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早期中国文明 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再出发
中国文物报
文化遗产领域权威媒体
2024-12-02 17:24
关注

2024年,是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首次大规模科学发掘50周年。湖北是长江文明重要发源地,盘龙城遗址作为长江流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遗迹最丰富的夏代和商代早期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11月26日至27日,“盘龙城与长江文明暨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国内外专家齐聚武汉东湖之滨,深入研讨盘龙城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所代表的长江文化特质。

大咖云集 深入研讨盘龙城遗址重要性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盘龙城遗址的重要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盘龙城遗址一系列重要发现,如城址、宫殿、贵族墓葬、手工业作坊及大量精美青铜器、玉器、绿松石镶金饰件等,为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证。其次,盘龙城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融入中原历史进程的重要象征,促进了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古代文明的交流发展。再次,盘龙城遗址是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古代文明融汇的重要历史起点。此后,楚为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在艺术、文学、哲学思想的贡献,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教授付罗文为此次学术研讨会发来祝贺视频。王巍、许杰、夏玉婷、张昌平四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分别作“长江中游地区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长江中游地区对三星堆的文化影响”“盘龙城的青铜兵器与塞伊玛——图尔宾诺跨文化现象”“盘龙城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主旨报告,与会代表围绕“盘龙城及夏商考古新发现与研究”“长江文明与博物馆文化传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考古成果转化利用”等展开研讨。

盘龙城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认为,在二里冈至中商时期,中原文化进一步深入长江地区,商人南进,在长江中游建立了一系列据点,并越过长江将势力范围推进到更广大的范围。盘龙城成为这一时期商人控制南方的核心城市,是商人为开发南方、获取资源,在长江中游建立的一个重要据点。“以我的理解,长江地区文明溯源,包含了对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各个区域文明的研究,以及对它们之间是如何交流、互相影响的研究。”王巍说。

盘龙城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如何?考古学者、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许杰认为,三星堆的铸造技术的终极源头是中原,而其直接源头可能是盘龙城。盘龙城遗址是中国南方青铜文明起源地,铸造技术相当成熟,引领了时代潮流。

德国慕尼黑大学文化学系汉学学院教授夏玉婷认为,盘龙城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之间也有交流。在盘龙城,有与典型商式葬俗不同的葬式,可能是通过北方移民传入中国北方,并随后传播到盘龙城。在李家嘴M2墓葬中,銎斧、銎矛和直背刀的位置都较为特殊。这类器物的一部分发现于殉人的旁边,这些人可能是外来的工匠或其他服务人员。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教授张昌平主持盘龙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他在研讨会上介绍了盘龙城考古的重要历程。盘龙城遗址1954年发现,1958年确认为早商时期遗址,1974年开始大规模正式发掘。1974年至1976年的考古,首次实证了夏商王朝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推动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共同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社会认知。而近年来的考古突破在于,发现了铸铜作坊,证实了盘龙城生产青铜容器的可能性。过去认为盘龙城是一个方国和军事据点,通过不断的考古发现,现在可以认为盘龙城开启了古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国家治理模式。盘龙城城市以及李家嘴等大型墓葬表明,这里是夏商王朝设立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是当时都城之外最重要的地方城市。

研讨环节,50余名专家分别围绕“盘龙城及夏商考古新发现与研究”“长江文明与博物馆文化传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考古成果转化利用”三个主题,从考古发现研究、博物馆文化传播和考古遗址保护利用三个方面展开研讨。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赵丛苍教授用“站位高、宽视域、强学术、重实践”四点感想对论坛进行学术总结,他强调,本次论坛站在了全球视角,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审视了盘龙城与长江流域文明进程这一重大学术课题,在研讨过程中展现了与会学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新展启动 26家文博单位的“宝贝”齐聚武汉

“商翼四极——商王朝地方文明特展”也在活动中启动开幕式。本次展览借展共计26家文博单位代表性文物14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27件套,以盘龙城遗址为切入点,联合苏埠屯、大辛庄、刘家庄、平谷刘家河、定州北庄子、湖南宁乡、新干大洋洲、三星堆、殷墟等遗址的精品文物,共同展现商王朝地方文明考古成果,纪念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反映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最新进展。

展览序厅以郑州方鼎与盘龙城圆鼎为引,开启四土叙事,主单元以地理单元为区分,尽显商时期“南乡”“西土”“北境”“东方”各地风貌,最后将展览视角收回辉煌而灿烂的“大邑商”,感受商文明在互补、相融中整合、汇聚,共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明演进序章。展览展出至2025年3月9日。

展览中不仅可以欣赏各地代表性商代精品文物,如亚醜钺、龙形觥、宁乡铜铙、大洋洲虎耳扁足鼎、殷墟花园庄东地刻辞卜甲等,还展出了近年来商文明数次重大发现的典型文物,包括2020年陕西城固小北村出土铜斝、铜瓿等,2021年湖南汨罗屈子祠野猫咀出土铜觥、铜壶,2021年河南郑州书院街2号墓出土铜礼器和玉礼器等,2021-2022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出土铜面具、铜人像等以及2022年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出土铜车马器、玉器。

商王朝上承夏代,下启西周,以自信、包容的姿态接纳八方,以恢弘、广博的气度辐辏四海。华夏大地万里山河,南之冶金、北之车马、西之黄金、东之制盐,四土资源内聚,不断涵养中原,缔造出辉煌壮丽的商文明。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礼制则为四方接纳,中华版图逐渐形成文化交融汇聚的商文明共同体,更催生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构筑辉煌而灿烂的伟大文明。

11月27日上午,与会专家莅临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参观“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和“商翼四极——商王朝地方文明特展”,高度赞扬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在大遗址保护及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期待其为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新的思考与实践。

专家们认为,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有效保护了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每年持续举办高质量展览,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成功地将遗址资源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公众文化素养的强大动力,为同类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考古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全面展现考古成果

在本次活动中,《盘龙城:1995-2019》考古报告正式对外进行发布。报告共分五卷,包括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景观与环境、玉石器研究、陶器研究、青铜器研究五个部分。在报告的基础上,另立四卷,分别从景观与环境、陶器、玉石器、青铜器四个方面,对盘龙城遗址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解读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长江中游文明化进程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1月26日晚,《盘龙城:1995-2019》创作团队、科学出版社代表进行了《盘龙城:1995-2019》图书创作分享会。会上详细介绍了本次系列图书的编辑出版情况。该系列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考古发现与综合研究》成果,不仅整理了2012年之后考古发掘材料,同时也搜集此前零星的考古工作资料,整合2001年考古报告材料,为阅读者全面展现盘龙城考古成果。报告在考古内容上将科技考古分析与考古资料研究紧密结合,既加强了考古与科技的内在联系,又深化了考古工作的内涵,体现了当今考古发掘报告编撰的发展方向。

七十年转瞬即逝,新一代盘龙城文博人只争朝夕,将一如既往地怀揣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全心投入到盘龙城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持之以恒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活动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指导,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主办,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承办。

(鄂文宣)

编辑:陈颖航

审核:李文昌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