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我们一起来看地方和学校的阶段性经验与做法——
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战略要求,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广州奥林匹克中学积极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制定科学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建设科学教育特色课程群,立项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承办省级科技竞赛,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努力构建普及型与拔尖型双轨并行的“人人科学,融合创新”科学教育体系。目前学校形成了科学教育特色鲜明、育人理念明确、教育模式创新、实施效果明显的办学特色,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一、案例背景
广州奥林匹克中学一直重视课程建设,不仅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还努力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研发科学特色课程,创新校本课程,推进国家课程、科学课程和校本课程协同育人,形成具有高思维容量、融合科技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在国家课程体系基础上融合创新,开设科学类“P-ISTEM”[其中P、I分别为“项目”(Project)、“创新”(Innovate)英文首字母的缩写,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跨学科校本课程。
▲广州奥林匹克中学“点亮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办学方向,秉持“厚德行健,点亮人生”的办学理念,逐步构建广奥“点亮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创新实施国家课程,一方面开发实施校本特色课程。在国家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中开设“普及课程”,实现普及型的“人人科技”;在校本课程“创新课程”中开设“提升课程”和“拔尖课程”,培养英才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案例思路
(一)建设目标
根据广州奥林匹克中学整体办学规划及学校工作部署,结合学校科学教育工作实际,做好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工作。以学术规划为导向、以行政管理为支撑、以项目化管理为载体,聚焦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开展“知行悟”科学类“P-ISTEM”跨学科校本课程实践探索,旨在发现、唤醒、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实现全面育人理念。
(二)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科学类课程建设。广州奥林匹克中学科学实验校建设按“一核四翼三输出”的工作思路,开展多面向、多层次的“知行悟”科学教育特色课程群建设。
二是建立科学教育统筹保障体系。成立书记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和科学副校长主抓的工作职能机构,以创新发展中心作为科学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广奥少年科学院,联动学校办公室、课程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建设科学探索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配齐配好实验仪器设备和资源,为科学教育提供软硬件支撑。
三是强化实验探究教学。确立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主题,明确促进思维发展是科学探究的核心。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指导,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3方面构建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模型。明确物理、化学、生物、通用、信息、劳动等科目的实验和探究实践教学基本规范,研制科学实验和探究实验教学手册,强化实践性教学要求,落实实验探究课课时。创新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项目式学习,利用AI实时数据监管,师生在线同步探究实践,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四是校企合作拓展科学活动资源。共享科技场所场景资源,共建科学教育特色课程。利用校内科学创新实验室和校外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等优质资源,切实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社团与兴趣小组活动。建设学区或教育集团范围内的区域性科学教育基地,在课余时间免费向区域内学校学生开放,引导学生进课题、进项目、进团队、进实验室。
五是实施学生多元评价。开展“基于科学素养培育的学生多元评价体系”项目研究,印发《点亮微光》科学素养成长手册,记录学生参加的科技活动,实行科学教育“学分制”评价。充分激发教师、学生、家长等参与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综合利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满足不同教学阶段的需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三)课程建设:学科融合,创新设计
广州奥林匹克中学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研发科学教育特色课程,创新校本课程,推进国家课程、科学课程和校本课程协同育人,形成具有高思维容量、融合科技特色的“P-ISTEM”课程体系。
▲广州奥林匹克中学“P-ISTEM”课程目标
1.课程名称:P-ISTEM课程(P--项目,I--创新,S--科学,T--技术,E--工程,M--数学)
2.课程目标:实现“一核四翼三输出”
“一核”: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四翼”:科普人文、科技创新、科技艺术、科技体育
“三输出”:输出特色课程、品牌教师、英才学生
3.课程理念:打造培养创新思维的特色课程、体现科学观念的探究课程、展示工程技术的实践课程、优化项目管理的融合课程。
4.课程架构:按“一核四翼三输出”的工作思路,开展多面向、多层次的“知行悟”科学教育特色课程群建设。
▲广州奥林匹克中学“P-ISTEM”课程架构
5.课程亮点
一是品牌引领,特色鲜明。突出“科技+”特色,开发创新“P-ISTEM”科学教育校本课程。
二是课程依托,项目培育。课内外相结合,建立“知行悟”科学教育特色课程群,实现科学教育课程化、项目化。
三是统筹资源,全面推进。统筹校内外资源,鼓励跨学科融合,实施“人人科学”计划,全面开设科学教育课程。
(四)具体做法
1.实施学生“人人科学”计划。广泛开展校内外科学课程,营造“人人可玩,人人爱玩,人人会玩”的科学教育氛围,比如开展倡导人人参与科普“六个一”活动(每学期看一本科学教育书籍、看一部科普教育片、参观一次科普展览、听一场科学教育讲座、参加一次科普活动、参加一次科技竞赛或科普小论文或课题)。
2.提升教师科学教育能力。一是加强队伍建设。由校长挂帅,分管校长具体负责,聘请科学教育专家为顾问,组建科技名师工作室,评选科技骨干教师,通过“青蓝工程”指导青年教师参与科学教育,组建和培训一支人人参与的科技教师队伍。二是加强学科支撑。探索学科与科学融合教育,组建热情高、专业强的科学教师队伍,要求每一名教师结合专业知识或兴趣特色,开展至少一项科学教育项目。三是联动社会力量。引入课后托管资源,鼓励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的科学教育。与桂林兴华科学教育研究院合作,成功举办2次区域青少年科技运动会师资培训。
3.融通校内外。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课内(综合实践课和选修课)和课外(科技社团、兴趣小组)相结合、校内(六大学习空间)和校外(科技企业、院所)相融合,促进教师(人人有科技项目)和学生(人人参加科技活动)共成长。
三、成果成效
一是在创新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基础上,开发了“点亮教育”课程体系,助力学生个性成长,全面发展。学校“大数据支持下的思维型课堂的构建与实践”成功获批为2023年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023年,学校被授予“广州市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和物理学科基地”,成功申报广东省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
二是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在广州市和天河区教育局以及科协的关怀、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成功举办广州奥林匹克教育集团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探讨科学教育的新理念、新路径、新办法。连续三年成功立项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评为“新时代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科创和 STEM 教育课程教材构建与实施”教改实验学校。与桂林兴华科学教育研究院合作,成功承办了天河区第一届青少年科技运动会。
▲广州奥林匹克教育集团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
三是我校“广州奥林匹克中学P-ISTEM课程跨学科实践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二批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典型案例,“基于科学素养培育的学生多元评价体系”项目入选广州市第二批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名单。化学实验教学——“新一代中小学数字化实验装置的发明”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并获2022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天河区第一届青少年科技运动会
(本案例由广州奥林匹克中学李永钊撰稿,由教育部广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罗星凯教授指导)
来源:课程教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