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构跟着老人“走”!宁波探索试点“集聚式”农村养老
甬派客户端
甬派官方人民号
2024-12-06 12:49
关注

北仑区郭巨街道峰南社区。

去年8月,北仑在峰南社区试点探索“集聚式”农村养老新模式,成功上榜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度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名单,成为全省首家获此殊荣的社区。

北仑区郭巨街道峰南社区,地处浙江陆地的最东端,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型社区。社区由7个整体拆迁村组建而成,常住人口1500余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1415位,占居民总人数九成以上。

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峰南社区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农村养老新路?其经验是否对其他农村地区具有借鉴意义?日前,记者前往峰南社区,了解其中的创新与实践。

居家养老,让机构跟着老人“走”

早在2004年,宁波开始探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随后又颁布实施浙江省内首部居家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并推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老年人意外伤害险、高龄津贴、居家老年人适老化改造等一揽子“惠老政策”……

而峰南社区正是“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一个典型。

冬日的正午,峰南社区的长椅上,头发花白的老人眯起眼睛晒着太阳;洗衣亭里,几位老奶奶一边搓衣一边闲谈;爱心食堂飘出饭菜香气,路过的熟人慢悠悠地打招呼……阳光洒在他们的肩头,时间仿佛也慢了下来。

社区公交车站。

2013年,因发展需求,郭巨街道对辖区内的8个村落整体拆迁,成立拆迁安置型养老社区——峰南社区。该社区共有房屋808套,房屋产权为村集体所有,凡是年满60周岁的村民,有入住意愿的均可申请入住。

“我们住在这里既有个人的独立空间,也有老朋友聚会的场所。这里挨家挨户都是老乡,大家认识几十年了,相互作伴相互照应。”居民梅祥根的话道出了农村老人的心声——他们不愿离开世代生活的邻里和土地,理想的养老环境是熟悉、有依托、邻里间守望相助的。

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纽带,让养老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问题”。

然而,有别于城镇养老,农村养老无法回避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年轻劳动力短缺,无法满足老年人日常照料的人员需要;二是农村地区养老资源不够集中,服务设施不够健全。

峰南社区的应对之策是,让养老机构“跟着老人走”——将嵌入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进来。

“近年来,街道协同社区成立并不断优化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置了健康管理区、生活服务区等10个多功能室,有效实现老年人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生活照料等多样化服务。同时还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运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6大板块上门服务。”郭巨街道党工委书记乐伟说。

峰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这两年,社区还相继配置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爱心食堂、公交车站、生态河埠头、街心公园、公益开水房、便民金融服务点、健康小屋、门球场等一系列服务设施。

“将服务引进来,让机构跟着老人‘走’,是实现1400余名老人原址养老的关键。”采访中,峰南社区党委书记林云海表示。

互助养老,一颗心点燃另一颗心

青壮年流失、年轻劳动力短缺、助老为老工作人员力量有限……眼下,农村地区,还需要数量更为庞大的志愿者,为老人们提供照护、陪伴和精神支持。

那么,谁有能力来做志愿者?又有谁愿意做?

“台风来了,一大早收到结对阿婶的电话,让我帮她去关个窗。”台风“贝碧嘉”登陆前夕,峰南社区“60·80”帮帮团志愿者黄安娣已忙活开了。

黄安娣口中的结对对象张阿仙前两天去女儿家了,走得急没想着赶上台风,家里的窗户都没关,好在走之前把家中钥匙留给了黄安娣。接到电话后,黄安娣第一时间前往张阿仙阿婆家帮忙关紧门窗,顺带检查好屋内的电线插座和水龙头后安心离开。

今年8月27日,郭巨街道“60·80”帮帮团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率先在峰南社区试点,探索推动更为规范、更为常态化的“以老养老”模式。

“60·80”帮帮团,指的是60多岁且身体还不错的老人帮助80岁以上的老人,通过敲门行动,构建“邻里守望”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目前,第一批45名骨干志愿者已结对148名特殊、困难老人,以每周敲门三次为一个关爱周期,每名志愿者结对3人至4人。所需提供的服务包括日常问候、安全排查、助劳助洁、代买代办、陪同就医、急事随叫等六大项。”林海云介绍。

社区老人。

“以服务换服务,形成互助良性循环模式,不仅增强了老年人的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也拉近了邻里之间的情感距离。”郭巨街道党工委委员黄经纬表示。

项目同时设置了完善的管理机制,比如建立结对帮扶台账,定期满意度调查,以及志愿者积分兑换制度,用行动换认可,完善志愿服务激励通道。通过标准化建设来推动服务质量的提升,为优化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树立了新的治理标准。

“60·80”帮帮团是以老助老、互助养老的一种创新实践,蕴含的是信任、是守望相助、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

数据显示,宁波现有注册志愿者216.9万人,其中60岁以上“银龄”志愿者36.9万人,占比达17%。也就是说,在宁波,每6个志愿者当中可能就有1名“银龄”志愿者。

未来,如何激发宁波广大银龄志愿者的活力?如何培育壮大更多的农村为老服务志愿团体?如何让志愿团体体系化、组织化地运作下去?这将是破解农村养老困局的关键。

智慧养老,科技赋能精准照护

农村空巢、独居老人众多,意外发生了怎么办?

去年8月,峰南社区开始启动5G智能化门铃系统工程,为辖区808套老年房安装门铃呼叫系统。

线上,将辖区每一位老年人的基础信息、家属信息、健康信息录入平台,有效为智慧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线下,在全部老年人家中安装居家安全监护系统、语音对讲报警系统和煤气智能报警系统,实现有效兜底。

在峰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林海云向记者揭秘5G智能化门铃系统的“智慧大脑”:墙面上的电子屏以全景地图进行展示,嵌入808套老年房的相关信息。屏幕外,主控操作室的电脑连接系统,24小时守护老年居民安全。

社区幸福丰养数字化系统。

“系统正式运行当月的某天凌晨,一位右脚刚做完手术的老伯在家中突然伤口崩裂血流不止,24小时值班室收到紧急呼救,3分钟内赶到老人家中并进行检查和止血处理。”林海云回忆,迅速赶来的120护送老伯平安抵达北仑区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救治,这件事情在老人圈里快速发酵,小小的“门铃按钮”成了大家口中急救时的“生命按钮”。

据林海云介绍,自该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已接到报警56起,每次急救人员均能在三分钟内迅速赶到现场,实现了100%的处理率。

“智能化、数字化新技术催生的‘智慧养老’模式,使越来越多老人享受到了更加个性化、安全、舒适的产品,也显著降低了意外伤亡的发生率。”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伍慧

编辑 竺甜甜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