梭流转,投射出如梦似幻的美丽图案,霎时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光影画卷。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本科生冯源在体验后说,学习了花灯的具体做法,以后也可以去她所在的指尖传统手工社团里开设精品课教给更多同学。

“我们仙居花灯的图案主题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结合当下的时代主题进行多元的艺术创作,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人注入新鲜活力,需要加入这代人独特的文化印记。”陈建伟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这样谈到当下青年对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

方荷玉在来浙大之前,还特地在网上搜集了浙大的资料,用非遗仙居花灯的传统工艺结合浙大“求是鹰”“求是创新”元素,纯手工制作了两盏大型“浙大定制花灯”用于活动现场教学以及浙大主图的展览,将这份传承千年的浪漫作为见面礼送给学校。

她鼓励同学们挖掘自己的兴趣,多多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去:“希望同学们在这次线下体验后,未来有机会深入花灯制作,感受手工艺术的灵魂,你们每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文化特派员”与“传统手艺人”的双向奔赴

花灯无骨,传承有光。

这次活动的源头要从几个月前一位“文化特派员”与两位“传统手艺人”的相遇讲起。

方荷玉是浙江省仙居花灯市级传承人,2008年,她在皤滩小学成立“中华第一灯”社团和教师花灯研训班,退休后继续受聘留校做指导老师,每周为当地的孩子们上传统花灯技艺课。

陈建伟是浙江省仙居花灯县级传承人,也是仙居技师学院的一名花灯老师,平时会结合时政热点在乡村定点宣讲文化精神,帮助乡村打造文化IP,提炼当地文化元素以及发掘非遗手工,带领团队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进行乡村特色的宣传。

有一天,仙居县来了一位文质彬彬、身材高大的驻村“文化特派员”,驻村第一天他就步履匆匆地带着一批满满当当的书籍和文创礼物赶往仙居县皤滩乡中心小学。他就是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旭平。李旭平是浙江省语言学会副秘书长、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专家,由于长期从事方言和地方文化调查研究,他对浙江的乡土文化有着浓厚的感情。

李旭平在皤滩乡中心小学给孩子们上了开学第一课,开展了关于乡村美育教育的文化讲座。活动结束,当李旭平一行人来到一间工作室时,看到里面悬挂着的几盏花灯发出柔美的光彩,不禁看得有些入迷了。

正在教学生做花灯的方荷玉一抬头便看见了李旭平,热情地介绍起仙居花灯的悠久历史和精美工艺。李旭平意识到,如今许多像仙居花灯一样的古老技艺都面临失传,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应该在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么好的传统文化要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也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同时,非遗文化还能为高校的美育和劳育课程直接提供优质素材。”

李旭平迫不及待地找到皤滩乡中心小学校长林发,将自己计划邀请仙居县非遗传承人来浙江大学给同学们宣传仙居花灯的想法告诉了他。

林发十分赞同,安排方荷玉与李旭平后续对接。李旭平又主动联系到陈建伟,邀请他一同参与此次非遗花灯进校园活动。陈建伟听后十分高兴:“浙大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蓬勃的文化活力,借助浙大的平台展示我们美丽的非遗花灯对我们这项非遗艺术的传承是非常有利的。”

三人一拍即合,李旭平后来全程参与策划,并积极促成了三方对接。“文化特派员”与“传统手艺人”的双向奔赴,让活动顺利举行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统与创新当中。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呵护,你我皆是主人公

浙江省是全国首个推出文化特派员制度的省份。文化特派员制度是希望通过专业人才的派遣,推动基层文化发展,促进精神富有,助力省域现代化先行。

浙江大学也有这样一批文化特派员活跃在乡村一线。李旭平就是其中的一员。

今年5月,李旭平以省文化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了台州市仙居县皤滩乡山下村,希望能够充分发掘当地传统文化特色,让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中迸发出新活力、新光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梳理当地村民的家谱,又广泛查阅历史文献,加以实地考证。后来他在皤滩乡小学和当地古镇老宅向当地学生与村民开展了一系列美育活动,向他们普及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李旭平立足皤滩乡山下村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学历史、翻家谱、寻非遗、挖地名、谋文创、拉家常、当村民、写笔记”,致力于当好皤滩乡的“文化大管家”,挖掘皤滩乡山下村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让当地的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中迸发出新活力、新光彩。

李旭平在皤滩乡何氏里门堂为学生和村民上了一堂非遗美育课

李旭平在皤滩乡老街考察当地的古建筑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教授李承华入驻的是杭州市富阳西部山区的洞桥文村。李承华认为要唤醒村庄沉睡文化基因,不仅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

他和团队在“跟着文化特派员看‘大系’”——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乡村巡展活动中,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精心挑选富阳历代绘画名家的精品画作以及乡村美学主题绘画图像,以饱含温度和情感的方式唤起了当地群众血脉深处的文化记忆,解码他们深蕴于华夏土地生生不息的生命基因。他还开展美育宣讲,培育“文润文村”品牌,并鼓励“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加入打造乡村品牌行列。最近,文村媳妇楼丹荔的“艺居小墅”开张,文村烟火气回归。

李承华在当地开展座谈会

李承华在向参观者讲解展览的画作

如何将溪头村的文化底蕴、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产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茂英是结对龙泉市宝溪村的省文化特派员,最近她一直在思考如何整合浙江大学的资源优势助力当地文化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强起来。在吴茂英的牵头组织下,浙大管院教师为村民们分享文旅融合、乡村运营的优秀实践,市场营销、文旅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围绕当地文化IP设计文化体验产品,落地沉浸式、游戏化乡村研学项目,更为溪头村引入艺术乡建主理人。

在吴茂英看来,溪头村已然成为浙江大学师生在龙泉的重要共创基地、精神家园,成为浙江大学学生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基地。最近,溪头村还获得联合国旅游组织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荣誉。

吴茂英向当地村干部深入了解溪头村公共基础、旅游资源等情况

吴茂英在总结汇报会上倾听同学的汇报

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文化的呵护,也不只是静态的保护。在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贡献新生力量。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呵护,你我皆是主人公。

(文字: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人民号学生记者 李嘉诚 李祯宇 摄影: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人民号学生记者宋承旭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吴雅兰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