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两支民间乐队合并后,取名石榴花
天山网
聚天山、知新疆
2024-11-25 21:54
关注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

  冀国兰调整好手中的横笛,艾斯卡尔·吾甫尔调整好手中的口风琴,两人交换了一个“演奏开始”的眼神,其他不同乐器的演奏者也心领神会。于是,一首激情澎湃的《喜洋洋》倾泻而出。

  11月17日,记者走进沙雅县沙雅镇团结社区居委会一楼大厅时,楼上传来丝竹管弦声。团结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万才连忙说:“我们镇的石榴花乐队才艺多、乐器种类多,可受老百姓欢迎了。这不,快年底了,他们在排练节目呢。”

11月17日,沙雅镇石榴花乐队在排练文艺节目。记者 张治立摄

  排练厅内,包括冀国兰、艾斯卡尔在内的十来名中老年人一字排开,他们手中的弹拨尔、热瓦普、二胡、板胡、笛子、手鼓、口风琴等乐器,合奏出一首首接地气的乐曲。

  “我们以前是两支乐队,由于经常在一起切磋、演出,2021年7月合并到一起了。‘石榴花’这个名字,大家都喜欢。”沙雅镇石榴花乐队队长艾斯卡尔说。他年轻时在沙雅县文工团工作,退休后和几名喜欢音乐的居民凑到一起,过起了“在音乐中重拾青春”的生活。

  64岁的冀国兰和艾斯卡尔一样,上了年纪后开始有大把时间寄情音乐。他会演奏多种乐器,还懂乐谱、会唱戏。石榴花乐队诞生之前,他牵头组建了一支剧团性质的乐队,以豫剧表演为主。艾斯卡尔带的乐队外出参加文艺比赛,请他去指导乐谱知识;他带的乐队下乡演出,请艾斯卡尔出点子怎么把节目演得让各族人民都喜欢。渐渐地,两支小乐队变成了一支大乐队。

11月17日,沙雅镇石榴花乐队在排练文艺节目。记者 张治立摄

  石榴花乐队成立之初只有12名队员,现在增加到了40名队员,最大的年逾七旬,最小的四十出头。乐队“1+1>2”的效果,让大家没有想到。冀国兰和艾斯卡尔均表示,大家凑到一起每天吹拉弹唱,原本为的是热热闹闹、心里高兴,但融到一起互相学习,会的东西多了,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也多了。节目又丰富又新颖,老百姓喜欢看,每周的演出排得满满当当。

  “沙雅镇有65个居民小区,我们一个小区一个小区送演出,再加上进农村、进单位、进企业、进学校、进茶馆演出,一年能演100多场。这两年,沙雅县一些中小学校开设了戏曲班,请我们过去授课,我们的生活很充实、很快乐。”石榴花乐队队员王永峰说。3年前,作为专业豫剧演员和操琴手,来自河南的王永峰被沙雅县两所小学聘为戏曲教师,领略到当地多元文化交融之美后,他决定不回老家了,还把擅长打快板的妻子周维娥接到了沙雅。

  在居民眼中,石榴花乐队的队员们是“才艺明星”,也是“民族团结明星”。队员丽萨汗·喀斯木以前跟着丈夫学唱豫剧,现在跟着周维娥学打快板。乐队在演出中穿插党的政策、法律知识、文明新风宣讲,她利用自身熟练国家通用语言和维吾尔语的优势,参与到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课中。

11月17日,沙雅镇石榴花乐队在排练文艺节目。记者 张治立摄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乡镇”沙雅镇,像石榴花乐队这样由多个民族组成、多元文化荟萃的文艺志愿团体有很多。

  沙雅镇党委书记杨剑介绍,近年来,全镇在实施榜样示范工程、文化引领工程、融情实践工程、铸魂凝心工程“四大工程”中,组建了“石榴籽”志愿服务队、“蒲公英”宣讲队等志愿服务队70余支,平均每个社区(村)都有十来支志愿服务队。这些志愿服务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蒲公英一样遍地开花,促进了各族居民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