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有温度有味道有形状 《小云兜里的梦》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河南青年时报
河南青年时报官方人民号,点亮青春,服务青年
2024-12-01 09:37
关注

11月29日,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大象出版社承办的“新时代 新乡村 新少年——《小云兜里的梦》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出版、评论界的十多位专家学者与出版单位及作者一起,针对主题出版和儿童文学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小云兜里的梦》以“两山论”发源地、浙江“千万工程”标杆安吉余村为背景,以真挚细腻的情感笔触,描绘了贵州女孩龙小云转学至小云兜村后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她实现自我突破的成长历程。作品通过一个小切口,展现了小云兜村山乡巨变的全貌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现场,专家学者们围绕该部作品的艺术性与文学性各抒己见,纷纷发表独到看法,从多元视角深入剖析其蕴含的艺术价值与文学魅力。

小切口大主题 和时代同频共振的作品方能打动人心

大山里的女孩龙小云转学到浙江的小云兜村,想参加演讲比赛,却苦于一紧张就口吃;轮椅上的俞婉芬老师想去参加残运会射箭比赛,需要一层一层艰难闯关。师生相互约定,一起突破自我。龙小云在搜集演讲素材的过程中,见证小云兜村的蝶变之路。

《小云兜里的梦》是大象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美丽乡村丛书”中的一册,系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和“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作者余闲是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入选浙江省“新荷计划”人才库。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认为,作品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着眼,以一个小村庄的蝶变为切入口,通过两个普通人,学生龙小云和老师俞婉芬的思想碰撞、文化交流展开,整个作品真实可信,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邬书林说:“好的作品一定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应当和时代同频共振。”

中宣部原副秘书长、中宣部原出版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认为,《小云兜里的梦》创作选择的结合点和着眼点非常好。首先,在结合点上,作者巧妙地将孩子的成长跟乡村的变化相结合。书名“小云兜里的梦”也寓意深远,既指小云兜村的梦想,也象征着龙小云个人心中的梦想,作者将这两者巧妙融合,展现了其深思熟虑与匠心独运。其次,在着眼点上,一方面,作者着重描绘了老师与孩子之间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温馨场景,她们彼此约定、立志,相互成就,展现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另一方面,书中还深刻刻画了老师与孩子自我突破、自我实现的历程,洋溢着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气质。

“《小云兜里的梦》是一部充满现实意义的儿童成长小说”,中国出版协会原副主席、中国少儿读物工作委员会原主任海飞表示,书里的梦实际上是每个人在追寻自己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梦,也是“中国梦”,“中国梦”落实到每一个普通老百姓身上,就是每个人自己心里的小小梦想。海飞认为,这部作品从学生龙小云和残疾老师俞婉芬的成长之路入手,将儿童的成长跟老师的成长结合起来,这种双线叙事的写作手法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是个突破,让人眼前一亮。

在读完《小云兜里的梦》这部作品后,中国儿童中心原出版部主任、北京作协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马光复表示,透过龙小云这一角色的成长轨迹,作品成功地展现了乡村少年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

细节鲜活 生态美学不炫技亦能彰显独特之美

“村南有个大云山,村北有个小云山,夹着一个月牙形的小山窝,像个衣兜。小山窝里有个小村庄,名字就叫小云兜。龙小云觉得,她的名字是小云,那小云兜就是她的小兜兜,里面养着好多云,云里还藏着飞鸟,藏着雨滴,藏着彩虹和霞光……”

《儿童文学》杂志原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徐德霞认为,这部作品的白描手法值得称道,作者不炫技、不转文,用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文字将书中的故事娓娓道来,将人的变化、家的变化、村的变化、时代的变化紧紧结合,作品流畅生动,引人入胜。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图画书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陈晖表示,整个作品描绘景致诗意盎然,表现场景生动传神。作者贴近生活构思情节,展开叙事,做到了人物真实不拔高,细节鲜活有特点。从文字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一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细节的刻画。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如何选择有价值的细节?《文艺报》副总编辑、文学评论家刘颋认为,在创作中,细节选择和切入细节角度非常重要。小说中,俞老师帮助龙小云走出心理障碍的细节以及俞老师在大雨中比赛射箭,大雨对俞老师心理影响的细节等都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刘颋称这些细节“有温度、有味道、有形状”,是这部作品的独到之处。

闲笔不闲 “加速社会”之下作品的文学性弥足珍贵

“这时,一只红蜻蜓飞进赛场里,在空中悬停了一会儿,落在她的弓片上。她好惊奇啊,一时分不清是真实还是幻觉……”“她的手指轻轻一放,弓弦和弓片震颤,蜻蜓腾空而起,羽箭迅速飞出……”

这是小说中关于俞婉芬在赛场上扭转乾坤的情节描写,《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主编、著名评论家王国平认为,看似闲笔的蜻蜓描写闲笔不闲,让读者印象深刻,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匠心。

王国平说,在如今这个“加速社会”,三分钟看一部剧,一分钟看一部电影,但文学的东西不能加速,它值得慢慢琢磨,这些看似与情节无关的闲笔,往往都是神来之笔。

打开一部小说,如果结局让读者早有预料,那么,这个故事一定落入俗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社长)、总编辑宋强表示,《小云兜里的梦》中故事的结局多少有些出乎他的意料。“故事的最后,龙小云没有在演讲比赛里拿到冠军,我觉得这个设计挺好。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我们赞美鼓励那些失败的英雄,像孔子、项羽、司马迁,重在展现他们奋斗的过程和精神,没拿冠军也是一种成长,这个设计挺有意思。”宋强说。

正如《中华读书报》总编助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香所言,故事背后的东西更为打动人心,如何拓展叙事的维度,如何让小说的文本与现实本身保持更大的弹性,《小云兜里的梦》用它本身的语言质量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读周刊主编杨雅莲认为这部作品用深入生活肌理的笔触、饱满的细节,呈现出了全国千万个乡村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三美融合。

面对诸多专家的点评,余闲表示,对于写作者而言,每次面对新的题材,打开一个新文档,总会战战兢兢,无论之前写过多少文字,他都会重新开始,重新出发。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林疆燕出席研讨会,并对专家学者们的到来致以诚挚的感谢。林疆燕表示,未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将继续深化与优秀作者的合作,加大对优秀作品的扶持力度,用心讲述中国故事,特别是新时代乡村的故事,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蔡琳/文 薛婉玉/图

见习编辑 武辰婕

校对 黎川红

审核 田震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