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月3日,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正式揭晓,河南共有6部作品入选。戏剧2部:曲剧《鲁镇》、豫剧《大河安澜》;歌曲1首:《如许》;图书1部:《诗书里的成长》;网络文艺1部:《陶三圆的春夏秋冬》;理论文章1篇:《中华文明认定标准与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相比上一届,河南的获奖作品数量实现3倍的增长。
这些获奖作品,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写,充分展现了近年来河南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河南青年时报》推出特别报道“‘五个一工程’奖的河南故事”,深入挖掘河南矢志打造文化精品、勇攀文艺高峰背后的故事,多角度真实呈现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的担当、汗水和智慧。
记者 赵颖 李肖肖 弯文奎 魏文杰/文 赵墨波/图
两部河南优秀戏曲作品“神仙打架”,竟然同时入选,这在河南历史上罕见;
《诗书里的成长》问鼎大奖,一举弥补前两届“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项空缺的遗憾;
网络文艺首次作为独立门类进行评选,河南就有作品上榜……
12月3日,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揭晓,河南的“成绩单”成色十足: 6部文艺作品获奖,河南省委宣传部获组织工作奖。在精品力作辈出的当下,河南文艺作品何以实现“五个一工程”奖的“大丰收”?记者深入走访获奖作品的主创人员,寻找答案。
求创新:得过梅花奖的老演员“魔怔”了,吃着饭冷不丁就往外“蹦”戏词
“第一次首演结束,台下掌声雷动,导演张曼君说,‘杨帅学,成功了’,我的眼泪也掉下来了。”
11月28日,讲起《鲁镇》的创作“内幕”,河南省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河南曲剧第一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帅学几乎停不下来。虽然已经时隔3年,但《鲁镇》首演时的情景,他依旧历历在目。

曲剧《鲁镇》剧照 受访者供图
杨帅学在《鲁镇》中饰演狂人。对于鲁迅笔下的人物,他并不陌生。

杨帅学(右)在《鲁镇》中饰演狂人 受访者供图
30年前,杨帅学凭借《阿Q梦》,获首届曲剧荧屏赛表演金奖;20多年前,他又凭借《阿Q与孔乙己》,获得了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河南曲剧“梅花奖”第一人。但是《鲁镇》这部戏,太不一样。
“编剧陈涌泉说,这部戏的狂人就是为我打造的,但是我一看剧本头就蒙了。”杨帅学说。
陈涌泉是国家一级编剧,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国际剧协副主席,《阿Q梦》《阿Q与孔乙己》便是他的作品。对于鲁迅的作品,陈涌泉有着几十年的阅读和思考。在《鲁镇》这部剧里,他依据《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多部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创造了全新的“鲁镇”。
这样的改编,新鲜大胆,令人兴奋,但是这样的戏该怎样演,谁也不知道。
杨帅学到网上、小剧场里去寻找灵感,都没有收获。
为抓住人物的“点”,杨帅学日夜睡不着觉。常常是走着路、吃着饭,大家都在聊天,杨帅学冷不丁就会蹦出来一句戏词。
“大家都说我是‘狂人’”,“说我神经质,我是在找那种惊恐的感觉”。
日思夜想,几乎“魔怔”的杨帅学,终于不知不觉变成了“狂人”。这样的“狂人”,戏剧舞台上从未有过,而这样的颠覆,在6部河南获奖作品中,却不乏见到。
豫剧《大河安澜》,在小人物的命运里书写黄河故事,该剧主角大河与大堤为父子,父子俩由一名演员分饰,时间跨度达60年;图书《诗书里的成长》,从“诗书与成长”的角度入手,展现伟大领袖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轨迹,视角具有极强的独特性。
这种创新让观众“种草”。《鲁镇》演遍大江南北,原汁原味的河南腔借助创新的舞台表达,与各地观众产生了共鸣。有观众说:“看了《鲁镇》才知道,河南的地方戏既新潮又耐琢磨,有歌剧、舞剧的舞台魅力,有话剧的深邃意蕴,还有电影的接地气,这种感觉太神奇。”
获奖作品的创新性,也得到了学者的认可。
12月10日,河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张宝明对荣获本届“五个一工程”奖的河南作品做了深入解读。

河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张宝明
张宝明说:“获奖作品的体例和题材都不一样,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时空架构上的共执。这个共执,既有形式上的,也有内容上的。就形式而言,它是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坐标系下生成的;就内容而言,它是从历史中来,在现实中生,是创造性的转化,是创造性的发展。”
