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新畜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地方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中国食品工业杂志
中国食品工业杂志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的杂志。
2025-01-15 20:40
关注

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支撑,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畜牧业作为其中重要支柱之一,其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更与人民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畜牧业正不断推进集约化、装备化、智能化的发展进程,这一趋势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此外,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人才培养,反复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山东农业大学紧随国家政策导向,以培养畜牧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助推山东农业大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的育人之路,为畜牧业的人才储备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山农力量。

创新培养模式 引领全方位育人新风尚

随着我国畜牧业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山东农业大学敏锐洞察到这一趋势,畜牧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勇担时代重任,创新性地提出“供需反转”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理念,将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合,把企业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创建“一体三面五位”教育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一体),以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宗旨(三面),在课题选择、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培养质量考核、订单式培养等方面(五位)实现校企嵌入式合作。

以课题选择为起点,山东农业大学与企业联合设置一系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例如,聚焦当前养殖环境下饲养管理不精细、智能化程度不高、粪污处理难度大等生产实际问题,学生在导师们的指导下深入企业养殖一线收集样本、分析数据,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增强了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打破传统单一的学术课程架构,融入大量企业实践案例与行业最新技术标准,结合实际生产数据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实用化和多元化。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学生得以参与到企业的科研项目中,与企业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在订单式培养方面,学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研究生培养的探索,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学生的科研方向,从而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良好衔接。通过诸如此类的具体举措,山东农业大学的畜牧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新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5个,联合培养研究生50余名,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两翼共振”协同护航 激发人才成长新活力

为有效解决现有人才培养平台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和产教深度融合长效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山东农业大学畜牧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们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力求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建校企“两翼共振”协同育人平台及体制机制,共建产教学院、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科技小院、科研项目合作等,对校内外教育资源进行聚集整合,校内补强、校外拓展,搭建满足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学平台;实行双院长、双导师、双讲师、双课堂制,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在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方面的各自优势,以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出发,以项目为依托,融合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能力培养等,真正发挥校企合作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桥梁作用,力求实现学生基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服务三农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重要参考。

在这一创新培养模式下,山东农业大学畜牧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果斐然。学校与大北农集团、山东和美华集团等企业开展订单式研究生培养的探索;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如2020年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一项,第六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两项;近5年来获得山东省实践创新成果三等奖2项,9名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3名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研究生”。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了山东农业大学畜牧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在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期待更多的科研人才和教育先锋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深耕畜牧业研究,不断开拓创新,培养出大量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助力我国畜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文/白莉芳)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