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时分,原本热闹的城市安静下来,只是,对于守护城市平安的邯郸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的民警而言,他们的工作仍在持续。
接警电话在桌上一字摆开,铃声渐次响起。
“您好,邯郸110……”每天,数千起警情在这里汇聚,数百条指令从这里发出……24小时,365个日夜,110接处警大厅高效有序地运转着,事故、案件、求助,无数个电话交织在一起,这里如同整个公安系统的“大脑”,精密运作着这座城市里有关的大小事宜,更演绎着众生百态……
邯郸市公安局情指中心三级警长史阳,就是110报警电话那头的一员。他和同事们在这里接过数千个报警电话,也通过电话挽救生命和家庭……
刑警一线转至“研判岗位”
史阳,今年31岁。平头浓眉,精瘦干练,眉宇间尚存留着学生气的青涩,看上去斯斯文文,让人不太容易和当过刑警的粗犷硬汉形象相联系,但熟悉他的同事们都知道,只要提起案件,这位腼腆的大男孩,眼神就会变得凛冽。
2016年,史阳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后,来到邯郸市公安局特别行动警察支队从事刑事侦查工作。
“东方万博园入室抢劫案”“400万入室盗窃案”……6年的刑警工作经历中,史阳参与侦办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案件。对他来说,一次次的侦查、抓捕、破案过程中,惊心动魄的闪回有很多,但蹲守、排查的长镜头更多。
“刑警工作入了门,遇事就会变得沉着冷静。”史阳说,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刑警,往往需要有不同常人的直觉。但这绝不是天马行空的胡乱想象,背后是无数次黑暗中的摸索。而在一次次缜密的逻辑推理中,他越发沉稳,年纪轻轻已被公认为队内主力。
只是,随着刑事犯罪职业化、团伙化、智能化特征日益明显,传统警务模式下,公安机关侦破案件难度不断加大。2023年1月,邯郸市公安局情指中心开始参与“情指行”一体化建设。
业务能力突出的史阳,被抽调其中参与一体化建设。这是警务运行理念的转变,更是一场公安机制体制的改革,而史阳,正是站在了这场改革的最前沿。
史阳(右)正在和同事对于警情进行研判讨论。
一年时间里,他前后三次跟随市公安局考察团,高效顺利地完成了深圳、东莞、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南京、南通、重庆等地的考察学习任务,并且将学到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与我市实际情况深度融合,不断推陈出新,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随后,在市公安局党委和情指中心领导的部署指挥下,他编写下发《邯郸市公安局“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平台合成作战运行管理规范(试行)》,不仅构建了我市“两级体系、三级联动”的合成作战组织架构和情指部门牵头、警种力量合成、纵向贯通一体、集群攻坚作战的工作格局,还大大提升了敏锐的风险感知能力、精准的研判预警能力和高效的联动处置能力。
精准研判 让警情信息直达一线
走进邯郸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一幅巨大的LED屏幕如一张可视化地图,滚动更新着我市各地的实时信息。作为合成作战团队负责人的史阳,在他的脑海中,同样有着一幅清晰的“地图”。
“您好,这里是邯郸市公安局情指中心,需要你们现在立即赶赴现场展开行动……”每天,面对着大屏幕出现的警单,如何迅速在心里勾勒一张“现场速成图”,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精准下达指挥调度指令,妥善完成警情的处置,是作为警情研判人员的史阳最常思考的问题。
去年10月23日3时45分,市公安局110接警台接到技防报警:位于经开区世纪大街为民路西南角的烟酒门市被盗30箱茅台酒,价值约50万元。
接到报警后,市公安局情指中心立即启动“情指行”一体化合成作战机制,史阳立刻展开研判调度,组织经开、视频、技侦、特别行动、刑警等警种单位火速参战。一方面,指令附近民警赶到案发现场,一方面组织相关警力同步开展现场勘查并调取视频监控进行综合研判。
屏幕上,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史阳将其一一规整关联聚类筛查,从中抓取有用的价值线索,然后推送给多个警种部门。经过他的分析研判,线索被精准推送至一线各公安干警手中,如利剑出鞘,案件被迅速攻破,极大挽回了被害人经济损失。
“整个破案过程虽然只有短短三天,但背后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史阳坦言,海量涉案信息核实、查证、串并,锁定嫌疑对象,整个过程是艰辛甚至是煎熬的,但越有难度越要迎难而上,他享受这种挑战。
“他有一种不服输的性格,案件越棘手越冲锋在前。”熟识他的分管局领导说。从刑警到研判情指中心民警,无论在哪个岗位,史阳始终都保持着不怕输的韧劲,案子来了要亲自上手、遇到瓶颈要一一解决、开展研判要细致钻研,而这也让他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公安机关中的“研判尖兵”。
不舍昼夜 守护万家灯火
“您好,110吗?我妈妈走丢了,她今年78岁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当危险与困难来临,拨打110是人们的第一反应,而老人与未成年人的失踪案件,更是牵动着一家人的心。
在史阳的日常工作里,除了各类案件,搜寻失联人员也是重要内容。“说实话,研判支撑工作很枯燥,常常需要对着视频反复查看,找到每个细微线索之间的关联,但每当想到家属焦急的神情,我们就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史阳坦言,他们对工作的要求就是做到极致,如今虽然有大数据、天眼等黑科技的助力,但人工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那是机器无法代替的敏锐与温情。
“一周前,我们接到报警,有位87岁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在复兴区希望山城走失。接警后,我们迅速启动合成作战机制,依据辖区派出所提供的走失者身份信息与体貌特征,联合复兴分局、视频支队、交巡支队等展开搜寻工作。”史阳说,由于家属提供的照片不太清晰,为了更迅速地查找到老人的踪迹,他们只能把自己“钉”在电脑前,一帧帧地查看录像。
安静的指挥大厅里,史阳和同事们依旧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比对各个细节,凭借着经验,他们精准推断老人可能的行走路线和停留区域。仅仅2个小时,他们就成功找到了失联的老人,并由家属安全带回家中。
“每次看到成功找到失联人员的警单反馈,内心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虽然我们不直接与群众接触,但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让接处警流程更加高效。在真正紧急的时刻,确保我们的民警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处置案件。”史阳微微仰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自豪,在他的眼中,自己所在的这支队伍,虽隐身幕后,却在一次次默契配合下,帮助那些迷失在街头巷尾的老人、懵懂走失的孩子、陷入绝望而产生轻生念头的人员,一次次幸运地脱离险境,守护他们平安归家。
如今,新年的钟声已然敲响,史阳迎来了从警的第8个年头,同时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5个警察节。唯一不变的,是他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岗位上的那道坚毅身影。
“110情报指挥中心是一个全年无休、灯火长明的部门,对我们来说,人民的平安,就是最好的节日礼物。”说话间,史阳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温暖而坚定的笑容。那笑容里,藏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继续坚守岗位的执着…
本报记者 薛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