强立意:怎样更好勾画“黄河精神”?大家关起门来吵过,还摔过本子
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创新为要,守正为本。
张宝明用“新”和“高”来阐释6部作品,“这些作品包含了双重质素,既‘新’又‘高’,不仅创意新,而且立意高”,无论任何题材的作品,如果没有跟上时代的主题,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性。
“跟上时代的主题”,这在6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图书《诗书里的成长》,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之际推出;曲剧《鲁镇》,为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而创作;豫剧《大河安澜》,主题为“黄河故事”;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首设“网络文艺”优秀作品奖,网络文学《陶三圆的春夏秋冬》,讲述了在中国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河南嵩山脚下的桃源村脱贫致富的故事;歌曲《如许》,聚焦红旗渠精神;理论文章《中华文明认定标准与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主题则是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这些主题,莫不是立足“大时代”的“大文章”。难得的是,不少文艺作品以时代纵深为经线,以烟火人间为纬线,构建出一幕幕鲜活生动、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11月27日,获奖作品豫剧《大河安澜》主演,河南省豫剧三团团长、河南省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贾文龙向记者讲述了5年来,为创作《大河安澜》,大家反复的推敲与争论。
2019年9月18日,黄河领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州召开之后,在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旅厅的指导下,河南省豫剧三团迅速行动起来,围绕会议精神,创作以“黄河故事”为主题的剧目。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新时代“黄河故事”也有着丰富的肌理和脉络。这样的剧目,怎么创作?
专家们一致认为,“要从小人物入手”,讲好黄河流域人民爱河、护河、治河的故事,才能勾画好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

《大河安澜》剧照 受访者供图
两年后,剧本出了第一稿,“我们组织专家讨论,都说多少年没见过这么好的本子,尤其是前半部分,‘有戏’,有冲突,有悬念,有感情”,但后期排练、演出时,大家的意见也汹涌而来。
“后半部分故事性不强,除了母子相认的情节,都是在干巴地说事。剧本翻来覆去地改,到底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表达?大家关起门吵起来,有人甚至摔过本子。”贾文龙说。
吵归吵,摔归摔,贾文龙知道,大家心里憋着的那股子劲,其实是越提越高。
要干就干到最好,要做就做成精品,从2022年6月29日成功亮相2022年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大河安澜》演着改着,改着演着,相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自主项目、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提名剧目,直至荣获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戏剧奖,《大河安澜》终于被打造成了一台留得住、传得开的优秀剧目。
深扎根:5000年中华文明,有4200年根和魂在黄河流域
在咪咕阅读APP里,《陶三圆的春夏秋冬》圈粉不少。
有的读者是“路转粉”:“刚开始差点弃文,结果多看了两章就看起劲了!特意来给作者一个好评。”
有的读者是“铁粉”:“人物形象饱满,描写细致,作者的又一佳作。”
有的读者赞美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情节总能超乎我的想象,给我带来惊喜,棒呆啦!”
《陶三圆的春夏秋冬》聚焦脱贫攻坚,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能在互联网上抓住青年读者,尤其需要生动的人物塑造、精彩的故事讲述、真挚的情感表达。该书作者,河南省网络文学学会副会长、副秘书长麦苏说,自己打小在农村长大,爬山、上树,剥松子、捡榛子,童年的烙印深刻而又温暖。几十年间,山乡巨变,中国式现代化在一个个山村写下生动注脚,更给了她丰富的创作灵感。
贾文龙对《大河安澜》对于采风时的所见所闻也念念不忘。
为何主创团队会想出一人分饰父子两代的创意?“我们到武陟县,有一个村子,一家三代辈辈守护黄河”,贾文龙说,剧中有一句戏词,就是他们说的话,“面前是大堤,身后是家,堤毁了,家就没了”。
老百姓自己说的话,又怎会在观众中引不起共鸣?
