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
1月10日12时刚过,宋羽和几位同事驱车来到乌鲁木齐南郊的水西沟镇。当天气温已逼近零下15摄氏度,处处银装素裹。
一下车,宋羽和同事们匆匆掸去裤腿上的积雪,径直走进被积雪包围的新疆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番茄越冬试验温室,操作卷帘机升起篷布,放进阳光,叫醒了“睡懒觉”的番茄。
1月10日,新疆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宋羽检查设施番茄长势。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摄
宋羽是新疆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副首席专家,对温室种菜已驾轻就熟。但这两天他心情还是有些忐忑,越冬茬番茄即将首次迎来丰收,他恨不得住在温室里,时刻盯着这些心头的宝贝。
温室内种植的是有名的普罗旺斯番茄,小部分已提前成熟,品尝起来酸甜可口,皮薄汁多。
“去年第一次试种,番茄得了病害,产量不理想。”宋羽说,今年体系内专家认真总结经验,优化了技术方案,番茄越冬顺利,丰收在即,预计亩产可达10吨。
越临近收获,越不能大意。宋羽开始逐行检查番茄。不经意间,一株番茄果蒂部位一片不起眼的灰色“绒毛”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是灰霉,夜间的温度可能有点低了。”很快,宋羽给出了诊断,随即拿过一个塑料袋套在病枝上,将其剪断后扎严袋口,防止病菌扩散传染其他健康的番茄。
同行的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机所正高级工程师邹平走到一个类似壁挂炉的装置前,对数据进行了调整设置。
“有了这个空调,温室温度可控,还节能。” 邹平说。
印象中的冬季温室主要靠“捂”,厚重的“棉被”覆盖在棚膜上,棚内闷热潮湿,经常不是温度太高就是湿度太大。然而这座试验温室中,空气清爽,温度适宜,如果不是穿着外套,还会感到一丝凉意。
“不用担心,番茄不会受冻。”邹平介绍,温室内安装的空调系统,可以将白天空气中的热量通过气体交换储存在地下的管道中,晚上再放出来用于保暖。在积温条件更好的南疆,这套设备在冬季种植番茄几乎不用额外取暖,可显著降低能耗。
普通番茄温室越冬需要环境气温不低于12摄氏度,但在这个试验温室8摄氏度就够用。
这是为什么?宋羽拿起一株番茄的枝条向记者展示其根部,温室内种植的每一株番茄都嫁接在托鲁巴姆上,这是一种野生茄子类砧木,借助托鲁巴姆强大的根系,番茄就能在低温环境下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增加耐寒能力,实现顺利越冬。
“节能,高产,一茬番茄纯收入能到3万元以上,太棒了!”在一旁学习的村民郝保健伸出了大拇指。
“我们将继续发挥多学科交叉协作优势,让更多新疆人冬季的餐桌丰富起来,同时也能带动更多农民增收。”宋羽说。
记者感言:这样的科技“菜农”越多越好
科技人员放下身段,甘当科技“菜农”,深入一线攻克农业生产“卡脖子”难题,带来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在感叹科研人员创造的“不可思议”之余,我也衷心希望,辛苦劳作在农业生产一线的普通农民都能掌握先进农业技术,那我们农业提质增效的空间将得到质的放大。
当前,自治区农业技术产业体系已完成布局,多学科协同促进的科研优势已经显现。未来会有更多农业领域甚至是非农业领域的专家加入研究团队,研发新技术的同时,还应更加注重技术的推广扩散,培养出更多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让实验室数据变成农业实打实的产量,为新疆各族群众的“菜篮子”提供更多优质产品。