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观察|探访昆明“马路站工”市场
开屏新闻
更懂云南,更爱春城。
2024-12-12 21:59
关注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开屏新闻】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站着的,坐着的,手拿工具挎包的,背着满满一包工具的……每天凌晨五六点,昆明市普吉路和王家桥路的交叉口便热闹了起来,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朋友,自发地聚集在这里,开启“打零工”的一天。

这里人最多的时候,有两千多人,场面非常壮观,被称为昆明最大的“马路站工”市场。12月11日,开屏新闻记者深入这个特殊的群体,观察了解节前劳务市场用工的情况。

分割线

站工市场存在了20多年

“马路站工”市场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普吉路与王家桥路交叉口,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了。通过农民工朋友的口口相传,在省内外的农民工之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记者了解到,由于“马路站工”市场用工门槛低,劳动报酬结算简单,致使很多劳务人员喜欢聚集在马路上等活,逐渐自发形成了“马路站工”市场。站工市场对于不具备专业技术技能的流动人口,能提供灵活就业机会,也能给需要短期雇工的雇主们提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就业市场的空缺。

14.jpg

找到工作的民工高高兴兴跟随雇主干活,而暂时没找到工作的民工则三三两两在劳务市场游荡,或闲谈或打牌,等待喊工人员到来。在王家桥站工市场,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场景。

站工的人来了走,走了来,面孔虽然不同,但穿着大致相似。男人们都喜欢戴顶安全帽或鸭舌帽,脚上穿一双黑布鞋或解放鞋,衣服和鞋子上大多沾着上一次工作留下的泥巴等痕迹;女人们戴的帽子帽檐更宽更大,也有系着花格子围裙的。

2.jpg

为何这些站工宁愿在马路上站着也不去正规劳务市场?从寻甸来昆明打工的王师傅道出了大家的顾虑:一是担心进市场找工作要交费;二是在市场里不能跟老板直接面谈;三是市场里多招长工,而农民工更倾向于做短工。“做临时工当天做完就能拿到钱,而且弹性比较大,想找活儿做就过来,不想做了就不来。”

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王家桥站工市场周边已经变了模样,这个站工市场的地点却一直没有改变。

分割线

按天计酬图的就是个自由

干一天的活,结一天的钱,第二天再找一份新的工作,按天计酬,这是聚集在王家桥一带的很多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这里的工作既有打扫卫生、工地零工、维护绿化之类的杂活,也有刷墙、水电、贴砖、木工之类的技术活。杂活的工钱日结,一天100元到200元不等。技术活工钱较高,每天能拿300元到500元。”来自宣威的许师傅这样介绍。

9.jpg

来自贵州的徐女士说,她在这里站工已经有两三年了,丈夫在厂里上班,一有时间她就出来站工找点活干,补贴一下家用。平均每个月除了各种开支,能够攒下来2000多块钱。徐女士说,之所以选择做站工,主要是图个自由,干零工只要能坚持肯吃苦,不比在厂里上班挣得少。

记者采访中,有徐女士一样想法的农民工倒是不少。做临时工时间灵活,农忙或家里有事,可以说走就走。来自昭通的刘师傅说,他今年已经60多岁了,由于年龄的原因,其他的工作很难找,自己宁愿站马路也不去劳务市场,图的就是个自由,而且收入可能比长工更多。

12.jpg

来自禄劝县的农民工张师傅说,他在老家是个泥瓦匠,没有什么一技之长。于是就邀约着几个同村的伙伴,一起来到这里站工。虽然工作时有时无,但是工钱还是能够得到保障,平均一天最低也有150多元,所以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下来。

分割线

最多的时候有两千多人

有的人是纯站工,有的是兼职站工,有的既包工又站工,大多数人一站就是几年。

记者看到,聚在这里的有20多岁的年轻人,但更多人是四五十岁年纪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夹杂着各种口音,向前来招工的人推荐着自己。其中男工占了绝大多数,女工也不少。

6.jpg

据介绍,平均每天都有七八百人早早来到这里,准备打零工。这里人最多的时候,有两千多人,场面非常壮观。根据站工市场的规律,凌晨四五点的站工,主要是找蔬菜收割、转运等工作,清晨七八点的站工是找物流、装卸等工作。

只要有车子停下来,车窗刚摇下来,车子四周就围满了人,大家都想尽可能离“老板”近一点,了解老板用工的需求。其实,车里坐的大都不是老板,有的是工头,有的是前来负责招工的负责人。不管怎样,但在站工者们看来,他们都是老板。

13.jpg

在这个站工市场里,人员大多来自省内各州市,还有一些外省务工人员。不少站工下班后只能待在出租屋里,生活单调。因此,站工市场就成为了他们娱乐、休闲和交友的地方。在站工市场,上午9点半之后,没找到工作的男性站工就聚在一起玩扑克牌,女性则坐在路边聊天,直到中午才回家做饭。

这种自发形成的站工市场,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信息和情感互动的需求,也承载了许多社区公共空间的功能。

分割线

找到的活计多是体力活

每天6点半到8点,是老板出现最集中的时刻,也是站工市场最热闹的时刻。很多站工因为起得早,还没来得及吃早点,他们便会借助在街边等工的时机来到附近的早点摊前,花几块钱买点包子填填肚子。直到中午,站工们才会慢慢离开,吃完午饭以后,部分人还是继续回到这里碰碰运气,看能不能再等到一份工作。

在这个“马路站工”市场上,他们等的基本都是杂活,活计大多是体力活,比如说搬运工、绿化工、建筑临时工等。工地上的杂活包括给师傅们打下手、拎水泥、拌沙灰、打扫卫生等。绿化的杂活,包括栽花种树等。这些杂活的共同点,就是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只要有劳力就行。

10.jpg

根据不同的工种,工钱也有所不同。来自会泽的李师傅说,他是做小工的,工钱没有大工师傅那么高,但是只要活干,有时候一天开出七八十元的价格,也有人争抢着去干。

大多数“站工”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女站工则主要是打扫卫生、洗碗,家政,通常来招男工的老板较多。张师傅说,活多时,他每个月能挣两三千元,活少时,每个月就只有几百元。

分割线

提醒:维护合法权益要理性

采访中,许多农民工对记者坦言,虽然偏爱站工,但是他们也知道,做站工也存在许多不安全的因素。记者了解到,站工们会根据市场行情及时地调整自己的“价码”,根据丰富的打工经验衡量、判断着合适的活计,凭直觉和经验避开可能的“陷阱”。

然而,这种看似保险的打工方式使许多人忽视了行为背后的法律意义。只知道有人招呼着干活,有人给发工钱就出手,没有签合同的意识,甚至都没弄清谁是工头,给谁打工。产生纠纷的时候,无法追究责任,给自己惹来一身麻烦。让人在同情的同时,又颇为无奈。

5.jpg

对一些老板和包工头来说,使用临时工,不仅招工的自由度和选择的余地更大,降低用工成本。当工伤发生时,站工者们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劳动关系,只能走侵权赔偿,维权起来非常麻烦。同时,工伤赔偿还必须经过劳动部门认定。这样的法律维权过程对于外来务工者来说极其漫长和困难。

开屏新闻记者在此提醒广大务工朋友,一旦遇到被恶意欠薪或者其他侵犯权益的事情,一定要理性维权,要合理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影报道

一审 夏体雷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