巧的是,那个村子的上一任村支书也姓贾。为护堤,老支书成年累月住在大堤上一座破旧的房子里,上一代人渐渐老去,老支书的儿子现在也像父亲一样,上堤、巡堤。在剧中设定大河与大堤父子两位主要角色,给贾文龙定下一人饰演两角的“任务”,这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真实展现“黄河精神”,更好表达“传承”这一主题。
河南有经历数千载时光淘洗而不褪色的中原文化,一方厚土上生活着古朴敦厚的人民,在张宝明看来,河南得天独厚的文化积淀、温润包容的人文底蕴,为创作者提供了厚实的土壤。
而获奖理论文章《中华文明认定标准与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正是深刻地论述了中原文化土壤之深厚。
“文明的起源不是多元的,而是在一个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刘庆柱在文章中深刻阐释了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重要位置。
12月9日,刘庆柱接受采访时说,5000年中华文明里,有4200年根和魂在黄河流域。以西安、洛阳、开封为代表的轴线,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在古代是从北往南传的,“客家人是哪里人?就是河南人,他们叫‘河洛郎’。”“河洛”的核心地区,即洛阳平原。
刘庆柱说,“河南的历史文化优秀、贡献大,责任更大”,在文化上,河南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值得骄傲的,所以,更要把中原文化讲好。
重培育:首开网络文学单项评选河南就获奖,这很不简单
两部戏剧同时荣获“五个一工程”奖,这在河南历史上是第一次。
贾文龙认为,这与河南戏曲事业在全国引领式的发展态势不无关系:“其他省都羡慕我们河南。”
在贾文龙看来,省委、省政府对于河南文艺创作的支持务实而又具体:在创作层面,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亲自指导,只要剧目足够优秀,能够通过评审,就能获得公共文化服务扶持资金;在市场层面,“中原文化大舞台”政府买单,惠民演出时观众人山人海。
记者在抖音上发现一组数据:在“2021抖音最受欢迎十大非遗项目”榜单中,豫剧以7743万的获赞量,位列第一;2023年5月9日,抖音发布数据,过去一年,河南戏曲直播开播场次同比上涨109%,接近全国戏曲直播场次增幅的两倍。
“我觉得很自豪,很幸福。”贾文龙说,有用武之地,干得才有劲。
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评选首次把网络文艺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进行评选表彰,全国即有三部网络文学入选,河南占其一,这也是长期培育的结果。
麦苏介绍,最近几年,无论是河南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还是郑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郑州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的评选,都给网络文学留下了一席之地。就连郑州市人社局举行的各类人才项目的评比,也将网络文学作家列入其中。
“首次开设网络文学单项,河南就能把优秀作品推上去,这很不简单。”张宝明说,当下的网络创作,就像当年的白话文学,这是文学在新时代的接续转型,也说明河南思想观念在根本上是开放的、包容的,也是与时俱进的。
记者从省委宣传部文艺处获悉,最近两年,河南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实施文艺文化精品打造工程,通过选题策划、重点项目评审、扶持资助、跟踪推进、宣传推广的工作机制,除本届获奖作品外,还推出了电视剧《雪莲花盛开的地方》、文化类专题节目《中国节日》《中国节气》《中国家宴》、电视专题片《从延安到红旗渠》等一系列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优秀作品,提升了中原文化影响力、美誉度。省委、省政府印发《促进河南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印发文艺创作年度推荐主题,建立促进河南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推动河南重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建立完善“选题策划、重点扶持、跟踪推进、宣传推广”的文艺创作工作机制,实行“创作生产一批、打磨提高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文艺创作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文化土壤、政策导向、保障机制、氛围营造、人才培养、工匠精神,这些共同构成了河南文艺作品‘大丰收’的元素。河南完全可以有中做优、久久为功,打造出更多横空出世的文化经典。”张宝明说。
对于河南文化事业的未来,刘庆柱也寄予极大期待:“河南理所当然要稳稳站上文化高地,中原文化讲得越好,越不至于弄丢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
而记者脑海中则浮现出几天前采访中的一个细节。
回忆《鲁镇》的创作故事时,杨帅学赞扬该剧主演、90后演员李晶花:“上百场排练,晶花从来不惜力,没有小声唱过,这一般人是唱不动的。”
李晶花解释说:“排练时从头到尾大声唱,是为了让自己形成‘肌肉记忆’。演员在排练场上的表现必须超越舞台,如果说舞台上要演到100%,排练场上的表现得是130%,这样到了舞台上才能‘有’。”
用台下日复一日的“不惜力”,换取台上的“有”,实现文化根脉的传承,这正是河南文艺工作者久久为功的姿态。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选题策划 赵颖
文稿执行 魏文杰 蔡琳 李肖肖 弯文奎
编辑 张磊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