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莉 刘敏
“梦里水乡”犁桥村邂逅以“水”为名的犁桥水镇文旅项目,带动15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每月增收超4000元,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商超百余家,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有望突破160万元。
2024年12月9日晚7时,天已黑,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犁桥村内的农家乐、民宿热闹不已,不时传来吉他弹拨声,唱响诗和远方。不远处的犁桥水镇,华灯璀璨、流光溢彩,非遗传承人耍着传统把戏,桨声灯影映衬着小桥流水,好似“清明上河图”映入现实。
靠近犁桥水镇入口,挑担的村民们一字儿排开,售卖自家种植的蔬菜、玉米等农产品,这是景区建设之初以旅兴农的“初心”。“我这菜下午才摘的,新鲜得很……”75岁的村民钟来熟向游客推销自己的菜,现在的他种着一亩三分地,不仅能解决一家子吃喝,还能每年挣上万块钱,生活美得很。
幸福感不断提升的可不止钟来熟。犁桥村党委书记钟昆仑每天忙里忙外,不是接待来村考察的客商,就是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尽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他的心里乐开了花。“去年一年,村里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62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6.2万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60万元。重要的是在外务工的村民们回来啦,村里越来越有‘人气’。”钟昆仑说,村民们有的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有的当起了“小老板”,口袋渐渐鼓起来,生活更有奔头。
犁桥村是典型的江南圩区水乡,虽有“梦里水乡”之称,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移居城市,越来越多的老房子也随之荒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旅游作为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一环,也让水乡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市里瞄准犁桥村的资源禀赋,在这里举办了‘中国·铜陵田原艺术季’,吸引众多艺术家前来,创作墙绘、设计雕塑、改造民宿,让老旧的村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钟昆仑说,在外创业的企业家也选择回到家乡,凝聚合力、大展拳脚,建造了犁桥水镇。 当有着“梦里水乡”之称的犁桥村,邂逅以“水”为名的犁桥水镇文旅项目,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犁桥给出的答案是:深度融合、相互成就。
在“明塘酒家”农家乐,屋檐下的咸肉香肠油光发亮,厨房的灶台上,鲜红的辣椒、翠绿的葱花、金黄的姜丝绽出鲜香辛辣的烟火气……老板汪德华在灶间忙碌着,妻子则在院里摆放桌椅。 “今天晚上客人订了不少桌,有的忙喽……”汪德华说,自己过去种地累了半辈子,后来成了“离乡大军”中的一员,到市里的建筑工地打工。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他看到了商机,回家开起了“农家乐”,老板、厨师、服务员“一肩挑”,从早到晚忙得屁股挨不到板凳,生意好的时候还要请上10多个小工,“今年经营收入有20多万元,别看我的门面不大,却是个‘网红店’呢。”看着店里人来人往,汪德华乐得合不拢嘴,“比在外打工强太多了!”
由“离乡打工”到“返乡创业”,汪德华这样的事例在犁桥村还有很多,大家开饭店、办民宿,打开了属于自己的市场。
“这几年,很多春节回乡的打工族决心回来就不再离开啦。”钟昆仑感慨,回乡的村民中有不少年轻人,为犁桥村注入了活力。
人气有了,何愁乡村不振兴?对犁桥村村民而言,犁桥水镇不仅是一处网红景点,更是一笔实实在在的资产。自去年开门迎客以来,犁桥水镇已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1.4亿元,带动村民就业1500余人,人均每月增收超4000元。村里围绕景区发展了乡村民宿、农家乐、商超百余家。
借着水镇走红的“东风”,村里还借势发展水生蔬菜特色产业,实现产值240.9万元;邀请艺术家驻村创作,将艺术元素广泛融入乡村的建筑、公共空间等处,实现村与景的无缝对接,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相互融合;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助力村民参与民宿、餐饮经营,拓宽收入渠道……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景区的游客引流到乡村来,把‘水镇游’扩大到‘乡村游’,通过村景一体的模式促进乡村旅游、农业、文化等产业协同发展。”义安区大犁桥大餐饮协会会长钟防震说,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农业为旅游提供了观光体验的资源,文化则为旅游增添了内涵和魅力,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系统。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文旅融合、全域旅游深入发展的今天,互补才能互惠,共生方可共赢。“我们将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方向,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工程,挖掘自然、古村落、红色资源等,通过‘微创意、微改造’,推动更多具备条件的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打造乡村艺术、乡村民宿、农耕文化、乡村民俗等多元化主题,让犁桥村创新实践发挥示范效应。”铜陵市文旅局局长李文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